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8B0404)
-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5
- 相关作者:李昆刘方炎唐国勇高成杰李彬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干热河谷20年生2种人工恢复植被个体生长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以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赤桉纯林、新银合欢纯林以及赤桉×新银合欢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林木单株进行树干解析,研究不同造林模式下2个树种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新银合欢的混植促进了赤桉的生长。2)赤桉、新银合欢树高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总体均呈下降趋势,胸径的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在5~10年呈下降趋势,在10~15年期间呈上升趋势(除混交林内赤桉),之后又下降。3)根据Logistic生长曲线的变化率,可将赤桉、新银合欢5~10年划分为生长初期,10~25年为生长快速期,之后为生长稳定期;经模型预测:赤桉纯林在23年时达到数量成熟,赤桉混交林在25年时达到数量成熟,纯林以及混交林内新银合欢均在24年时达到数量成熟。针对赤桉、新银合欢生长特点,提出在生长初期和生长快速期增加水肥供给并进行适当疏伐等措施以促进林木生长。
- 李彬唐国勇李昆高成杰刘方炎王小菲
- 关键词:干热河谷赤桉新银合欢纯林混交林
- 川中丘陵区柏木林下养鸡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被引量:29
- 2013年
- 选择川中丘陵区郁闭度为0.5~0.7、林龄为25 a、林地平均坡度为15°的柏木(Cypressus funebris)纯林林分,设置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4种养殖密度处理,每种养殖密度设3个重复,并设置1个林下不养鸡的对照样地,进行林下生态养鸡试验,1 a后对养殖前后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林下养殖能促进林木的生长和林地土壤肥力的提高。4种养殖密度样地柏木胸径和高度年增长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0.80%和33.73%;0~20 cm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全K含量比养殖前分别增加5.95%、14.88%、10.75%和5.34%。林下养鸡对林下植被有一定影响。养殖后灌木盖度降低6.67~26.50百分点,种类减少2~6种;草本盖度降低9.20~27.17百分点,种类减少3~8种;枯落物盖度减少9.30~20.90百分点。4种养殖密度样地0~20 cm土壤容重比养殖前增加11.38%~17.99%,>20~40 cm土层增加8.40%~15.75%;土壤总孔隙度平均减少3.20百分点。养殖密度分别为600、900、1 200和1 500只.hm-2的样地土壤径流深分别比对照提高33.59%、52.97%、109.06%和144.60%,产沙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5.59%、67.27%、123.65%和146.96%,但土壤流失量均明显低于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规定的容许土壤流失量(500 t.km-2.a-1)。以养殖密度为600只.hm-2来计算,投入产出比为1∶2.76,净收益为6.88万元.hm-2。综合分析认为,养殖密度以900只.hm-2为最适宜,既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又能控制水土流失量。
- 陈俊华龚固堂朱志芳黎燕琼吴雪仙郑绍伟慕长龙
- 关键词:川中丘陵区柏木林养殖密度
- 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被引量:14
- 2013年
- 以元谋干热河谷10年生印楝和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挖掘法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总生物量为2.707 t/hm2,介于印楝纯林(2.264 t/hm2)和大叶相思纯林(3.405 t/hm2)之间。混交林内主根总生物量为1.057 t/hm2,为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的69.9%和69.7%,而除粗根外,混交林内其它径级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介于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之间,分别为印楝纯林的228.7%、120.1%、450.0%,为大叶相思纯林的71.3%、65.8%和48.8%。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根系在土壤表层分布比例大,尤其是0—0.2 m土层内,其根系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3.6%—76.3%。根系垂直累积生物量与土壤深度可用二次方程拟合,拟合方程的二阶导数表明,垂直方向上,印楝纯林根系分布较混交林均匀,而混交林较大叶相思纯林均匀。
- 高成杰唐国勇李昆谢青海
- 关键词:印楝大叶相思干热河谷混交林根系生物量
- 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人工恢复植被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特征被引量:9
- 2013年
- 采用分层收获法,对元谋干热河谷20年生赤桉、新银合欢纯林及其混交林的生物量分配与空间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分生物量(82.99t·hm-2)介于赤桉纯林(60.64t·hm-2)与新银合欢纯林(127.79t·hm-2)之间;混交林内赤桉单株平均生物量(44.32kg)较其纯林(29.58kg)提高了49.8%.新银合欢纯林的枝叶生物量分配比例(25.4%)显著高于赤桉纯林(8.9%),且地上部生物量分配比例(78.0%)显著高于赤桉纯林(73.4%).新银合欢纯林及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根系主要分布于0~40cm土层,赤桉纯林及混交林中赤桉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0~80cm和0~60cm土层.混交林中新银合欢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分配比例均高于其纯林,而赤桉则相反.新银合欢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赤桉生长,尤其是增加其地上部生物量及表层土壤(0~20cm)中的侧根生物量,对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具有重要意义.
