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657)

作品数:11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华钢梁燕秦悦赖泽锋李俊威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两面针
  • 7篇氯化两面针碱
  • 7篇面针
  • 6篇细胞
  • 4篇耐药
  • 3篇多药
  • 3篇多药耐药
  • 3篇肿瘤
  • 3篇斑马
  • 3篇斑马鱼
  • 2篇单壁
  • 2篇单壁碳纳米管
  • 2篇增殖
  • 2篇碳纳米管
  • 2篇体外
  • 2篇逆转
  • 2篇细胞增殖
  • 2篇纳米
  • 2篇纳米管
  • 2篇耐药性

机构

  • 11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2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11篇刘华钢
  • 4篇赖泽锋
  • 4篇梁燕
  • 4篇秦悦
  • 3篇李俊威
  • 2篇冯燕英
  • 2篇李苏宁
  • 2篇赵雅婷
  • 2篇欧贤红
  • 2篇廖柳凤
  • 2篇吴琼
  • 2篇张华君
  • 2篇谢雪平
  • 1篇霍丽妮
  • 1篇成晓静
  • 1篇范玉琴
  • 1篇李艳
  • 1篇钟全强
  • 1篇刘清鹏
  • 1篇罗世建

传媒

  • 5篇广西医科大学...
  • 3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药药理与临...

