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90311083) 作品数:28 被引量:375 H指数:12 相关作者: 苗爱梅 贾利冬 王洪霞 李苗 逯张禹 更多>> 相关机构: 山西省气象台 山西省气象局 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 长治市星火科技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山西东南部气候变暖与某些灾害天气的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7 2011年 为了深入研究山西东南部地区气候变暖背景下某些灾害天气的变化规律,应用1971—2010年山西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温度资料,对年际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气候变暖的存在事实,年平均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利用年、季及年代平均气温与干旱事件、寒潮、高温日数的趋势演变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变暖是灾害天气发生异变的主要原因。随着年代平均气温的升高,干旱事件次数增加;随年际温度趋势的上升,寒潮次数减少,其减少速率为4.8次/10年;秋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开始期推后,秋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23℃/10年,寒潮的推迟速率为15天/10年;春季气温的升高使得寒潮结束期提前,春季气温的上升速率为0.3℃/10年,寒潮的提前速率为10天/10年;高温日数与夏季年代气温的变化趋势一致,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年代气温的升高,高温日数明显增多。 王正旺 刘小卫 赵秀敏关键词:气候变暖 干旱事件 寒潮 高温 一次冰雹天气过程不同站点冰雹成因分析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山西四站雷达资料对2016年6月16日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本次冰雹天气过程是在高层急流核后部辐散抽吸的作用下,配合中层干冷平流的形势下发生的,低层没有丰富的水汽和能量供应。... 申李文 苗爱梅 袁怀亭 王思慜 王洪霞关键词:冰雹 多单体风暴 文献传递 一次春季连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4 2011年 从500 hPa平均环流特征、700 hPa切变演变特征、连阴雨结束时的环流调整、相对湿度的径向垂直剖面空间结构等方面对长治市2009年5月9—15日历史罕见的春播期连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是以500 hPa长时间维持的南支槽为背景,700 hPa切变线为影响系统,平均相对湿度经向垂直剖面在450 hPa以下相对湿度大于80%;当35°N以北亚洲地区建立起稳定的两脊一槽,河套地区转受巴尔喀什湖到我国新疆北部脊前西北气流控制时,持续连阴雨天气结束。 王正旺 陈宇斌 赵双巧 魏建军 闫茉关键词:连阴雨 环流特征 切变线 水汽条件 山西春播首场透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6 2012年 为了进一步对春播期间出现的第1场关键性透雨做出准确预报,更好地服务于三农,针对2011年5月8日—10日山西春播首场透雨天气过程,从高空环流背景、中低空影响系统、地面气压场特征及物理量场(相对湿度、散度、垂直速度、涡度)的空间垂直剖面时空演变特征、fy-2c卫星红外云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山西春播首场大范围透雨天气过程,是在500hPa稳定的副高与西风槽相继控制为背景;700hPa切变与降水云系的产生、强度变化及移动息息相关为主要影响系统;降水期间,地面始终处于高压底后部偏东气流的控制;物理量场空间垂直剖面的时空变化呈现出深厚的湿层、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以及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具备了山西春播透雨产生的有利条件。 王正旺 赵桂香 赵秀敏 王淑凤 刘小卫关键词:物理量场 云图特征 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0 2014年 应用常规与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PM2.5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月20~24日山西区域一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本次雾霾天气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3年1月20日14时至23日11时,由于相对湿度的变化导致了3次轻雾转大雾过程;23日14~20时,由于PM2.5浓度的增大经历了1次轻雾转霾的天气过程。(2)地面弱的气压场和较小的风速以及PM2.5浓度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增大为本次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3)边界层逆温的存在是雾霾低能见度过程形成的必要条件,边界层有逆温层而不出现雾霾天气的条件是:相对湿度〈50%,PM2.5日均值浓度〈75μg·m-3;逆温层下相对湿度的大小是区别雾和霾天气的指标。(4)相对湿度和PM2.5是决定能见度大小的关键因子,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当相对湿度〈90%时,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作用强于相对湿度,是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但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其对能见度的影响相对增强,当能见度降至1 km以下时,相对湿度成为影响能见度变化的主要因子。 