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08485)
- 作品数:5 被引量:50H指数:5
- 相关作者:张列宇席北斗李莹杰李曹乐吴易雯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基于平行因子法分析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中DOM的三维荧光光谱被引量:5
- 2015年
- 采用平行因子法对湖北省内31个湖泊沉积物间隙水DOM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分析,并对DOM荧光组分进行了聚类分析,以研究湖泊沉积物间隙水DOM是否有按流域聚类现象.结果表明:(1)所有样品荧光光谱形状及峰位置基本相似,主要为类腐殖质荧光峰和类蛋白荧光峰,但是荧光峰的位置存在偏移和重叠现象;(2)用平行因子法将荧光光谱分成5个独立的成分,分别为类富里酸、类胡敏酸、类色氨酸和类酪氨酸,以及受类酪氨酸和类富里酸之间相互作用影响而被分离出来的另一种类富里酸;(3)荧光成分相对含量分析中,类富里酸总含量高于类胡敏酸和类蛋白,成为所研究湖泊沉积物中较为活跃的有机酸;(4)从聚类结果看,湖北省内湖泊沉积物间隙水中的DOM荧光组分差异不明显,只存在小范围的流域差异性.
- 李莹杰吴易雯张列宇方继敏吕晶晶叶宇兵李曹乐
- 关键词:间隙水DOM三维荧光光谱聚类分析
- 地下土壤渗滤系统中溶解性有机物组成及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8
- 2013年
- 研究采用直径为30cm,高200cm的土柱模拟地下土壤渗滤系统,在水力负荷为4cm.d-1的运行条件下,综合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EEM)及区域一体化(FRI)分析法研究取自地下土壤渗滤系统中不同深度处的溶解性有机物的组成及结构变化规律发现:(1)不同深度处的溶解性有机物(DOM)组成不同,进水及0.50m处的DOM主要由类蛋白质组成,而其余DOM中占主导地位的物质是类腐殖酸。(2)在有机污染物降解的过程中,DOM稳定性逐渐增强,而且在此过程中部分难降解有机物可以被去除。(3)增加地下土壤渗滤系统的深度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有机污染物浓度,而且可以提高出水DOM的稳定性。
- 王丽君刘玉忠张列宇席北斗夏训峰刘亚茹
- 关键词:三维荧光光谱溶解性有机物地下土壤渗滤系统
- 江苏省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GIS空间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被引量:29
- 2016年
- 为了解江苏省内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对该省内11个湖泊表层沉积物进行采样,测定了As、Cr、Cu、Pb、Zn、Ni这6种重金属的含量.利用GIS对重金属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改进的污染指数法、污染负荷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湖泊表层沉积物中,As、Cu、Zn、Cr、Pb、Ni平均含量占江苏省土壤背景值的倍数分别为1.74-3.85、0.65-2.66、0.48-3.56、0.43-1.52、0.02-1.49和0.12-1.42,根据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单项金属评价结果,As为主要污染物,不仅富集程度高而且具有较大的潜在生态风险,Cu次之,其余几种重金属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综合几种评价方法的结果,三氿湖、高邮湖、邵伯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情况相对最严重,污染负荷最大,潜在生态风险达到中等程度;滆湖、白马湖、洪泽湖表层沉积物中部分区域存在某些金属的污染,整体污染有加重趋势,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负荷较大,潜在生态风险达到中等程度;其余5个湖泊,沉积物受重金属污染的风险以及污染负荷均较小,整体为无污染状态.
- 李莹杰张列宇吴易雯李曹乐杨天学唐军
- 关键词:浅水湖泊表层沉积物重金属GIS生态风险评价
- 猪粪与秸秆协同发酵产热及溶解性有机质的转化特征被引量:6
- 2013年
- 采用量热计法和三维荧光光谱,分别对猪粪发酵产热不同阶段温度、热值以及溶解性有机质(DOM)的转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C/N(猪糞与芦苇秸秆物料配比)的4组发酵产热试验中,纯猪粪发酵产热温度高于室温时间达到60 d,累积热量损失最多达8.862 kJ/g,是增温技术最为理想的配比;随着发酵产热的进行,纯猪粪发酵产热样品中类蛋白化合物荧光比值(P1,n+P2,n,0.625~0.546)逐渐减少,类富里酸物质荧光比值(P3,n,0.140~0.173)与类胡敏酸物质荧光比值(P5,n,0.051~0.097)逐渐增多,腐殖化程度逐渐加强,但是与其他各组相比其腐殖酸类物质增加最少,腐殖化程度最低;不同C/N物料产热过程中,尽管不同区域的荧光强度与热值的相关性不同,但不同C/N物料释放的热量均来源于微生物对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分解.
- 王锦彪杨立中张列宇席北斗
- 关键词:增温三维荧光光谱
- 深型地下土壤渗滤系统中氮的去除途径被引量:5
- 2013年
- 为了系统研究氮在深型地下土壤渗滤系统中的去除途径,本次实验采用直径30 cm,高200 cm的有机玻璃柱模拟地下土壤渗滤系统;柱内分层装填取自北京顺义的土壤。在水力负荷为8 cm/d的条件下,取得了较好的脱氮效果;氨氮去除率为99.80%;TN去除率为83.68%。通过观察氮沿土柱深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在1.30 m以上的区域随着氨氮浓度的降低硝氮浓度逐渐增大,同时总氮浓度也在不断降低,约有30.55%在此区域被去除;通过氮元素质量平衡证明这部分氮是通过厌氧氨氧化反应去除的。在1.30 m以下反硝化反应是脱氮的主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难降解有机物被利用。
- 王丽君刘玉忠张列宇席北斗夏训峰刘亚茹孟繁华
- 关键词:硝化反硝化厌氧氨氧化难降解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