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61018)

作品数:14 被引量:161H指数:8
相关作者:侯光良鄂崇毅肖景义孙永娟魏海成更多>>
相关机构:青海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4篇历史地理
  • 3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7篇青藏高原
  • 6篇青藏
  • 3篇东北缘
  • 3篇史前
  • 3篇青藏高原东北...
  • 3篇全新世
  • 3篇北缘
  • 2篇气候
  • 2篇环境变化
  • 1篇地面风
  • 1篇地质
  • 1篇地质公园
  • 1篇地质遗迹
  • 1篇东北部
  • 1篇对植
  • 1篇遗迹
  • 1篇遗址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演变
  • 1篇人口估算

机构

  • 14篇青海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教育部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青海省基础地...

作者

  • 13篇侯光良
  • 7篇鄂崇毅
  • 4篇肖景义
  • 4篇孙永娟
  • 2篇李凡
  • 2篇赵小浩
  • 2篇王小梅
  • 2篇魏海成
  • 2篇姜莹莹
  • 2篇张雪莲
  • 1篇唐仲霞
  • 1篇许长军
  • 1篇张玉珍
  • 1篇曹广超
  • 1篇黄芸玛
  • 1篇李春花
  • 1篇陈蓉
  • 1篇祝佳甲
  • 1篇赖忠平
  • 1篇虞敏

