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2A211)
- 作品数:12 被引量:35H指数:4
- 相关作者:孙茂盛张光明易山张标刘馨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广东医学院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东莞市医疗卫生单位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轮状病毒灭活疫苗的稳定性评价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评价轮状病毒灭活疫苗的稳定性。方法:将4批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在4℃保存12个月或37℃保存4周,在保存的不同时间分别进行外观检查、鉴别试验、pH值和轮状病毒抗原含量测定;同时,免疫Balb/c小鼠,检测保存不同时间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诱发血清中和抗体的水平。结果: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在4℃保存12个月或37℃保存4周,外观检查和鉴别试验未见异常,pH值和轮状病毒抗原含量保持相对稳定,保存不同时间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水平与保存前无明显差异。结论: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在4℃保存12个月或37℃保存4周稳定性良好。
- 张标佟琳易山谢天宏张光明李鸿钧孙茂盛陈东
- 关键词:轮状病毒灭活疫苗稳定性中和抗体
- 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序贯免疫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评价采用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初始免疫,减毒活疫苗进行加强免疫的序贯免疫方案的体液免疫应答效果。方法:将实验小鼠随机分为4组(口服疫苗组、序贯疫苗组、口服对照组及序贯对照组),按相应方案免疫后,ELISA检测血清轮状病毒特异性IgG和IgA、肠道轮状病毒特异性IgA;微量中和实验检测血清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同时采用ELISA分析口服活疫苗后病毒排出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序贯疫苗组小鼠产生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及肠道IgA水平显著升高。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的免疫方案诱发的轮状病毒特异性血清IgG、IgA、中和抗体水平显著升高,肠道IgA水平两组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时,与口服疫苗组相比,序贯疫苗组中轮状病毒灭活疫苗进行的初始免疫未影响第一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但序贯疫苗组第二次口服活疫苗后病毒的排出量迅速减少,排毒时间快速缩短,与口服疫苗组第三次服苗后病毒的排出量和排出时间相似。结论:轮状病毒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序贯免疫可有效诱发小鼠全身和黏膜局部的体液免疫应答,该方案将有可能成为轮状病毒疫苗临床应用的候选方案。
- 张标佟琳易山张光明李鸿钧孙茂盛陈东
- 关键词:轮状病毒灭活疫苗活疫苗免疫效果
- 灭活轮状病毒疫苗P[8]G1和P[2]G3的大量制备及免疫效果评价
- 2009年
- 人轮状病毒(humanrotavirus,HRV)是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至今每年仍有近60万婴幼儿因感染HRV发病死亡。在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用疫苗预防和控制HRV是相对经济和有效的途径。
- 关键词:免疫效果病毒疫苗人轮状病毒
- 胰酶浓度对轮状病毒蚀斑形成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属(reovirus),是世界范围内导致婴幼儿急性肠炎的主要病原。由于轮状病毒存在众多的血清型,且其基因可重排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在研究过程中保持毒株的纯净十分重要。病毒粒子单克隆的筛选是病毒分子遗传和疫苗毒株研究中一项基本和基础的工作,其中蚀斑实验是非常理想的方法,同时也是轮状病毒滴度测定较为客观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轮状病毒蚀斑形成受毒株、细胞的影响,相关试剂特别是胰酶(pancreatin)的浓度,对实验的稳定性及结果判定影响较大。为此,笔者观察了不同浓度胰酶对轮状病毒蚀斑形成的影响,对胰酶浓度进行优选,以期建立稳定的轮状病毒蚀斑实验方法。
- 刘馨
- 关键词:轮状病毒属胰酶呼肠孤病毒急性肠炎
- 轮状病毒P[2]G3株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适应性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P[2]G3株在Vero细胞上的传代适应性,以确定其在Vero细胞上培养的最适条件。方法将P[2]G3株轮状病毒分别以0.01、0.05和0.1MOI接种于Vero细胞,观察细胞病变(CPE)情况,并检测病毒的感染性滴度,确定在Vero细胞上接种病毒的最适MOI。同时观察连续传15代后,各代次病毒的滴度及其基因核酸带型的变化。结果MOI为0.05时,接种病毒后出现CPE及收获时间均较早,病毒的感染性滴度最高,确定接种病毒的最适MOI为0.05。连续传15代,病毒滴度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上升,各代次病毒的基因组核酸带型基本一致,且与原代病毒相符。结论轮状病毒P[2]G3株经适应性培养后,可在Vero细胞上稳定传代15代。
