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BK2011027)

作品数:23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朱洪波杨龙祥黄学军张晖成聿伦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邮电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电子电信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电子电信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无线
  • 4篇网络编码
  • 3篇通信
  • 3篇网络
  • 2篇信道
  • 2篇虚拟终端
  • 2篇中继
  • 2篇认知无线
  • 2篇认知无线电
  • 2篇频谱
  • 2篇频谱共享
  • 2篇频域
  • 2篇切换
  • 2篇终端
  • 2篇自适应
  • 2篇无线电
  • 2篇误比特率
  • 2篇协作通信
  • 2篇功率分配
  • 2篇泛在网

机构

  • 18篇南京邮电大学

作者

  • 11篇朱洪波
  • 6篇杨龙祥
  • 4篇黄学军
  • 3篇成聿伦
  • 3篇张晖
  • 2篇余雪勇
  • 1篇齐丽娜
  • 1篇朱晓荣
  • 1篇干宗良
  • 1篇赵远林
  • 1篇金志蕾
  • 1篇张晶
  • 1篇朱琦
  • 1篇耿瑞芳
  • 1篇邬可
  • 1篇孙君
  • 1篇金玲
  • 1篇蔡艳
  • 1篇唐城
  • 1篇朱虹

传媒

  • 3篇电视技术
  • 3篇Journa...
  • 3篇南京邮电大学...
  • 2篇电子与信息学...
  • 2篇通信学报
  • 2篇The Jo...
  • 2篇计算机技术与...
  • 1篇电信科学
  • 1篇计算机应用
  • 1篇计算机应用研...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信号处理
  • 1篇中国电子科学...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5
  • 3篇2014
  • 11篇2013
  • 6篇2012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空间位置的混合频谱共享系统功率分配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次用户空间位置分布的随机性,提出空域混合Overlay/Underlay频谱共享模型以提高无线频谱利用率。根据次用户在不同空间位置对主用户的干扰,在主用户干扰容限约束下推导出次用户工作于Overlay状态和Underlay状态的空间区域;以最大化系统容量为准则建立认知系统功率优化分配模型,推导出次用户的最优功率分配方案,进而得到认知系统可获得的最大容量;理论和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空间位置的混合频谱共享系统可以获得比Overlay系统更高的容量。
蔡艳张晶朱洪波
关键词:无线通信频谱共享认知无线电功率分配
超宽带系统中基于认知的Rake接收机设计
2012年
直接序列扩频超宽带(DS-UWB,directed-spread-spectrum ultra wide band)系统采用窄脉冲和扩频技术进行通信,由于带宽很宽,有可能与同频段窄带系统共存。当存在窄带干扰时,最优接收机为采用MMSE准则的Rake接收机,而不存在窄带干扰时,MRC合并算法Rake接收机为最优接收机。由于系统环境是变化的,即窄带干扰并非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以上两种接收机都不是最优的。在此基础上结合认知技术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Rake接收机抽头选择策略,通过频谱分析得出的判定变量自适应调整Rake接收机抽头权向量。系统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接收机在系统干扰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得到优于MMSE-Rake接收机和MRC-Rake接收机的性能。
齐丽娜干宗良朱洪波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窄带干扰RAKE接收机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Joint Relay Selec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Two-way Relay Channel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outage probability bound of joint relay selec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for two-way...
Sijia LouLongxiang Yang
物联网距离和业务特征结合的频谱接入方法
2012年
针对物联网应用中的频谱使用特性提出一种距离和业务结合的频谱接入方法。首先根据非系统用户与系统用户的距离关系构建用于标识系统用户信道可用度的列表,以此提供非系统用户间的资源分配等级。其次,根据非系统用户和系统用户对信道使用特性建立业务匹配关系式,在可用度列表和业务匹配关系式的基础上,构建干扰驱动效用函数,从跨层优化角度设计频谱接入方法。结果证明该方案既能够抑制非系统用户对系统用户干扰,又能够确保物联网应用的服务质量的资源共享。
孙君朱洪波
关键词:机会频谱接入跨层设计频谱共享物联网
多用户对多中继双向通信系统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策略被引量:2
2014年
针对多用户对多中继双向通信系统,提出了一种中继选择与功率分配联合算法,目的是改进系统的误码率性能和降低系统的运算复杂度。所提出的新型联合算法为每对用户节点选择出最佳中继,最佳中继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网络编码后向所有节点广播,联合算法也对每个节点的发送功率进行分配。建立了新型联合算法下系统的误码率闭合表达式,并验证了解析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等功率发送算法相比,本文的联合算法可以获得更好的误码率性能。
