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08ZA054)

作品数:4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叶华智严吉明魏勇杨望飞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油壶菌
  • 3篇蚕豆
  • 2篇肿病
  • 2篇壶菌
  • 1篇担孢子
  • 1篇冬孢子
  • 1篇豆油
  • 1篇锈菌
  • 1篇野豌豆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内源激素
  • 1篇内源
  • 1篇内源激素
  • 1篇鞘锈菌
  • 1篇组织病变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组织病理学
  • 1篇孢子
  • 1篇豌豆
  • 1篇细胞

机构

  • 4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4篇严吉明
  • 4篇叶华智
  • 1篇杨望飞
  • 1篇魏勇

传媒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组织病理学被引量:1
2012年
为了解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侵染蚕豆叶片和茎引起细胞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蚕豆叶和茎的病、健表皮组织及组织切片的解剖结构和病原物在寄主细胞中的动态。结果表明,巢豆油壶菌侵入叶和茎的表皮细胞后,定殖在被侵入的细胞内,菌体生长发育,整体产果,形成游动孢子囊和休眠孢子囊。病菌的侵染刺激了侵染点邻近的表皮细胞和其下的叶肉组织或茎的皮层组织细胞,这些已分化的组织细胞转为分生细胞,进行分裂,分裂方式为平周分裂。原有的正常基本组织细胞被未高度分化的薄壁组织细胞取代。这些细胞具有分生能力并不断分裂,细胞体积增大,造成蚕豆病组织细胞发生畸形增生的病理解剖改变,病部呈瘤状隆起。这是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症状产生的病理组织学机制,也反映了巢豆油壶菌和蚕豆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的相互作用。
严吉明叶华智
关键词:蚕豆组织病理学
蚕豆油壶菌火肿病的发生规律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病害循环及影响发病的因素,从而掌握该病的发生规律。【方法】通过病害普查,确定蚕豆火肿病的地理分布。采用室内测定研究温度和越冬对休眠孢子囊萌发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调查病害发生情况,研究病害循环和影响病害发生的因素。【结果】蚕豆火肿病在四川的地理分布局限在川西北阿坝州海拔2 400m以上的春播蚕豆区。病害的循环和发病特点是:病菌以病残体中的休眠孢子囊,在土壤中休眠(越夏和越冬),作为初侵染源。次年春播蚕豆后,休眠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侵染蚕豆苗。田间发病后,病菌不断产生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作为再侵染源,病菌的再侵染频繁。游动孢子藉风雨在田间短距离传播。病害的发生流行曲线呈"S"型。连作和施用带病残体的厩肥有利发病。尚无对火肿病的抗病品种。【结论】这些结果揭示了蚕豆火肿病的发生规律,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严吉明叶华智
关键词:蚕豆病害循环
巢豆油壶菌与蚕豆相互作用下植物内源激素的动态被引量:5
2013年
蚕豆火肿病由巢豆油壶菌(Olpidium Viciae Kusano)引起,症状特点是病部产生小瘤状突起。我们对该病的组织病理学研究表明是一种增生型组织病变,病菌仅定殖在侵入叶、茎的表皮细胞内,病菌的侵染引起邻近侵染点的表皮细胞及其下的叶肉细胞或茎的皮层组织细胞转化为分生细胞,并不断分裂增生和细胞体积增大,导致蚕豆病组织发生畸形增生的病理解剖改变,
严吉明叶华智
关键词:植物内源激素油壶菌相互作用蚕豆组织病变
黄檗鞘锈菌担子发育及担孢子萌发的细胞学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解黄檗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担子发育及担孢子萌发的细胞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冬孢子萌发、担子发育及担孢子萌发过程,并利用苏木精染色法对冬孢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成熟的冬孢子含有两个细胞核,成熟时冬孢子伸长,两个细胞核融合成为1个核;冬孢子萌发时,中间形成一隔膜,将冬孢子分成两部分,上部分含金黄色的原生质体,下部呈透明的柄状结构;上部分发育形成4个细胞的内担子,然后发育形成担孢子。担孢子萌发时,产生1个芽管,顶端形成外观上与担孢子形态大小基本一致的次生孢子。次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形成菌丝。有极个别的次生孢子可再次形成次生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在5–25℃温度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以15–25℃为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
魏勇严吉明杨望飞叶华智
关键词:冬孢子担孢子萌发温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