- 张光明张永欣刘馨孙茂盛
- 关键词:轮状病毒VERO细胞传代
- 轮状病毒P[2]G3株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上的适应性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P[2]G3株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上的适应性。方法轮状病毒P[2]G3株在猴肾细胞MA104上经蚀斑筛选纯化后,得到的克隆以不同MOI接种至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上。用微量滴定法与蚀斑法平行检测病毒滴度,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的增殖情况,最后进行病毒基因组稳定性检测。结果经MA104细胞培养的轮状病毒P[2]G3株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上可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CPE),但病变出现的时间随病毒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延迟,抗原性也逐渐减弱。通过蚀斑筛选纯化得到的克隆病毒,可在KMB17细胞上稳定地增殖。以0.05MOI病毒量接种可产生稳定的CPE,时间为72~96h。连续传代至第10代,病毒滴度达105.5PFU/ml,病毒基因组稳定。结论轮状病毒P[2]G3株在人二倍体细胞KMB17上表现出毒力及增殖能力的衰退;经蚀斑筛选纯化可获得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并在KMB17细胞中稳定复制、增殖。
- 张光明刘馨张永欣徐婧雯洪超孙茂盛
- 关键词:轮状病毒人二倍体细胞适应性
- 轮状病毒P[8]G1株在KMB17细胞上的适应性及其免疫原性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P[8]G1株(Wa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KMB17上的适应性及其免疫原性。方法将人轮状病毒P[8]G1株(Wa株)在KMB17细胞上进行适应培养,连续传代10代,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的增殖情况,免疫胶体金法检测病毒的抗原性,微量滴定法检测病毒的感染性滴度,并进行病毒基因组稳定性及免疫原性检测。结果轮状病毒Wa株在KMB17细胞上连续传代后,细胞病变逐渐增快;抗原性逐渐增强;至第10代达增殖高峰,病毒滴度达4.25CCID50/ml;在传代过程中,病毒基因组核酸带型保持一致;经皮下和口服2种途径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均达1:8192。结论轮状病毒Wa株可在KMB17细胞上稳定增殖,病毒保持了毒株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 马应霞易山张光明张永欣张标孙茂盛
- 关键词:轮状病毒人胚肺二倍体细胞适应性免疫原性
- 甲醛和β-丙内酯灭活轮状病毒的效果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甲醛和β-丙内酯灭活轮状病毒的效果。方法采用甲醛和β-丙内酯灭活轮状病毒,通过微量滴定法检测灭活病毒滴度变化,盲传3代验证病毒灭活效果,电镜检测灭活轮状病毒的结构,ELISA评价灭活轮状病毒诱发小鼠血清抗体水平等。结果甲醛灭活72 h和β-丙内酯灭活24 h,轮状病毒被完全灭活;灭活的病毒结构保持完整,免疫小鼠可诱发血清轮状病毒特异性抗体,且与灭活前无显著差异。结论甲醛和β-丙内酯均可有效地灭活轮状病毒。
- 张标佟琳易山衣艳梅陈东李鸿钧孙茂盛
- 关键词:轮状病毒甲醛灭活
-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分析
- 2007年
- 提取细胞培养的轮状病毒SA11株的基因组RNA,采用RT-PCR技术获得其非结构蛋白NSP4基因,克隆至毕赤酵母分泌型表达载体pPIC9K,转染毕赤酵母GS115株后,经甲醇诱导表达.结果发现,在上清中没有检测到目的蛋白,表达产物主要为包内表达.通过对不同克隆,不同表达条件进行比较,分析了重组NSP4包内表达的原因.对进一步选择最佳的表达方案奠定了基础.
- 刘馨孙茂盛
- 关键词:轮状病毒真核表达
- 悬浮Vero细胞快速扩增轮状病毒
- 2010年
- 目的探讨在悬浮Vero细胞中快速扩增轮状病毒(RV)的方法。方法 Vero细胞经消化后,直接接种KMG1b7株RV。采用微量滴定法、PAGE和RT-PCR等方法比较悬浮扩增、静置培养及微载体发酵培养RV的感染性滴度、基因组核酸带型和型特异VP7基因序列;采用电镜观察和Westernblot鉴定悬浮扩增RV的形态及结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悬浮细胞扩增的RV接种24h后病毒感染性滴度达峰值,为6.00lgCCID50/ml;而静置培养和微载体发酵培养分别在接种后(96±24)h和(48±6)h达峰值,分别为(6.00±0.25)lgCCID50/ml和(6.50±0.25)lgCCID50/ml。悬浮扩增的RV基因组呈典型的4-2-3-2G1血清型带型,G1型特异基因VP7序列未发生突变。悬浮扩增的RV形态和结构蛋白的抗原性未发生改变。结论在悬浮Vero细胞中扩增RV可以缩短病毒制备周期,提高病毒收获量,有利于RV疫苗的研制或生产。
- 张标易山张光明谢天宏李鸿钧孙茂盛
- 关键词:轮状病毒VERO细胞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