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0307)
- 作品数:25 被引量:264H指数:8
- 相关作者:童方平李贵高永易霭琴龙应忠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京珠高速长沙、郴州段边坡土壤肥力综合评价被引量:4
- 2011年
- 根据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选择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5项因子,对京珠高速长沙段和郴州段两旁受高速面源污染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郴州地段的坡顶、坡中、底泥的土壤综合肥力属一般,坡底土壤综合肥力属贫瘠,长沙地段的综合肥力属一般。依据单项指标分析,郴州地段坡顶有机质较丰富,底泥的碱解氮极度缺乏,而坡底的有机质、有效磷则极度匮乏,而各地点的速效钾基本处于中等肥力状态;长沙各地段的有机质处于中到中低肥力、碱解氮和速效钾处于中等到中高之间,有效磷除了坡中属极度匮乏外其他地点处于中到中高肥力。
- 李贵童方平杨红谢利达
- 关键词:京珠高速土壤肥力边坡
- 土壤改良剂和石灰对锑矿区造林成活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为了研究锑矿区土壤改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利用8个造林树种应用不同剂量的专用改良剂、石灰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改良剂、石灰对0~20cm、20~40cm、40~60cm土层的pH值有极显著影响,对造林成活率也有极显著影响,各树种间造林成活率、1年生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施用土壤改良剂,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5%~88%;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2.44~155.33cm;改良剂以每穴施放200g效果为佳,此时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达89.2%,而对照仅为50.8%。合理施用改良剂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38.4%。施放石灰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6%~95.3%;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0~152.3cm;石灰以每穴施放200g效果为佳,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为79.5%,而对照仅为54.7%。合理施放石灰可提高造林成活率38.4%。土壤改良剂、石灰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土壤pH值,相应降低土壤中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降低生物有效性。
- 童方平李贵龙应忠杨勿享石文峰
-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石灰造林成活率锑矿区
- 污泥堆肥对矿区复垦土壤栽培基质保水能力的影响被引量:7
- 2009年
- 污泥堆肥可以有效地用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通过温室盆栽文冠果试验,研究了复垦土壤添加污泥堆肥对复垦植被生长量及土壤含水量和凋萎点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堆肥不仅可以促进文冠果的生长,而且可以增强栽培基质的保水性能和植物的抗旱能力。但是,污泥堆肥的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当其用量超过60%时,继续增加污泥堆肥的比例,则植物的吸水能力反而会下降。可见,采用经过堆肥化处理的污泥作为矿区复垦植物栽培基质是可行的无害化途径。
- 刘美英高永汪季胡春元龚萍
- 关键词:污泥堆肥盆栽基质保水能力
- 不同预处理对滨藜种子在逆境中萌发的影响被引量:6
- 2008年
- 在实验室和温室内对3种滨藜属植物种子进行蒸馏水、0.4%、0.8%、1.2%的NaCl溶液和10%、15%、20%的PEG溶液引发预处理以及低温预处理(5℃),测定不同预处理方式对种子在干旱胁迫和盐胁迫(NaCl)中发芽率/出苗率和种子胚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室发芽实验中,不同方式预处理整体上并没有显著提高3种滨藜种子的萌发能力,同时引发效果因植物种、预处理方式以及发芽环境而异,表现出较差的规律性;温室盆栽实验中,不同方式的预处理较为明显地提高了灰白滨藜变种2和四翅滨藜的出苗率,但也降低了灰白滨藜变种1的出苗率。总的来看,不同方式种子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种子在不同胁迫强度下的萌发能力。
- 胡生荣张勇汪季周丹丹高永
- 关键词:滨藜种子引发萌发预处理
- 秸秆覆盖保墒机理初步研究被引量:8
- 2009年
- 为探讨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造成的影响,以希拉穆仁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表覆盖不同量的秸杆,测定土壤水分、温度变化,试验表明:秸秆覆盖,有效抑制了土壤表面蒸发,不同处理土壤水分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表层(0 cm^30 cm)土壤,且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差异逐渐变小;秸秆覆盖的调温效应表现为高温时具有"降温作用",低温具有"保温效应",秸秆覆盖地表温度最高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对照,对地面5 cm处温度影响不大。
- 崔向新蒙仲举张兴源高永
- 关键词:秸杆覆盖土壤水分温度
-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对采煤沉陷的响应被引量:9
- 2008年
- 神府—东胜煤田采煤沉陷区土壤水分补给以降水为主,土壤水分是维系该地区植被发育主要的限制因子。以大柳塔煤矿为例,利用中子仪对不同年份沉陷区及未采区不同坡位、层次土壤水分动态进行了对比研究。(1)未采区与沉陷区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态势,基于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的定量方法,土壤水分在垂直方向划分为水分速变层、活跃层、稳定层。与未采区相比较,沉陷区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未采区。(2)土壤含水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5月、8月、6月、7月。(3)与未采区相比较,沉陷区坡顶、坡中处土壤水贮量损失均高于未采区,而坡底处土壤水贮量损失低于未采区。采煤沉陷造成土壤水分显著减小。
