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T1208)
-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赵军潘建明韩正兵更多>>
-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多参数指示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
- 2014年
- 以南极普里兹湾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对应指示的硅藻、甲藻、颗石藻等浮游植物的生产量和种群结构的历史变化,结合2001—2011年实测和遥感水体ρ(Chla)(Chla为叶绿素a)及SST(海水表层温度)数据,探讨了该湾浮游植物生产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过去100多年间南极普里兹湾浮游植物总生产量(212.04-759.10 ng/g)〔以w(菜子甾醇)+w(甲藻甾醇)+w(长链烯酮)计〕和w(硅藻)所占比例(62.28%-87.13%)〔以w(菜子甾醇)所占比例计〕均呈上升趋势,而w(甲藻)所占比例(10.09%-27.98%)〔以w(甲藻甾醇)所占比例计〕和w(颗石藻)所占比例(1.97%-9.74%)〔以w(长链烯酮)所占比例计〕则呈下降趋势.全球变暖背景下浮游植物种群变动通过改变南大洋对CO2的吸收进而影响全球碳循环.水体ρ(Chla)与沉积生物标志物指示的浮游植物总生产量均具有湾内高、湾外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湾内ρ(Chla)与SST的年际变化趋势相似,二者以2002—2003年和2009—2010年相对较高,SST分别为-0.30和0.01℃,ρ(Chla)分别为1.69和2.31 mg/m^3;以2001—2002年和2010—2011年相对较低,SST分别为-1.19和-0.95℃,ρ(Chla)分别为1.08和0.79 mg/m^3,表明该湾SST变化可较明显地影响浮游植物的生长.
- 赵军韩正兵潘建明
- 关键词:沉积物生物标志物叶绿素A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