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1641) 作品数:8 被引量:58 H指数:5 相关作者: 江幸福 罗礼智 张蕾 赵杰 康振生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扬州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更多>>
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与毒性变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18年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 Erikss.et Henn.引起的、最具毁灭性的小麦真菌病害之一,在全世界小麦种植的国家或地区均有发生,其流行常常导致小麦严重的产量损失。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然而,由于病原菌毒性变异不断产生新小种,频繁导致品种抗病性"丧失",继而引发病害流行成灾。小麦条锈菌的有性阶段过去一直未被发现,有性生殖与条锈菌变异及其在病害发生中的作用研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近年来,随着小麦条锈菌转主寄主的发现,国内外学者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症状、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转主寄主、有性生殖与条锈菌毒性变异、转主寄主在条锈病发生中的作用、影响有性生殖发生的因素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深入开展小麦条锈菌有性生殖的研究思路。 赵杰 郑丹 左淑霞 王龙 黄丽丽 康振生关键词:小麦条锈病 转主寄主 有性生殖 病害流行 草地螟滞育幼虫的蛋白和核酸含量变化 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滞育的分子调控基础,本研究应用Trizol法、DNA和蛋白质定量试剂盒、SDS-PAGE电泳技术分别对进入滞育1,2,3和4个月、解除滞育以及非滞育草地螟老熟幼虫中的核酸含量、总蛋白含量和组分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滞育不同月份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低于非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P<0.05);解除滞育幼虫的总RNA含量显著高于滞育2,3和4个月的幼虫,但仍显著低于非滞育的对照组。滞育不同月份、非滞育以及解除滞育幼虫的总DNA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RNA/DNA比值随滞育的开始而显著下降,随着滞育的结束而显著上升。滞育不同月份的幼虫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P<0.05),但解除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总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滞育幼虫体内存在滞育关联蛋白,蛋白条带在24kDa左右,但非滞育和已经解除滞育的幼虫则没有该蛋白条带。这些结果表明,总RNA含量的降低、RNA/DNA比值下降、总蛋白含量的升高,以及24kDa蛋白的存在是草地螟幼虫滞育的主要生理特征。 张健华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关键词:草地螟 滞育 核酸含量 蛋白质含量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2012年 为了阐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大发生种群幼虫取食行为特征,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2±1℃,相对湿度70%)对不同幼虫密度[1,10,30头/瓶(650mL)]饲养草地螟幼虫的食物利用率及消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中等(或高)密度对草地螟幼虫相对中肠重量、相对取食量、粪便干重、食物利用率和近似消化率及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影响显著。幼虫相对中肠重量以10头/瓶的幼虫密度最大,1头/瓶的幼虫密度最小。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幼虫相对取食量和粪便干重增加,而虫体干重减轻,幼虫食物利用率降低。幼虫密度30头/瓶的幼虫相对取食量和粪便干重显著高于1和10头/瓶的,而30头/瓶的幼虫食物利用率显著低于1头/瓶的。幼虫近似消化率随幼虫密度的逐渐增加而显著降低。幼虫密度10头/瓶的幼虫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的活性显著高于1和30头/瓶的,而淀粉酶的活性受幼虫密度影响不显著。随幼虫密度的增加,幼虫相对中肠重量与总蛋白酶和亮氨酸氨肽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消化酶活性的变化可能与相对中肠重量大小有关。因此,幼虫密度是影响草地螟幼虫取食行为的重要因子,这些结果为阐明草地螟大发生种群与一般种群的为害特征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孔海龙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 杨志兰 胡毅关键词:草地螟 幼虫密度 食物利用率 消化酶 酶活性 关中西部小麦条锈菌贵农22致病类群的监测 被引量:1 2017年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f.sp.tritici Eriks.&Henn.)引起的气传病害,是我国和全世界最重要的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可造成小麦减产10%-30%,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小麦条锈病是大区流行性病害。陕西地处越夏菌源基地和黄淮海冬麦区的地理接合地域,是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桥梁"地带。 赵元元 郑丹 左淑霞 赵杰 黄丽丽 康振生关键词:小麦条锈菌 小麦条锈病 气传病害 流行性病害 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1年 为了明确幼虫密度对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种群增长的影响,对室内条件下(温度22±1℃,RH70%±5%,光周期16L∶8D)不同幼虫密度[1,10,20,30和40头/瓶(650mL)]饲养的草地螟生长发育及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虫密度对草地螟幼虫体色、发育历期和存活率,以及蛹重和成虫生殖等有显著影响。