- 魏江生何金军高永贺晓卢立娜
- 关键词:采煤沉陷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
- 湖南冷水江锑矿区苎麻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性被引量:76
- 2010年
-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湖南冷水江锑矿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矿区9个采样点的苎麻对Sb、Cd、As和Pb4种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能力及其富集特征。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受Sb污染严重,9个采样点Sb含量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40~11503倍;伴生有Cd、As、Pb污染,Cd平均含量(13.08mg·kg-1)和As平均含量(82.64mg·kg-1)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级警戒值,Pb平均含量(71.27mg·kg-1)明显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苎麻叶和花混合样中的Sb最高达到1103mg·kg-1;苎麻体内的Cd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2~10倍,Cd富集系数最高为2.1,转运系数最高为3;As富集系数最高为1.04,转运系数最高为12.42;苎麻地上部对重金属迁移能力较强,当季对Sb、Cd、As迁移量分别达796.55、11.20和31.34mg·m-2。本研究说明苎麻对复合重金属具有一定的耐性,为复合污染植物修复提供了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 佘玮揭雨成邢虎成黄明康万利鲁雁伟王栋
- 关键词:锑矿苎麻重金属植物修复
- 引进美国无芒雀麦栽培技术的研究被引量:7
- 2008年
- 引进美国无芒雀麦(Bromus stam ineus Desv.)是农业部948项目"旱生灌草植物资源的引进及开发利用"的引进草种之一,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它,本实验采用田间实验对比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其生长指标的影响;利用方差分析,确定了引进美国无芒雀麦的合理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结果表明:1)撒播时,在播种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出苗率最高,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种子产量最大;生长速度在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生长最快,密度为549粒.m-2处理下稍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可以初步确定它在撒播时的播种密度为549粒.m-2;2)条播时,在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处理下单位面积分蘖数最多,鲜重最大,单株最高,生长速度最快;种子产量在行距为15cm、播种密度为824粒.m-2处理下最大,在行距为25cm、密度412粒.m-2处理下次之;结合方差分析,就3种规格的行距来说,引进美国无芒雀麦条播时的行距为25cm,播种密度为412粒.m-2;就这两种播种方式来说,应该选择撒播。
- 崔向新田秀民汪季高永
- 关键词:植物引种播种方式播种密度
- 改良剂对锑矿区土壤锑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利用人工造林结合应用土壤改良剂的试验,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重金属锑的形态差异、分布特征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为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改良剂施放量的增加,土壤的pH增加,当每株施放改良剂达300g时,土壤pH由酸性变为弱碱性。不同剂量的土壤改良剂对0~20cm、40~60cm土层Sb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显著影响,对20~40cm土层Sb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极显著影响;对40~60cm土层Sb的残渣态有极显著影响。锑矿区土壤0~20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20~40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40~60cm土层中Sb的形态主要以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形式存在。施用改良剂可增加Sb的生物可利用态18.92%~24.23%,降低Sb的生物潜在可利用态17.55%~18.92%,降低Sb的不可利用态0.95%~6.03%,显著增加了Sb的生物活性,增加了Sb的生物有效性,增加了重金属Sb的生态风险,此时Sb易于被植物吸收并进入植物体,对植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 童方平李贵杨勿享石文峰
- 关键词:土壤改良剂重金属形态生物可利用性锑矿区
- 不同粒径砾石覆盖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被引量:24
- 2009年
- 2007年在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采用花盆整体称重法,对5种不同粒径砾石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蒸发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砾石覆盖可以有效减少土壤蒸发,与CK相比,2~4mm粒径的土壤日蒸发量降低最多,降幅可达44%,粒径越大,土壤蒸发越多。蒸发过程中,日均蒸发量2~4mm〈4~6mm〈6~8mm〈8~10mm〈CK,砾石覆盖对土壤累积蒸发量影响显著(P=0.01)。砾石覆盖后土壤蒸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蒸发速度由覆盖物的特性决定;第二阶段对蒸发速度起主要影响的是土壤含水量,土壤蒸发总体上表现出前期快、后期慢的趋势。不同粒径砾石覆盖可以降低土壤温度的变幅,2~4mm砾石覆盖地表温差降低幅度最大,为对照的66%,砾石覆盖的降温速率整体上低于CK。
- 崔向新蒙仲举高永王剑然刘志国秦清船
- 关键词:不同粒径砾石覆盖土壤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