- 李彬唐国勇李昆高成杰刘方炎王小菲
- 关键词:干热河谷赤桉新银合欢生物量分配造林模式
- 干热河谷纯林和混交林下印楝养分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为了更好地指导干热河谷不同恢复模式下人工林经营过程中的养分管理以及造林树种和造林模式的筛选,以元谋干热河谷印楝(Azadirachta indica)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林地土壤、印楝各器官5种主要元素(N、P、K、Ca、Mg)养分质量分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印楝混交林内土壤全N、全P、全K及其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纯林(P<0.05);纯林和混交林内印楝各器官5种养分元素总量大小顺序发生了改变,纯林内为叶>枝>皮>根>干,混交林内为叶>皮>根>枝>干;纯林内印楝各器官(除干外)N、P质量分数均低于混交林,且叶内N/P比(8.0)较混交林(11.1)小,显示对N素的缺乏;元谋干热河谷印楝养分富集系数较高,印楝可能通过奢侈吸收提高植物体内养分含量来适应干热河谷土壤贫瘠环境。
- 高成杰李昆唐国勇孙永玉张春华李彬
- 关键词:干热河谷印楝纯林养分含量
- 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种子扩散与种子库特征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采用随机取样和跟踪调查的方法对滇榄仁(Terminalia franchetii)种子扩散规律、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种子库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滇榄仁种子扩散受到较强的风力作用影响,具有明显的方向性,扩散距离是其树高的1.6倍以上。不同群落类型中,滇榄仁的土壤种子库存在较大差异,但不同时间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雨季(6月、8月和10月)数量相对较少,12月到翌年4月,数量逐渐增加。滇榄仁植冠种子库从当年10月开始缓慢脱落,到翌年3月达到脱落高峰(15%以上种子此时脱落),然后再次进入缓慢脱落期,翌年6、7月的种子脱落速率最低,但直到翌年10月仍有部分种子(约15%左右)存在于植株冠层。总体来说,不同类型群落中,滇榄仁幼苗更新不良的原因不应是缺乏种源,可能与种子质量以及群落环境等影响群落天然更新的其它因子存在较大关联。同时,滇榄仁土壤种子库数量与植冠种子库的脱落过程存在紧密联系,而植冠种子脱落可能与该区域气候因子存在着较大依存关系,其中,与风力可能存在着正相关,与降雨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存在着负相关,这可能是滇榄仁长期以来对干热河谷环境的一种适应特征。
- 刘方炎张志翔王小庆李昆陈梅邓小京
-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种子库气候
- 中国麻疯树研究进展与开发利用现状被引量:13
- 2012年
- 麻疯树是一种抗旱、耐贫瘠的多用途速生树种,是生产生物能源、农药和医药的主要原料。目前,麻疯树生物资源已受到国家高度关注,得到了大力发展。对我国麻疯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可以为综合开发利用能源植物提供参考。方法: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总结并分析了我国麻疯树的研究进展及开发利用现状,1)麻疯树资源在中国发展的基本概况,包括生长习性、资源分布状况和研究历史等;2)基础研究现状,包括生物学特征、生殖生态学特征、种子生物学特征、良种选育以及栽培生理生态等;3)栽培技术研究,包括适生区区划、良种壮苗繁育、营造林技术和主要病虫害。指出了目前我国麻疯树研究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 刘方炎李昆孙永玉
- 关键词:麻疯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