年份

  • 1篇2020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花丹醌—单壁碳纳米管偶联物的制备及其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作用
2013年
目的:制备白花丹醌—单壁碳纳米管(plumbagin-single walled carbon nanotubes conjugate,PLB-SWNT)偶联物,考察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和体外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以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作为偶联剂,通过酰胺化和酯化反应将PLB与SWNT偶联,制备PLB-SWNT偶联物,并利用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考察和分析所制备得到的偶联物的组成、结构和形貌,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PLB-SWNT偶联物的PLB含量,并以MTT比色法、HE染色法和TEM等方法对该偶联物体外抑制Bel-7402活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①制备得到在水溶液中分散性较好的PLB-SWNT偶联物;②PLB-SWNT偶联物能够抑制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结论:①以PEG和PLB对SWNT进行共价修饰,可以制备分散性良好的PLB-SWNT偶联物;②PLB-SWNT偶联物在体外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显著。
赖泽锋钟全强秦悦李苏宁冯建海赵雅婷刘华钢
关键词:白花丹醌单壁碳纳米管偶联物药物载体肝癌BEL-7402细胞
shRNA-p53对p125表达及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研究p53对p125表达的影响,及其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转染空载体pGPU6/GFP/neo-shNC的7721-shNC细胞)、空白组(肝癌细胞SMMC-7721)、实验组(转染p53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GPU6/GFP/neo-p53-shRNA的7721-p53-shRNA细胞)。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和p125蛋白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基因1(POLD1)、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1(Rb1)、转录因子E2F、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2(CDK2)及细胞周期素E(CylinE)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的p53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22±0.03,0.55±0.07和0.53±0.06,p125蛋白分别为2.86±0.21,2.20±0.28和2.24±0.25,POLD1 mRNA分别为1.09±0.13,0.45±0.07和1.00±0,Rb1 mRNA分别为4.16±0.29,1.10±0.16和1.00±0,转录因子E2F mRNA分别为2.49±0.12,1.08±0.17和1.00±0,CDK2 mRNA分别为1.65±0.08,1.12±0.22和1.00±0,CyclinE mRNA分别为2.78±0.23,1.17±0.31和1.00±0,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RNA干扰技术反向验证了p53对p125表达的调控作用,其对肝癌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Rb1、转录因子E2F、CDK2和CyclinE等细胞周期因子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廖柳凤欧贤红吴琼徐恒李艳刘华钢
关键词:DNA聚合酶ΔP53肝癌细胞
斑马鱼模型评价氯化两面针碱逆转人口腔上皮癌多药耐药的研究
目的:本论文选用课题组前期筛选出的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及耐药株KB/ADM,采用斑马鱼异位移植瘤模型,研究氯化两面针碱(NC)对KB/ADM细胞的耐药逆转作用及NC对Topo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NC逆转耐药的作...
汤婷婷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耐药逆转DNA拓扑异构酶
文献传递
肿瘤多药耐药模型建立方法的应用进展被引量:5
2018年
肿瘤多药耐药(MDR)模型的建立是肿瘤耐药机制和耐药逆转方法研究的前提。肿瘤MDR模型分为体外和体内模型。目前,肿瘤MDR体外模型建立方法主要有高浓度反复间歇诱导法、药物浓度递增诱导法、高浓度反复间歇诱导与药物浓度递增相结合法、转基因结合药物筛选法和三维细胞培养法,其中三维细胞培养法建立的MDR模型生物学活性与在体肿瘤更接近且能模拟体内微环境,弥补了其他方法的不足,但培养系统较复杂、实验周期长。肿瘤MDR体内模型主要通过移植和诱导两种方法构建,两种方法制作的MDR动物模型均能保持动物原有的组织学构造及原肿瘤细胞的各项特性,重现原始肿瘤结构,模拟体内微环境,反映体内肿瘤形成情况。
汤婷婷刘华钢梁燕范玉琴吴余燕
关键词:肿瘤耐药多药耐药动物模型
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单一和联合作用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表观影响。方法:采用半静态实验法,单一作用时,氯化两面针碱设置5个含药浓度组(4μg/ml,5.25μg/ml,6.92μg/ml,9.12μg/ml及12μg/ml);联合作用时,选取氯化两面针碱∶芝麻素=5∶4(联用Ⅰ),5∶1(联用Ⅱ),1∶5(联用Ⅲ)3个试验组,其中氯化两面针碱的浓度与单一用药时5个浓度一致。结果:单一用药时氯化两面针碱72hpf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为12.27μg/ml,96hpf时为7.57μg/ml,芝麻素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未显示出毒性作用;联合作用时,3个实验组的毒性作用均小于氯化两面针碱单一作用时。综合结果显示,3个联合用药组之间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作用不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氯化两面针碱和芝麻素联合作用时比氯化两面针碱单一作用时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毒性明显为小。
李萍刘华钢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芝麻素斑马鱼胚胎减毒作用
氯化两面针碱对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及对P125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研究氯化两面针碱(NC)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MCF-7)中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P125(P125)表达的影响,探讨氯化两面针碱对乳腺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机制。方法:设定NC(0.075,0.15,0.30,0.60,1.20,2.40,4.80 mg·L^(-1))组及空白组,应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NC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率;通过细胞克隆集落形成实验进一步验证NC对MCF-7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低、中、高质量浓度NC(0.5,1.0,2.0mg·L^(-1))对P125编码基因DNA聚合酶δ催化亚基基因(POLD1),p53基因(p53),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因子p21(p21)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3种质量浓度NC对P125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p53,p21蛋白表达变化。结果:NC对MCF-7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不同质量浓度NC(0.075,0.15,0.30,0.60,1.20,2.40,4.80 mg·L^(-1))对细胞的抑制率分别是0.16%,6.29%,19.56%,32.17%,44.46%,73.46%,83.21%。与空白组比较,NC对细胞克隆集落形成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不同质量浓度NC组对POLD1 mRNA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明显降低P125蛋白表达(P<0.05);对p53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高剂量NC组对p2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有显著增强作用(P<0.01)。结论:NC能明显抑制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上调p53表达水平,抑制P125表达有关。