传媒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2篇地理科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青海环境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干旱区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青海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9篇2013
  • 3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晚更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被引量:6
2015年
青藏高原东北缘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特殊性、过渡性、多样性和敏感性,人类在高原活动历史较为悠久,人类活动对环境演变的响应非常敏感,其研究对于理解极端环境下的人类响应与适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的研究成果,并对高原人类活动的阶段划分、典型遗迹和环境演变对人类活动影响进行分析与论述.青藏高原人类活动明显划分为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和历史时期四个阶段,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环境状况不断好转,旧石器时代狩猎者已经踏足高原,活动规模小,但有较高的流动性和随机性.在全新世大暖期的6~4kaBP高原东北缘和东缘产生了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宗日和卡若文化,适宜的气候条件促使高原人类发展农业、实现定居、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为其特征.4 ka前后大暖期结束,冷干化的气候趋势使得高原东缘史前文化发生更替和萎缩,高原东部边缘逐步过渡至青铜时代,农业比重下降,畜牧业逐渐确立,区域性畜种(牦牛、藏绵羊)的培养和驯化,使得人类向高原各个角落扩散,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形成不同的文化(辛店、卡约和诺木洪),文化发生分裂.2kaBP进入历史时期,高原人群的迁徙、部落的兴起等都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侯光良张雪莲王倩倩
关键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面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对全球变化异常敏感,系统研究该区地面风时空分布特征对理解青藏高原乃至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东北部20个气象台站1982~2011年的年、季平均风速和年、季平均最大风速,2004~2011年大风日数、极大风以及最大风的风向、风频发现:(1)青藏高原东北部年平均风速和年平均最大风速总体呈下降趋势,春季的平均风速和平均最大风速在四季中最大.(2)2004~2011各台站累计大风(17m/s)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达到一个极大值;托勒、野牛沟、冷湖3台站大风较多,冷湖、茫崖、刚察、兴海次之,海拔较低的西宁最少;台站春季多大风.(3)各个台站极大风速的风向和最大风速的风向较为一致;青藏高原东北部总体上风向可分为四种类型:WNW,W,WNW、NW,总体以偏西风为主.
姜莹莹鄂崇毅侯光良孙永娟李凡袁杰
关键词:风速风向大风日数
青藏高原孢粉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研究1
2013年
本文利用青藏高原表土孢粉数据和青藏高原气候数据,运用5PSS分析方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孢粉与气象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建立起对本地区气候有效推测的关系模型。
徐哲侯光良王小梅虞敏
关键词:气候因子
青海东部史前人口数量分析——以民和、乐都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史前人口的估算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海东部史前文化遗迹丰富、序列完整。文中根据考古资料和GIS工具,构建墓葬和遗址面积两种模式来计算青海东部史前人类分布的密集区和核心区人口数量,提出以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为主,辅之以社会与环境因素的考量综合人口估算模式,来研究区域史前人口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人口在新石器伊始就具一定规模,达到7600余人;新石器晚期人口达到最大值,当时人口约为36000人,4000aBP以后人口数量锐减,进入青铜时代,人口规模略有恢复,达到12000人左右;环境变化应该是本区人口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赵小浩侯光良王小梅王鹏程
关键词:史前文化人口估算
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综合评价被引量:38
2013年
地质遗迹综合评价是保护和利用地质遗迹的重要科学依据。本文在系统阐述青海省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类型与特征的基础上,依据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和工作指南》地质遗迹(景观)评价系统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园地质遗迹丰富多样、形态典型、景观奇特、保存良好;地质遗迹可分为8个大类,16个亚类;地质遗迹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美学价值、康体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尤以水体景观、峰丛地貌和黄河奇石最为典型,属于国家级资源。研究结果不仅为地质遗迹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而且对于正确认识贵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状况,深入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肖景义侯光良唐仲霞张玉珍祝佳甲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
青藏高原全新世降水序列的集成重建被引量:14
2012年
青藏高原全新世降水变化对于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大尺度区域降水序列重建缺乏可行、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青藏高原作为研究区,构建了分区古降水空间模拟-多区面积加权的集成方法,重建全新世青藏高原降水序列。本研究以孢粉为环境证据,选取有空间代表性的10条由孢粉重建的高原样点降水序列,获得716条具有年代的定量降水记录,建立全新世古降水记录数据集。借助GIS分析,基于现代高原降水空间分布的地理因子模拟,并与古降水记录相集成,定量重建了高原全新世200年分辨率的降水序列。结果显示:早全新世高原降水迅速增多,并在9.0kaBP达到极大值500mm,较现代高170mitt;9.0~5.6kaBP是旺盛的湿润期,降水总体比现代高出80mm,但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5.6kaBP以来降水减少,降水与现代相当,但波动幅度较小;集成序列与其他高低分辨率环境记录有很好的可比性,说明集成序列有很好的代表性和一定的准确性。
侯光良鄂崇毅肖景义
关键词:青藏高原全新世降水
青藏高原东北缘全新世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以青海湖江西沟2号遗迹为例被引量:30
2013年
青海湖江西沟遗迹是青藏高原东北缘一处有连续地层的重要细石器文化遗存,对其人类活动指标(石器、动物碎骨、陶片等)与环境指标(磁化率、色度、孢粉及集成结果)对比分析表明:细石器文化与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全新世JXG2细石器狩猎者一直生活在以蒿为主的草原环境。在9kaBP以前的早全新世,环境状况不断好转,人类已经在湖区活动,并逐渐增强;9kaBP后最佳的水热组合,较高的草原覆盖,为细石器狩猎者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推动文化进入鼎盛期;6kaBP后随着环境干冷化,细石器文化也开始衰弱。孢粉分析发现9~6kaBP高的禾本科含量及种类丰富的杂草花粉,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是禾本科含量在6.7~4kaBP保持较高水平,此时段恰是陶片开始出现并普遍使用的时期,推测与JXG2先民尝试种植农作物有关。高原东北缘在6kaBP之前为细石器文化,6kaBP之后高原史前文化开始发生分化,细石器狩猎者活跃在海拔较高的高原上,农业种植者占据了较低的河谷地带,在二者交接地带,形成了兼具细石器文化与农业种植文化特征土著新石器文化。
侯光良魏海成鄂崇毅孙永娟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北缘
柴达木盆地近50年气温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文中利用柴达木盆地8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1年月平均、平均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数据进行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50年来,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增暖趋势分别为0.54℃/10a、0.43℃/10a和0.74℃/10a,明显高于全国和全球增幅;增暖在平均最低气温上表现最为突出;四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表现为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秋、冬季增温高于春、夏季,冬季增温贡献最大;各站点气温在空间上表现为较一致的增温趋势,气温增幅从东向西逐渐增高。
鄂崇毅侯光良吴成永杨萍刘雯雯
关键词:全球变暖柴达木盆地气温
全新世大暖期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人类活动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结合环境演变资料与考古发现,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促进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文化的发展。表现在:随着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环境的到来,人类活动强度大大增强;细石器文化活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由晚更新世末期一全新世早期的短暂宿营式居住模式演变为相对固定的聚落模式;暖期中较好的水热条件,刺激了仰韶、马家窑文化在本区东部河谷地区的扩张,在暖期的6~4kaBP形成了东部河谷地带马家窑文化,西部高原细石器文化并存的区系格局,两种文化体系在共存中交流,在交流中高原细石器文化掌握了农业种植、使用了陶器,全面推动了高原土著文化进入新石器。
侯光良赖忠平孙永娟P.Jeffrey BRANTINGHAM
关键词:全新世大暖期青藏高原东北缘
青海湖江西沟黄土记录的环境演变被引量:20
2013年
青海湖地区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极其敏感。末次冰消期是青海湖地区风成沉积物发生广泛堆积的时期,也是青海湖地区气候环境发生重要变革时期。通过对青海湖江西沟JXG1和JXG2黄土剖面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环境演变记录。结果指示:(1)13~11.5kaBP,剖面主要发育砂质黄土,青海湖区总体环境从冷干向相对温暖湿润的凉干环境过渡;(2)11.5~5kaBP左右,剖面主要发育古土壤层,特别是9~5kaBP时期,水热组合匹配达到最佳,气候呈现暖湿状态;(3)5kaBP以来,干湿冷暖交替,尘暴频繁,植被盖度降低,气候进入相对不稳定状态。江西沟黄土剖面记录与青海湖湖泊钻孔和黑马河黄土剖面记录的气候变化过程具有一致性,红度指标是记录环境演变的敏感指标。末次冰消期以来该区黄土沉积主要受控于北半球高纬度夏季太阳辐射驱动的冰量变化,西风带扮演了北大西洋和青藏高原东北部"冷空气传输机"的角色。
鄂崇毅曹广超侯光良孙永娟姜莹莹李凡
关键词:环境演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