楼思嘉杨龙祥
关键词:解码前传中继选择功率分配
一种抑制NC-OFDM带外干扰的新方法
2013年
为了减小非连续OFDM(NC-OFDM)旁瓣泄露带来的带外辐射,采用频域部分响应(PR)的抑制方法并联合动态关闭授权用户附近子载波的方法来抑制带外辐射。研究了授权用户的频谱位置和频谱占用率对所提出方法抑制带外干扰性能的影响。通过仿真表明,该联合抑制方法可以显著减小NC-OFDM的带外干扰,同时改善认知用户的误码性能。
王冬敏黄学军朱洪波
关键词:NC-OFDM
基于频域部分响应的协作OFDM通信
2013年
频域部分响应通过有控制地引入码间干扰,使系统在保证极限传输速率的情况下,波形的振荡衰落加快,减少码间干扰。针对协作OFDM通信对频率偏移的敏感性,将相关多项式为F(D)=1-D的频域部分响应应用到协作OFDM通信系统中。采用信干比(SIR)来分析频域部分响应对子载波间干扰的影响。通过计算机仿真表明,采用频域部分响应(PRC)的方法能够降低协作OFDM通信系统对频率偏移的敏感性,改善系统的性能。
金志蕾黄学军朱洪波
关键词:协作通信OFDM子载波间干扰
基于预失真的异步物理层网络编码相位纠正算法
2015年
研究了异步物理层网络编码(PLNC)系统中的载波相位偏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预编码的相位纠正算法。该算法首先在用户符号中引入预先设定的相位失真矢量,然后在中继侧利用该参数对接收的PLNC信号进行相位均衡,同时修改迭代译码过程中的置信传播(BP)公式,以达到缩小相位偏移的目的。建立了相位均衡收益模型,利用该模型证明了上述算法相位纠正性能的上界,并且对相位失真矢量以及算法的健壮性进行了优化。对该算法进行了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减小相位偏移对BP译码过程的影响,改善系统的误比特性能。进行的建模与优化,为星座图不规则下的BP译码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性能分析方法。
成聿伦杨龙祥
关键词:异步相位偏移预失真
利用似然比门限转换的自适应机会协作策略
2013年
基于解码前传的错误传播严重影响机会协作系统的选择分集增益。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似然比门限转换的自适应机会协作策略:最优中继采用似然比对接收信号质量进行指示,通过与基于链路误比特率的门限值比较,动态地选择中继方式,以保证中继链路得到充分利用。推导了平均误比特率的近似解析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对门限进行了优化。采用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理论公式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当误比特率为0.001时,相比传统方案,该算法能节省1.2 dB的功率。
成聿伦杨龙祥
关键词:自适应似然比选择分集误比特率
JOINT LLR-CRC ERROR MITIGATION FOR TWO-WAY ADAPTIVE DENOISE-AND-FORWARD NETWORK CODING
2013年
Network Coding (NC) brings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ded signals from different sources, which makes the system more vulnerable to the decode error at relay. Conventional Cyclic Redundancy Code (CRC)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error bit detection. However, its error correction is simply ignored. To fully exploit this feature,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joint Log-Likelihood Ratio (LLR) CRC error mitigation for NC two way relay channel. Specific thresholds are designed to estimate the error number of data block and identify those which can be recovered if the number is within the error correction scope of CRC. We examine two modes of the thresholds, one based on the average Bit Error Rate (BER) of source-relay link, while the other based on that of instantaneous one. We provide the full analysis for the Pair-wise Error Probability (PEP) performance of the scheme. A variety of numerical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reveal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to conventional CRC NC under independent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 Moreover, the efficiencies of the proposed thresholds are also validated.
Cheng YulunYang Longxiang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