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鞍山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3502220094027)
作品数:
4
被引量:33
H指数:3
相关作者:
吴护平
董诺
谢素贞
李程
刘昭升
更多>>
相关机构:
厦门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4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4篇
医药卫生
主题
3篇
角膜
2篇
弹力
2篇
疾病
2篇
角膜后
2篇
角膜后弹力层
2篇
角膜疾病
2篇
后弹力层
1篇
蛋白
1篇
蛋白组
1篇
移植术
1篇
移植术治疗
1篇
翼状胬肉
1篇
上皮
1篇
上皮细胞
1篇
手术
1篇
手术中
1篇
手术中应用
1篇
综合征
1篇
组织化学
1篇
胬肉
机构
4篇
厦门大学
作者
4篇
董诺
4篇
吴护平
3篇
谢素贞
2篇
刘昭升
2篇
李学治
2篇
李程
1篇
李炜
1篇
王燊
1篇
闫蕾
1篇
刘祖国
传媒
4篇
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
1篇
2013
1篇
2012
1篇
2011
1篇
2010
共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翼状胬肉上皮鳞状化生与泪膜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患者眼表上皮的异常改变及泪膜稳定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择2009年11月至2010年2月对15例(15只眼)翼状胬肉患者,观察翼状胬肉切除术前术后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15例翼状胬肉上皮细胞K10、K14、K19、MUC5AC、K16、Ki67和P63蛋白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结膜对照。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正常结膜上皮无表达的K10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吸光度(A)值为2017.51±2114.3。翼状胬肉上皮中K19的A值下降至3727.86±2544.73,MUC5AC下降至2080.48±2340.17,K14增强至6027.5±1058.32,与正常结膜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61,3.538,-6.151;P〈0.05)。增殖指标Ki67、P63和K16的A值分别为881.67±517.96、4247.96±2009.38和4455.62±2699.44。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在常值范围内,泪液BUT平均值为(11.8±4.5)S,较术前的(5.6±2.9)s显著延长(t=-4.222,P〈0.05)。结论翼状胬肉上皮异常分化,以眼表上皮鳞状化生伴随增殖为主,破坏泪膜稳定,从而影响患者眼表功能。
董诺
吴护平
李程
李炜
刘祖国
关键词:
翼状胬肉
上皮细胞
化生
泪器
免疫组织化学
不剥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剥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非对照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的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7例患者,进行不剥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应用裂隙灯显微镜、前节相干光断层成像术、超声活体显微镜和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观察植片透明度及植片贴附和植片移位等情况,应用角膜内皮细胞分析仪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对比手术前后的视力。结果术后无1例免疫排斥反应、植片移位及晶状体损伤发生。3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继发性青光眼,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3例术后第3天随前房空气的逐渐吸收而眼压下降。1例术后高眼压控制不佳,在术后2周行睫状体光凝术后眼压控制正常。7例患者植片均透明,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显示术后供受体界面、供体角膜基质的高反光性随着时间明显下降,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角膜内皮植片与受体内皮面贴附良好且虹膜及角膜内皮粘连分离。6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术后视力不提高的原因为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2176.6±267.6)个/mm^2。结论不剥除后弹力层的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式之一。
吴护平
董诺
谢素贞
李程
李学治
刘昭升
关键词:
角膜后弹力层
内皮
角膜
角膜疾病
虹膜疾病
纤维蛋白黏合剂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手术中应用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黏合剂在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住院的21例(21只眼)不同病因角膜病患者,根据病灶的大小和形状,采用纤维蛋白黏合剂行无缝线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随访4~20个月,观察患者术后视力、植片情况及并发症。手术前后视力的统计学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21例患者原发病分别为Terrien边缘角膜变性16例,角膜深层异物剔除后并发无菌性溃疡5例。无缝线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后所有患者板层植片与植床均贴合良好。1只眼术中出现植床穿孔,1只Terrien边缘性角膜变性术眼手术后15个月再次出现复发,2只眼术后植片混浊,无层间积血积液、植片移位、继发感染、植片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19例裸眼视力提高(90.47%),2例因植片混浊而导致视力不提高。术前及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4~0.08分别有9只眼和2只眼,0.1—0.2分别有7只眼和6只眼,0.3~0.4分别有4只眼和10只眼,0.5以上者分别为1只眼和3只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7,P=0.018)。结论采用纤维蛋白黏合剂行无缝线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简单、安全,可有效提高患眼视力.
吴护平
董诺
谢素贞
李学治
王燊
关键词:
纤维蛋白组织黏着剂
角膜移植
不剥除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不剥除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自2007年9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大泡性角膜病变患者,进行不剥除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术中均未处理患眼角膜内皮,直接用植入镊将制作好的直径为8.5mm的角膜内皮植片植入受体前房,气体顶压植片进行固定。术后随访6—20个月,观察植片贴附和植片移位等情况,对手术前后的视力进行比较,检查植片透明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5例患者术后植片与受体内皮面始终贴附良好;1例患者术后第2天出现层问裂隙,经改俯卧位后植片贴附良好。6例患者植片均透明,其中5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例患者术后视力同术前,视力不提高的原因为眼外伤造成的视神经萎缩。6例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1648±384)个/mm2。随访过程均未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结论不剥除后弹力层的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术治疗大泡性角膜病变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手术方式之一。
吴护平
谢素贞
董诺
闫蕾
刘昭升
关键词:
角膜后弹力层
角膜疾病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