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203085)
- 作品数:9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胡鲲杨先乐李梦影吕利群徐丽娟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四川省水产学校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 鱼卵孵化酶在黄颡鱼鱼卵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和分布被引量:1
- 2015年
- 孵化酶存在于各种水生动物的胚胎中,会影响水生生物胚胎发育,是造成鱼类人工繁殖过程中早脱膜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黄颡鱼鱼卵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不同孵化时间点的孵化酶进行定位分布研究,探讨孵化酶在黄颡鱼鱼卵中的时空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在黄颡鱼鱼卵中,孵化酶主要分布在鱼卵外胚层及卵膜内层上;在鱼卵孵化的各个时期均有孵化酶存在,孵化酶在各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阐释孵化酶在鱼卵孵化过程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李浩然蒋石容欧仁建郭微微杨先乐胡鲲
- 关键词:孵化酶黄颡鱼鱼卵免疫组织化学
- 氟苯尼考在美国红鱼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被引量:6
- 2014年
- 在水温20±2℃的条件下,按10 mg/kg的剂量通过腹腔注射和口灌方式,以液-质联用法研究氟苯尼考在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组织分布,所得药时数据用DAS3.0软件分析。结果显示,美国红鱼腹注氟苯尼考后血药经时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而口灌氟苯尼考则符合一级吸收一室模型;腹腔注射组,美国红鱼血浆、肝脏、肾脏、肌肉的氟苯尼考出峰时间(tp)分别为0.5、4、0.5、4 h,峰浓度(ρmax)分别为15.47、9.90、6.83、2.73μg/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394.10、105.66、157.37、120.01 mg/(L·h),消除半衰期分别为45.39、7.42、148.25、39.22 h;口灌组,美国红鱼血浆、肝脏、肾脏、肌肉的氟苯尼考出峰时间(tp)分别为2、1.5、4、4 h,峰浓度(ρmax)分别为6.31、5.44、9.10、5.12μg/g,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36.21、162.32、213.32、157.37 mg/(L·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2.08、27.9、14.85、38.53 h。结果表明,氟苯尼考注射给药在美国红鱼体内的吸收快于口灌给药,腹注给药氟苯尼考除在肝脏中的消除快于口灌给药外,在血浆、肌肉和肾脏中的消除均慢于口灌给药。
- 黄月雄汤菊芬简纪常秦青英廖建萌蔡佳
- 关键词:氟苯尼考美国红鱼药代动力学
- 苏北水产安全用药示范养殖区建设被引量:1
- 2013年
- 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苏北地区建设了安全用药示范养殖区。在示范区进行疾病技术服务,监督、指导用药,水质检测、定期检测药物残留等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鱼类一些疾病的发生,降低了鱼类发病时的死亡率,节约了生产成本,增加了鱼塘亩产量;同时,也合理规范了养殖户的药物使用,树立了正确的用药观念,减少了药物残留以及鱼类病原菌的耐药性的产生。该示范区的成功建设对其他水产养殖区域合理、安全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 孙琪胡鲲杨先乐
- 关键词:安全用药示范区
- 恩诺沙星控制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的用药方案被引量:14
- 2013年
- 从四川成都一养殖场大规模发病死亡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病灶处分离一株病原菌CiAV01,结合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回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感染草鱼致死率为100%,出现了局部出血、腹腔积水等症状。采用琼脂平板扩散法研究了16种抗生素对分离菌株CiAV01的体外抑菌作用,在供试的抗生素中,恩诺沙星对该分离菌株CiAV01最为敏感。选择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效学研究表明,恩诺沙星对分离菌株CiAV0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25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0.50μg/mL,MBC/MIC为2。结合其药物动力学参数和MIC、MBC、防突变浓度(MPC)、突变选择窗(MSW)和抗菌后效应(PAE)制定防突变给药方案为:剂量20 mg/kg、每日一次给药、连续给药3~5 d。
- 王浩权可艳徐丽娟李梦影吕利群
- 关键词:恩诺沙星防突变浓度
- 两种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研究旨在通过口灌和腹腔注射两种给药方式,研究伊维菌素在虹鳟体内的药动学特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研究了以0.3 mg/kg剂量分别单次口灌和腹腔注射伊维菌素后,药物在虹鳟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口灌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血浆、肌肉中的药物浓度和时间关系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而在肝脏、肾脏中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腹腔注射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血浆、肌肉、肝脏和肾脏中的药时关系均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口灌给药后,伊维菌素在血浆中主要的药动学参数:AUC为123.709 mg/(L?h)、Ka为3.749 h-1、t1/2ke为466.569 h、Tmax为0.454 h、Cmax为0.319 mg/L。腹腔注射给药后,伊维菌素在血浆中主要的药动学参数:AUC为52.560 mg/(L?h)、Ka为5.033 h-1、t1/2ke为103.236 h、Tmax为1.317 h、Cmax为0.350 mg/L。说明在两种给药方式下,伊维菌素在虹鳟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伊维菌素在腹腔注射给药方式下吸收和消除速率均较口灌给要快。