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幼虫体色黑化程度呈增强趋势,幼虫密度大于10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均显著大于幼虫密度为1头/瓶时的体色黑化值(P<0.05)。20头/瓶的幼虫和蛹历期最短,且随幼虫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延长(P<0.05)。幼虫存活率以10头/瓶最高,其他幼虫密度的幼虫存活率显著较低(P<0.05)。蛹重以1头/瓶的最重,并随幼虫密度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成虫产卵量和交配率分别以1和20头/瓶的幼虫密度最高,幼虫密度升高则产卵量、交配率逐渐降低。成虫产卵历期随着幼虫密度的增加逐渐缩短。雌、雄蛾寿命分别以10和20头/瓶幼虫密度时最长,幼虫密度过高时雌雄蛾寿命又显著缩短(P<0.05)。生命表分析表明,幼虫密度对草地螟种群增长指数有显著影响,以10头/瓶幼虫密度的种群增长指数最高,幼虫密度过高或过低时种群增长指数下降。据此认为,幼虫密度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增长的重要因子之一。 孔海龙 罗礼智 江幸福 张蕾 胡毅关键词:草地螟 幼虫密度 发育 繁殖 生命表 Identification of eight Berberis species from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s aecial hosts for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被引量:2 2021年 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end.f.sp.tritici Erikss.(Pst)infects wheat and causes stripe rust.The rust is heteroecious with wheat as the primary uredinial and telial host and barberry(Berberis spp.)as the alternate pycnial and aecial host.More than 40 Berberis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as alternate hosts for Pst,and most of these are Chinese Berberis specie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Berberis species or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in southwestern China.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and relatively independent region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in China because the entire disease cycle can be completed within the region.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barberry plants in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nd identified the eight Pst-susceptible Berberis specie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including B.julianae,B.tsienii,B.veitchii,B.wilsonae,B.wilsonae var.guhtzunica,B.franchetiana,B.lepidifolia and B.pruinosa.These species are reported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o serve as alternate hosts for the wheat stripe rust pathogen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LI Si-nan CHEN Wen MA Xin-yao TIAN Xia-xia LIU Yao HUANG Li-li KANG Zhen-sheng ZHAO Jie两种唐松草鉴定为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 被引量:1 2021年 引起小麦叶锈病的小麦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是转主寄生菌,其转主寄主主要为唐松草属(Thalictrum)种类,也包括扁果草属(Isopyrum),牛舌草属(Anchusa),铁线莲属(Clematis)和蓝蓟属(Echium)的个别种类。然而,迄今,中国仅有亚欧唐松草和瓣蕊唐松草被报道为小麦叶锈菌转主寄主。本文对采集于陕西的东亚唐松草(T.minus var.hypoleucum)、甘肃的贝加尔唐松草(T.baicalense),通过人工接种小麦叶锈菌确定它们是否能够作为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同时,本文作者收集自然条件下贝加尔唐松草组织上受侵染产生的锈子器样品,通过其ITS区序列分析以确定小麦叶锈菌的有性循环是否在田间条件下发生。结果表明,小麦叶锈菌的担孢子均可侵染东亚唐松草和贝加尔唐松草,完成其性子器和锈子器阶段,产生的锈孢子可侵染感病小麦产生夏孢子堆,从而证实东亚唐松草和贝加尔唐松草均可作为小麦叶锈菌的转主寄主。来自贝加尔唐松草22个锈子器样品的ITS区序列比对,表明其与NCBI网上提交的小麦叶锈菌享有95%~96%的序列同源性。由此推测,自然条件下,中国小麦叶锈菌可能侵染感病唐松草完成有性循环。 赵杰 杜志敏 刘尧 梁晓飞 陈俐 康振生关键词:小麦 叶锈病 小麦叶锈菌 唐松草 转主寄主 有性生殖 草地螟交配行为及能力 被引量:6 2011年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大农牧业害虫。但国内外对草地螟的交配行为和能力尚无报道。为了阐明草地螟的大发生机理及改善其监控技术水平,本文在(22±1)℃、相对湿度70±5%、光周期为L∶D=16∶8的条件下研究和揭示了草地螟的交配行为和能力。首次获得的结果表明:成虫交配从4日龄开始,9日龄达到高峰。每日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晚上熄灯后4~8h(02∶00~06∶00)。雌雄成虫都能进行多次交配,交配次数1~6次不等,平均为2.4次。其中以交配2次的比例最高(32.4%),交配1次的次之(29.4%),之后的比例便随交配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草地螟的交配持续时间从21~148min不等(n=145),平均为58.7min,其中以50~70min为最多(42.1%),30~50min的次之(36.6%),小于30min的比例(2.8%)最少。另外,成虫交配持续时间随蛾龄的增加而延长(Y=1.3488x+45.429;r=0.22,P=0.008,n=145)。 王凯 程云霞 江幸福 罗礼智关键词:草地螟 交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