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2893)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胡世学朱茂炎赵方臣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群
  • 1篇埋藏学
  • 1篇化石
  • 1篇化石库
  • 1篇古生态
  • 1篇古生态学
  • 1篇寒武纪
  • 1篇寒武纪早期
  • 1篇澄江生物群

机构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1篇赵方臣
  • 1篇朱茂炎
  • 1篇胡世学

传媒

  • 1篇古生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2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不同生活方式的物种对快速沉积埋藏事件的反应--来自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中的证据被引量:5
2012年
云南寒武纪澄江生物群是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宝库之一,以精美的软躯体化石保存为典型特征,展示了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多样性面貌,为建立动物谱系演化关系和探讨早期生态结构提供了难得的研究材料。文中以澄江生物群中常见的4类不同生活方式的物种(底栖潜穴型以Cricocosmia jinningensis,Mafangscolex sinensis为例;表栖固着型以Heliomedusa orienta为例;表栖运动型以Naraoia spinosa为例;浮游生活型以Stellostomiteseumorphus为例)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化石在事件沉积(远基风暴沉积)泥岩中的保存状态、位置和化石大小等的统计分析,探讨化石保存特征和生物体逃逸行为对化石组合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活方式的物种在沉积物里具有不同的保存特点,如底栖潜穴型蠕虫化石多聚集保存在事件沉积层的下部,向上呈离散式分布;浮游生活型水母状化石保存在事件沉积层上部且在同一水平微层面上平铺密集分布等。这些特征反映了生物体在快速沉积埋藏过程中,由于种间生活方式和种内个体差异而引起生物体逃逸能力的不同,从而体现在化石保存在泥岩中位置和状态的变化。也就是说,生物体在快速埋藏过程中最终保存以及在沉积物中的形态和位置除与沉积物自身特性有关外,还与生物体本身运动反应能力有关。依据沉积事件的强度和软躯体化石在沉积泥岩中的位置、状态和大小关系,推测该研究地区多数底栖生物化石为原地埋藏,并在快速埋藏过程中发生逃逸行为,但并不能做出有效反应和成功逃离,因而其保存下来的化石组合记录了底栖群落的基本特征。那么,是什么因素抑制了澄江生物的逃逸能力、从而使大量的精美软躯体化石保存?是寒武纪生物自身原因(运动能力弱处于演化的初级阶段),还是寒武纪沉积物本身特有的物理化学性质(有毒元素),或者是寒武纪基底环境(氧�
赵方臣朱茂炎胡世学
关键词:澄江生物群埋藏学古生态学寒武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