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202159)

作品数:11 被引量:109H指数:4
相关作者:邹波郭峰高晗韩晓琳张巍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5篇绩效
  • 3篇知识
  • 2篇知识创造
  • 2篇企业
  • 2篇模仿
  • 2篇竞争者
  • 2篇创新绩效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创业
  • 1篇演化博弈
  • 1篇业绩
  • 1篇知识共享
  • 1篇知识吸收
  • 1篇知识吸收能力
  • 1篇知识整合
  • 1篇三螺旋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实证
  • 1篇实证研究

机构

  • 9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大连海事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邹波
  • 4篇郭峰
  • 2篇韩晓琳
  • 2篇高晗
  • 1篇王晓红
  • 1篇张巍
  • 1篇张庆普
  • 1篇黄庆波
  • 1篇马鹤丹
  • 1篇张晓飞
  • 1篇梁媛媛

传媒

  • 2篇科学学与科学...
  • 2篇云南财经大学...
  • 1篇科研管理
  • 1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科学学研究
  • 1篇管理工程学报
  • 1篇研究与发展管...
  • 1篇管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5
  • 1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螺旋协同创新的机制与路径被引量:47
2013年
实施"协同创新"是当前我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螺旋理论为大学、产业和政府间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学理支撑。通过对三螺旋理论的深入研究,首先揭示了三螺旋"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创新主体的自反机制、创新组织的集成机制和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机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在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实现大学、产业和政府间"协同创新"的具体路径——大学、产业与政府主体间目标的协同、组织结构的协同和创新过程的协同。基于学理基础上的路径分析,能够为我国"协同创新"的实践提供有益思路。
邹波郭峰王晓红张巍
关键词:三螺旋协同创新
基于产品域—知识域的合作知识创造路线图规划被引量:2
2015年
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呈上升趋势,但合作失败率也居高不下。研究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合作初始阶段——合作伙伴选择和合作战略规划。基于产品域—知识域整合矩阵,提出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伙伴定位模式;在此基础上,绘制合作知识创造路线图,制定合作知识创造战略,明晰产品域—知识域的驱动与支持路径。
韩晓琳张庆普
基于社会身份认同的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研究被引量:25
2019年
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科研人员参与创业,学术创业受到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社会身份认同的视角探讨学术创业者身份悖论整合机理及其对学术创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并揭示创业叙事的调节作用。基于三阶段收集的248位学术创业者的问卷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者身份认同负向影响身份悖论整合,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促进身份悖论整合;身份悖论整合正向影响学术创业绩效;创业叙事正向调节创业者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连续性与身份悖论整合的关系,也正向调节身份悖论整合与学术创业绩效的关系。
郭峰邹波李艳霞武红玉
关键词:学术创业绩效
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机理——基于企业微观行为的视角被引量:4
2020年
尽管既往研究从多角度揭示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机理,然而企业微观行为如何影响吸收能力的形成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企业行为理论,揭示组织冗余、组织期望和过去绩效对企业吸收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机理。本研究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基于289家企业的样本数据,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组织冗余和组织期望均与潜在吸收能力正相关;过去绩效和潜在吸收能力均与现实吸收能力正相关;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本研究连接了企业行为理论和吸收能力理论,揭示了吸收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微观机制,对于企业纵向评估未来、现状和过去近而做出相关决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郭津毓邹波李艳霞
关键词:组织冗余企业绩效
市场波动下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动态演化被引量:1
2015年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构建了由企业外部知识源、知识存量和技术创新成果3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将周期性波动市场需求环境作为系统的外生变量,来揭示该环境下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动态演化规律。通过对系统中的6个关键变量的仿真结果分析,揭示了系统的演化规律,同时对企业建立外部知识源的时间、企业潜在和现实吸收能力的影响变量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在周期性波动市场需求环境下,提升企业吸收能力和创新绩效的政策建议。
邹波郭峰郭津毓高晗
关键词:技术创新系统动力学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知识创造合作结构研究
2015年
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基于新产品开发概念阶段、研发阶段和原型验证阶段的不同知识需求,提出企业间知识创造合作结构必须满足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以"社团"为合作知识创造系统结构的基本单位,分别从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和非正式联系三方面构建了面向新产品开发的企业间合作知识创造系统结构。
韩晓琳黄庆波马鹤丹
基于竞争者导向的再创能力形成及其对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5
2018年
后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受制于先发企业,这要求后发企业必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基于对我国后发企业追赶的实践观察,发现成功实现追赶的后发企业较多地采用了迭代创新的模式,即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地优化,开发出多代新产品获取动态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追赶。基于上述观察,提出再创能力的概念以揭示中国情境下后发企业追赶所具备的独特能力,并从竞争者导向视角揭示再创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对创新绩效的作用。基于211家企业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整合在竞争者导向与再创能力之间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创造性模仿在二者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技术波动负向调节再创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
邹波武红玉郭峰李艳霞
关键词:知识整合创造性模仿创新绩效
企业广度与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机理与效用——基于264家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由于不同类型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属性,企业只有发展出与不同类型知识特征相匹配的吸收能力,才能够提高知识吸收的绩效。本文根据企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广度和深度知识特征,提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概念,基于弱连接和强连接理论,构建了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形机理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运用264家企业的数据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实证结果揭示: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正向影响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的形成,企业先验知识的广度正向调节弱连接知识网络与广度吸收能力的关系。企业广度和深度吸收能力都正向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其中深度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实证结果同时揭示了影响企业弱连接和强连接知识网络形成的关键因素。
邹波郭峰熊新张晓飞
关键词:创新绩效
靠近竞争者是助力还是阻力:后发企业追赶路径分析
2022年
后发企业以赶超行业内具有核心能力和优质创新资源的在位企业为战略目标。为了探究后发企业的追赶路径,本研究运用演化博弈理论,从异质性资源的模仿性与替代性视角,构建了两阶段演化博弈模型,试图探究后发企业与竞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何帮助其实现赶超。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不同情形下的博弈模型,本研究发现:后发企业更倾向于采取靠近在位企业的模仿式创新策略,而在位企业不会竭力抵制后发企业的模仿行为,反而会采取鼓励模仿策略。另外,当补位企业也参与其中时,后发企业和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并没有改变,但是当补位企业选择参与策略的概率增加时,这有利于促进后发企业和在位企业快速收敛于稳定策略均衡点,即后发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模仿式创新”策略,在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鼓励模仿”策略,补位企业的策略选择最终收敛于“参与”策略。
武红玉邹波潘大鹏郭津毓
关键词:模仿式创新演化博弈
半正式化组织中成员知识共享情境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以一个典型的半正式化组织为案例,利用社会网络方法,构建组织的知识共享网络,并对该网络成员间知识共享的结构化特征进行了测度。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化和半结构化访谈,揭示了成员知识共享结构化特征背后的情境因素,进而以半正式化组织和情境学习理论为支撑,揭示了该组织内部知识共享网络"中心性"成员的"身份"与"权力"情境特征、"边缘化"成员的"参与"情境特征以及"知识共享群体"的形成情境特征。由此,从个体情境、组织情境和组织支持3个角度,建立了影响半正式化组织知识共享绩效的概念模型。
邹波郭津毓梁媛媛高晗
关键词:知识共享情境学习社会网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