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2012A031001)

作品数:5 被引量:61H指数:3
相关作者:叶兴东朱慧兰何婉苹刘颖汤少开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中山大学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梅毒
  • 2篇性传播
  • 2篇性传播疾病
  • 2篇干预
  • 2篇巢式
  • 2篇传播疾病
  • 1篇行为干预
  • 1篇性行为
  • 1篇疫情
  • 1篇疫情报告
  • 1篇社区卫生
  • 1篇社区卫生服务
  • 1篇社区卫生服务...
  • 1篇实时PCR
  • 1篇实时PCR检...
  • 1篇实时聚合酶链...
  • 1篇同性恋
  • 1篇卫生服务
  • 1篇卫生服务机构
  • 1篇螺旋体

机构

  • 5篇广州市皮肤病...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叶兴东
  • 2篇汤少开
  • 2篇戴向农
  • 2篇刘颖
  • 2篇何婉苹
  • 2篇朱慧兰
  • 2篇曹文苓
  • 2篇黄雪梅
  • 1篇高可羡
  • 1篇任泽舫
  • 1篇张锡宝
  • 1篇林宏达

传媒

  • 2篇皮肤性病诊疗...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00-2011年广州地区梅毒疫情报告结果分析被引量:42
2013年
目的分析2000-2011年11年间广州地区梅毒疫情的形势,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先后收集整理性病疫情网(2000-2003)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疫情网(2004-2011)广州市梅毒疫情资料,分析各类型梅毒的年报告发病率及患者的人口特征现状。结果 2011年梅毒报告发病率为104.61/10万,较2000年上升1.51倍,其间Ⅰ期、II期梅毒发病率年均降低5.28%,而隐性梅毒、胎传梅毒、Ⅲ期梅毒年均分别增长21.56%、18.34%、35.59%。2011年的报告病例中,60.63%的病例来自临床术前检测、咨询门诊和专项调查等,而各医院性病门诊报告的病例数只占39.37%。低学历,低收入人群、60岁以上高龄及性活跃期年龄好发是当前梅毒患者的特征。结论广州地区梅毒疫情上升出现结构性特征,早期梅毒逐年下降,胎传梅毒、隐性梅毒和Ⅲ期梅毒逐年上升,加强梅毒筛查及疫情管理、阻断梅毒母婴传播、加强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是当前梅毒控制的主要任务。
叶兴东刘颖戴向农何婉苹高可羡汤少开朱慧兰
关键词:梅毒性传播疾病
各类型梅毒治疗前后不同标本中TP DNA的巢式实时PCR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巢式实时PCR(NR-PCR)检测成人各类型梅毒患者不同标本中密螺旋体梅毒苍白亚种(T.pallidium,TP) DNA阳性率。方法收集初复诊梅毒患者皮损组织液拭子、静脉血、血清、脑脊液(神经梅毒)标本,并用NR-PCR法检测TP DNA,比较阳性率及其差异。结果共检测492人次梅毒患者798份各类标本。TP DNA总阳性率为39.22%(313/798),且治疗前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治疗后(71.24%vs. 10.09%,P<0.01)。不分标本类型,初诊梅毒DNA阳性率介于52.08%~87.18%,一期梅毒最低,而神经梅毒最高。不分梅毒类型,初诊期组织液拭子、血清、全血阳性率分别为71.05%、66.90%、63.64%;耳垂血(仅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和脑脊液(仅神经梅毒)TP DNA阳性率分别为57.69%(30/52)和63.89%(46/72);二期梅毒拭子阳性率高于一期梅毒(87.50%vs. 51.85%,OR=6.5,95%CI:1.23~34.28),二期梅毒血清与其他梅毒血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类型梅毒(三期除外)全血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梅毒耳垂血阳性率高于外周静脉血阳性率(P<0.01,OR=3.59,95%CI:1.95~6.60)。结论 NR-PCR检测各类型梅毒患者TP DNA阳性率有一定差异,可作为诊断梅毒的辅助手段,且耳垂末梢血采样值得推广。
戴向农李青青叶兴东曹文苓张怡谢志敏罗标益
关键词:梅毒实时PCR巢式