苗爱梅 李苗 王洪霞基于GIS的山西省暴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6 2016年 为了降低暴雪灾害的影响,利用山西省108个县市1980—2012年的年均暴雪日数、≥5 cm的年均积雪深度日数、最大积雪深度等统计量资料,山西省DEM高程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人口密度、人均GDP、耕地面积比、公路密度等社会经济资料,对山西省暴雪的气候特征进行研究,并从暴雪灾害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因子的风险区划入手,进行了山西省暴雪灾害综合风险区划。研究结果表明:近33年山西暴雪站次序列主要由4年和3年周期变化波动迭加;各月平均暴雪站次数是3月份最多,4月和11月次之;暴雪日数具有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多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治、晋城、阳泉、晋中等地市的暴雪灾害风险等级最高;运城、临汾南部、吕梁北部及大同西南部暴雪灾害的风险等级最低;对综合风险区划等级结果与历史灾情数据比对以及应用近10年山西省暴雪灾害进行检验,表明风险区划结果具有较高的合理性,可为山西暴雪灾害的防御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苗爱梅 王洪霞 逯张禹关键词:气候特征 风险区划 面雨量在城市内涝预报中的应用试验 被引量:8 2011年 以太原市历史上10次城市积水过程资料和2005年8月16日典型暴雨沥涝个例为基本试验数据,在37°47'—38°00'N、112°28'—112°36'E试验区域内,剖分为1×1 km2的规则网格,中心城区再一分为四,网格面积为0.25km2,共计477个规则网格。分别把细网格雨量法、二次曲面法、泰森多边形法计算的面雨量作为初值,代入太原市城市沥涝数学模型进行模拟试验,结果发现:采用泰森多边形法时,在59个积水区中,97%分布在3级以上易积水区域;80%的积水误差≤0.10 m;有12个积水区误差在0.10~0.20 m之间,占20%,无超过0.20 m的计算误差。采用细网格雨量法时,98.5%分布在3级以上易积水区域;83.1%的积水误差≤0.10 m;有10个积水区误差在0.10~0.20 m之间,占16.9%,无超过0.20 m的计算误差。二次曲面法和细网格雨量法模拟效果差别不大,且在0.15~0.20 m绝对误差级别中,细网格雨量法绝对误差更小一些。模拟结果表明,细网格雨量法应用在太原市城市沥涝模型中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预测精度。2008年汛期,以细网格雨量法输出的面雨量数据作为太原市城市沥涝模型的初值,较为准确地预报了2008年6月28日发生在太原城区的短时暴雨积水。 李苗 逯张禹 胡志新关键词:面雨量 城市内涝 1958—2008年山西气温变化的特征及趋势研究 被引量:40 2010年 利用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归档的109个站1958—2008年的原始气象记录月报表及其信息化产品资料,研究山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以及平均日较差的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1958—2008年山西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增暖趋势分别为0.306℃/10a、0.337℃/10a和0.363℃/10a,比全国同期平均增温速率高得多;冬、春、秋季增温趋势分别为0.46℃/10a、0.35℃/10a和0.26℃/10a,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夏季增温幅度则低于全国;平均日较差:年和冬、夏季均为减小趋势,春、秋季则为弱的上升趋势;晋北不但是年和四季增温最明显的区域,也是平均日较差减小范围和幅度最大的区域,晋西南是一年四季平均日较差增大范围和幅度最大的区域,晋东南夏季降温趋势明显;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对中等以上城市季节平均温度上升的贡献在夏季最高,冬季最小。 苗爱梅 武捷 贾利冬关键词:全球变暖 气温 一次特大暴雪过程的流型配置及物理量诊断 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09年11月9-12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特大暴雪过程进行流型配置、物理量诊断、卫星、雷达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发现:该次持续性大暴雪天气过程,出现在两种环流背景下,大暴雪期间主要受3个中-... 苗爱梅 贾利冬 李智才关键词:特大暴雪 物理量诊断 文献传递 一次锋前暖区暴雨成因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站、区域雨量站、卫星、雷达、再分析等资料,对2015年8月发生的一次锋前暖区暴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发生在西风槽东移和副高东退南压的环流背景下,以热力条件为主导引发的锋前暖区强对流性降水是此次暴雨产生的主要贡献者;暴雨发生在高空急流右后侧的显著辐散区,700 h Pa暖式切变线、850 h Pa冷式切变线、地面干线以及SI<-2℃相重叠的区域;850 h Pa切变线上的中尺度气旋性涡旋、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以及中尺度涡旋是本次暴雨的直接触发系统;由于数值模式850 h Pa切变线位置预报的偏差,使得中低层流型配置由前倾误导为后倾结构,直接影响了模式热力条件预报的准确性,其结果是增强了西部动力条件而弱化了东部热力条件,最终导致暴雨落区预报偏差;锋前暖区暴雨预报的关键是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的条件,对于此类暴雨应多关注边界层风场的变化,加强新型监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应用。 王洪霞 苗爱梅 郑皓文关键词:暖区暴雨 触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