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2WYB017)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魏兆惠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语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副词
  • 2篇北京话
  • 1篇形式化
  • 1篇音节
  • 1篇双音
  • 1篇双音节
  • 1篇双音节副词
  • 1篇清末
  • 1篇总括副词
  • 1篇习俗
  • 1篇官话
  • 1篇汉语
  • 1篇范围副词
  • 1篇北京官话

机构

  • 4篇北京语言大学

作者

  • 4篇魏兆惠

传媒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语言研究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4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汉语双音节副词后“地”的零形式化趋势及原因探析被引量:2
2014年
汉语中双音节副词后的"地"历来是羡余的。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地"出现频率在逐渐降低,零形式化的趋势也愈来愈明显。其原因是在双音节化作用之下,"地"经历了"词汇形式>副词>词缀/形尾>零形式"的语法化过程。
魏兆惠
关键词:双音节副词
古代“猎首、截耳”习俗的演变及“馘、聝”二字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馘、聝"二字音同形近,"馘"字从甲骨文开始就出现,"聝"的确切用例见于东汉以后的辞书和注释文字。文字学、文献学和考古学的成果证明,"馘"体现了新石器时代以后的"猎首"("剥头皮")的风俗,"聝"则体现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截耳"之风。商鞅变法之后"计馘"赏爵的制度巩固了"馘"在运用上的优势地位。
魏兆惠
早期北京话范围副词“净”、“尽”和“竟”被引量:2
2014年
"净""、尽""、竟"是早期北京话中的三个范围副词,兼表限制和总括。三者的共存和通用有着语义上的理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者使用比例有所不同,由于受语言经济性原则的制约,现代北京话口语中"净"成为最具优势的范围副词表达法。
魏兆惠
关键词:范围副词总括副词
试论清末北京官话特殊的“所”及其来源被引量:3
2014年
清末汉语中有一个特殊的"所",是起强调作用的语气副词。与"所"同音的"索"在汉语史上也有在动词前做状语,表"尽、全"之义的语气副词用法,且在清代文献中,出现了"所""索"可互换的例子。清末汉语的"所"应该是"索"的同音假借,只是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意义的"所""索"基本消失了。
魏兆惠
关键词:清末北京话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