- 康淑媛韩冰王荻卢彤岩
- 关键词:伊维菌素虹鳟药物代谢动力学
- 异育银鲫组织中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_AR)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被引量:2
- 2014年
- 观察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异育银鲫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中的特异性分布情况,探讨其在不同组织中的作用。本试验以GABAAR的α1亚基(GABAARα1)作为GABAAR的检测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异育银鲫端脑、中脑、小脑、延脑、肝脏、肾脏组织中的GABAAR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异育银鲫端脑、中脑、小脑、延脑、肝脏、肾脏中均有GABAAR存在,各组织中的GABAAR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小脑、中脑、延脑、端脑、肾脏、肝脏。其中,小脑的分子层和蒲氏细胞层、中脑的视盖、延脑的迷走叶、端脑的纹状体、肾脏的肾小管以及肝细胞中GABAAR的密度较高。研究显示,GABAAR主要分布于异育银鲫的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组织中也有少量分布。本研究旨在为异育银鲫GABAAR分布的定位研究奠定一定的科学基础。
- 周爱玲阮记明曹海鹏胡鲲王祎赵依妮杨先乐
- 关键词:异育银鲫免疫组织化学
- 水霉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及结构特征被引量:3
- 2015年
- 为体外构建水霉菌生物膜(BF)并对其形成过程与结构特征进行分析,本研究利用寄生水霉(Saprolegnia parasitica)ATCC200013在玻片和聚乙烯网片上构建水霉菌BF,筛选适宜水霉菌粘附的基质材料,并在BF形成过程中,采用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定量检测BF的活力变化,利用Calcofluor White M2R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外基质;扫描电镜观察水霉菌BF的形态结构;SYTO 9/PI染色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水霉菌BF的活力及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水霉菌能够在聚乙烯网片上形成较好的BF,并且BF能够与聚乙烯网片紧密粘附,完全覆盖聚乙烯网片,而与盖玻片粘附不紧密。水霉菌BF OD450nm值在培养前24 h升高较快,48 h后趋于稳定。水霉菌在第6 h即开始有散在的孢子黏附于聚乙烯网片上;12 h^24 h形成单细胞层;36 h^60 h为中间形成阶段,至72 h菌丝缠绕形成多层的、弥散着大量细胞外基质的立体结构,同时死亡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多。本研究体外构建了水霉菌BF并了解其结构特征,为水霉菌BF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俞军袁海兰欧仁建胡鲲杨先乐
- 关键词:水霉菌生物膜体外模型结构特征
- 市面上三种水产用抗生素类药品的质量分析和评价被引量:2
- 2013年
- 恩诺沙星、氟苯尼考、诺氟沙星是我国水产养殖常用广谱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杀菌活性强、体内分布广泛、低毒、与其它抗菌药无交叉耐药性等特点,对防治烂鳃病、败血症、赤皮病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药品质量是否达标与其能否在鱼类养殖病害中发挥功效密切相关。本研究对长三角地区11家合法渔药店的恩诺沙星制剂和10家渔药店的氟苯尼考及诺氟沙星制剂进行了抽查,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对其实际有效含量进行了检测,旨在初步了解我国市面水产用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和诺氟沙星药品质量现状的同时,为养殖户购买这3种药品提供参考。
- 徐丽娟李梦影胡鲲吕利群
- 关键词:水产恩诺沙星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及其在优化渔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 2013年
-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结合模型(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modeling,PK/PD modeling)是用于研究药理效应随时间变化规律的一种模型。此模型是一个帮助开发者选择合理给药方案的科学工具,被广泛用于优化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本文就PK/PD结合模型的基本理论、研究模型及其在优化抗菌药特别是渔用抗菌药给药方案的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阐明了科学制定渔用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的理论依据。
- 徐丽娟李梦影王浩吕利群
- 关键词:药动学给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