廖柳凤欧贤红刘华钢吴琼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乳腺癌细胞MCF-7P21
氯化两面针碱体外逆转KB/ADM细胞多药耐药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对人口腔鳞癌耐阿霉素(ADM)细胞株KB/ADM多药耐药性(MDR)的逆转作用,开发低毒高效的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逆转剂。方法:人口腔鳞癌多药耐药细胞KB/ADM常规培养至细胞数为1×106,随机分为多药耐药细胞组(KB/ADM细胞组),阳性药物维拉帕米组(VRP,5μmol·L-1),NC低剂量组(0.375mg·L-1),NC中剂量组(0.75 mg·L-1),NC高剂量组(1.5 mg·L-1)5组,每组3个平行样本。分别加入同体积的培养基,5μmol·L-1VRP,0.375,0.75,1.5 mg·L-1NC处理48 h,MTT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对化疗药物ADM,长春新碱(VCR),依托泊苷(VP-16),羟基喜树碱(HCPT)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P糖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多药耐药基因-1(MDR1)的表达。结果:与多药耐药细胞组比较,阳性药物VRP组,NC低、中、高剂量组KB/ADM细胞对ADM,VCR,VP-16,HCPT的IC50值明显下降(P<0.01,P<0.05);阳性药物VRP组,NC低、中、高剂量组KB/ADM细胞P糖蛋白的表达分别为(10.60±1.11)%,(68.57±2.56)%,(28.29±1.98)%,(8.03±1.46)%,与多药耐药细胞组(97.33±1.61)%比较明显下降(P<0.01);阳性药物VRP组、NC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KB/ADM的多药耐药性基因(MDR1)相对表达下降39%,22%,46%,69%(P<0.01)。结论:氯化两面针碱能有效逆转KB/ADM多药耐药性,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逆转作用。
张华君刘华钢梁燕冯燕英李俊威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多药耐药性
氯化两面针碱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相关靶标蛋白的初步筛选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初步筛选出氯化两面针碱(NC)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靶标。方法: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分为空白对照组及不同浓度(30μmol/L和60μmol/L)NC的实验组,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经NC干预24h和48h后HUVEC的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C干预后HUVE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软件SYBYL 2.0对NC与肿瘤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受体蛋白进行分子对接,以Pymol软件绘制三维结构图并分析NC与受体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30μmol/L和60μmol/L NC实验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降低(P<0.001),各实验组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1)。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在肿瘤血管生成信号通路中NC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场相互作用,亲和力较强。结论:NC能够下调VEGF的表达来抑制HUVEC的迁移,进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PI3K和c-Src是NC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潜在靶标。
傅宣皓秦悦黄燚燚谢雪平成晓静刘华钢赖泽锋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血管生成分子对接PI3KC-SRC
氯化两面针碱对人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A2780 Taxol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研究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NC)对人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细胞株A2780 Taxol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及机制。方法:氯化两面针碱干预A2780 Taxol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多柔比星(adriamycin,ADM),依托泊苷(etoposide,VP-16),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对A2780Taxol细胞的抑制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给药组对多药耐药基因(MDR1 mRNA)表达的影响;HE染色法观察肿瘤细胞结构的改变;TUNEL法分析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耐药细胞A2780 Taxol对ADM,VP-16,HCPT的耐药倍数分别为1.87,1.07,3.25;经氯化两面针碱干预后,降低了A2780Taxol细胞对抗肿瘤药ADM,VP-16,HCPT的IC50值,可下降A2780 Taxol细胞的多药耐药(MDR1)基因的表达,HE染色可见NC给药组改变了A2780 Taxol细胞的形态结构,TUNEL染色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凋亡指数为(58.03±1.46)%。结论:氯化两面针碱能有效逆转A2780 Taxol多药耐药性,具有良好的抗肿瘤药物多药耐药逆转作用。
冯燕英刘华钢梁燕张华君梁乔芳李俊威
关键词:氯化两面针碱A2780
利用斑马鱼胚胎初步评价单壁碳纳米管的生物毒性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利用聚乙二醇对单壁碳纳米管(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s)进行功能化修饰,并利用斑马鱼胚胎评价其被修饰前后的生物毒性,为SWNTs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提供毒性依据。方法:将甲氧基聚乙二醇胺5 000(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 amine,mPEG-NH2,Mw=5ku)与羧基化单壁碳纳米管(carboxyla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SWNT-COOH)非共价偶联制备SWNT-mPEG。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考查SWNT-mPEG的组成、浓度、形貌和粒径大小;利用水浴给药对斑马鱼胚胎进行染毒,并分别在受精后24h(24hpf)和受精后96h(96hpf)观察和统计孵化率、畸形率和死亡率。结果:与SWNT-COOH相比,SWNT-mPEG在水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胚胎毒性实验表明,在24hpf和96hpf,SWNT-mPEG各浓度组的胚胎的致畸率和致死率仅略高于空白组,只有80 mg/LSWNT-mPEG实验组在96hpf的对斑马鱼胚胎的致死率(11.11%)明显高于同一试验时段的空白组(3.33%)(P<0.05)。结论:SWNT-COOH和SWNT-mPEG对斑马鱼胚胎均呈现低生物毒性,原因可能与斑马鱼胚胎绒包膜对纳米颗粒的低通透性有关。
李林茂赖泽锋李苏宁赵雅婷秦悦刘清鹏刘华钢
关键词:斑马鱼胚胎生物毒性单壁碳纳米管聚乙二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