广州市2005~2010年4种性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5~2010年性病监测点4种性传播感染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s)实验检测结果和趋势资料,探讨以性病门诊为依托的综合干预模式在我市STI防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分析广州市15个性病监测点2005~2010年6年间每年上报的HIV、梅毒螺旋体(TP)、奈瑟氏淋病双球菌(GC)、沙眼衣原体(Ct)4种STIs的实验室检测数据;同时,收集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疫情报告网上广州市2005~2010年历年报告的梅毒、淋病、Ct感染及AIDS病例,分析疫情趋势。结果:15个性病检测点连续6年的STIs实验室检测表明:HIV监测阳性率趋势平稳,TP、GC、Ct的监测阳性率均呈下降趋势。其中,TP阳性率由4.06%下降至2.83%;GC阳性率由5.16%下降至1.66%;Ct阳性率由9.42%下降至3.38%。疫情报告网资料显示广州市2005~2010年艾滋病发病趋势平稳,淋病、Ⅰ期、Ⅱ期梅毒继续下降,潜伏梅毒和Ct感染则呈上升趋势。结论:以性病门诊为依托的综合干预模式对控制广州市性病流行有重要作用,淋病、Ⅰ期、Ⅱ期梅毒呈连续下降趋势,Ct感染及潜伏梅毒呈现上升趋势,提示性病的防治工作需要更加重视Ct感染和潜伏梅毒研究。
黄雪梅汤少开叶兴东何婉苹刘颖朱慧兰张锡宝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行为干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男男性行为人群开展艾滋病梅毒干预检测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男男性行为(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人群开展艾滋病梅毒干预检测的效果分析。方法: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会组织(community-based organization,CBO)合作,通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tesing,VCT)门诊对169名男男同性恋者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问卷调查,动员HIV快速检查、梅毒初筛,以及阳性病例告知等干预服务。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MSM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80%(2=137.80,P<0.01),安全性行为知识知晓率提高81.8%(2=144.07,P<0.01),多性伴的男同比率降低15.5%(2=4.65,P<0.05),安全套的使用率提高30%(2=18.97,P<0.01);169人接受了HIV快速检测,阳性率为7.1%,梅毒初筛阳性率为1.8%。结论: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CBO合作对MSM人群开展艾滋病梅毒的预防干预、快速检测等服务模式是可行的,并能取得较好效果。建议重视对社区VCT门诊的建设,利用网络开展对MSM人群的特色服务和健康宣教。
黄雪颜谢霖李美婷林智通叶兴东黄雪梅
关键词:男男同性恋艾滋病梅毒干预
巢式-实时PCR检测梅毒初诊患者不同样本中梅毒螺旋体靶DNA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讨巢式-实时PCR(NR?PCR)检测初诊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梅毒螺旋体(Tp)靶DNA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 以Tp polA为靶基因,用NR?PCR检测梅毒患者初诊时皮损拭子、血清、全血、脑脊液、末梢耳垂血等样本中的靶DNA,用统计软件SPSS.13分析结果。结果 NR?PCR检测Tp polA靶DNA的极限为2个Tp/ml,总体阳性率为71.7%,检测不同类样本的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耳垂血92.0% 〉 脑脊液90.2% 〉 拭子74.3% 〉 血清66.9% 〉 全血64.2%。NR-PCR结果与血清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为76.0%(152/200)。进一步分析显示:一期、二期梅毒拭子DNA阳性率(63.2%比 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2.62,P 〉 0.05);血清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一期梅毒(χ2 = 3.6,P = 0.06);全血样本中,二期梅毒DNA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类型梅毒;神经梅毒耳垂末梢血阳性率与脑脊液比较,P = 0.06。隐性梅毒血清(RPR)滴度 ≥ 1∶8组的Tp DNA阳性率高于RPR ≤ 1∶4组。结论 NR?PCR方法检测梅毒患者不同样本中Tp DNA是可行的,不同类型梅毒、不同类型样本以及其血清RPR滴度水平都影响Tp DNA阳性率。
叶兴东高方铭曹文苓林宏达任泽舫
关键词:梅毒苍白密螺旋体实时聚合酶链反应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