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931005)

作品数:16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曾礼漳邢达孙爱珍章春笋李彧媛更多>>
相关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生物学
  • 4篇医药卫生
  • 4篇理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荧光
  • 4篇聚合酶
  • 4篇活性
  • 4篇活性氧
  • 4篇合酶
  • 3篇电化学
  • 3篇电化学发光
  • 3篇植物
  • 3篇微流控
  • 3篇纳米
  • 3篇扩增
  • 3篇化学发光
  • 2篇致病微生物
  • 2篇食品
  • 2篇拟南芥
  • 2篇细胞
  • 2篇胁迫
  • 2篇纳米金
  • 2篇聚合酶链式反...
  • 2篇互相关

机构

  • 23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邢达
  • 5篇曾礼漳
  • 5篇周小明
  • 5篇章春笋
  • 4篇孙爱珍
  • 3篇李哲
  • 3篇李彧媛
  • 2篇王海英
  • 2篇刘建
  • 2篇王永强
  • 2篇黄茹
  • 1篇唐永红
  • 1篇周婷
  • 1篇吴宝艳
  • 1篇朱啸
  • 1篇薛利云
  • 1篇刘姿娴
  • 1篇刘伟鹏
  • 1篇周俊
  • 1篇邢富强

传媒

  • 12篇激光生物学报
  • 2篇中国光学学会...
  • 1篇分析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Scienc...
  • 1篇传感器与微系...

年份

  • 2篇2015
  • 7篇2013
  • 4篇2012
  • 9篇2011
  • 3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特征基因识别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新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目前,由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基于特征基因识别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由于其识别对象在体外具有稳定且易于扩增等优点,因而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好,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基于特征基因识别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新方法,总结了作者研究小组围绕电化学发光和微流控技术在开展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工作中取得的新进展,最后对此类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朱啸黄茹邢达
关键词:基因识别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电化学发光微流控
光学分子成像技术研究伏马毒素B1诱导植物光依赖性超敏反应的机制被引量:1
2013年
伏马毒素B1(FB1)是一种来源于串珠镰刀菌的可以引起植物光依赖性超敏反应的病原激发子,但这种超敏反应的机制研究尚不清楚。运用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并借助调制叶绿素荧光和激光共聚焦成像系统对拟南芥叶片在FB1侵染早期的光化学效率和叶绿体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FB1诱导的光依赖性超敏反应过程中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在光参与下,FB1明显降低了拟南芥叶片叶绿体的光化学效率,促进了叶绿体来源的活性氧大量产生和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叶绿体基质蛋白的降解,而过氧化氢酶或抗坏血酸预处理则抑制了这一过程,说明活性氧参与促进了GFP标记的叶绿体基质蛋白的降解。总之,本文借助光学分子成像技术发现叶绿体在FB1诱发的植物光依赖性的超敏反应早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邢富强曾礼漳孙爱珍邢达
关键词:超敏反应叶绿体活性氧
基于单分子荧光互相关光谱的均相生物传感策略
<正>引言荧光相关光谱(Fluorescence correlation spectroscopy,FCS)是一种主要用来在活体内或者活体外揭示分子相互作用的生物物理技术。这种技术允许以非常少的检测体积和非常高的分辨率来...
周小明唐永红邢达
文献传递
基于光子学技术研究弱光胁迫早期拟南芥光合损伤机理
2013年
弱光限制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光合作用效率,造成农业产量下降。本文主要研究了弱光处理早期,拟南芥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变化。研究中发现在弱光处理的早期,植株生长表型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没有明显变化,实际光化学效率Y(II)以及光系统电子传递效率(ETR)下降较明显。此外,弱光处理原生质体,利用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酯(dichlorofluorescin diacetate,H2DCF-DA)染色,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中有较明显的活性氧(ROS)合成,且定位于叶绿体。该研究结果为植物弱光耐受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王永强孙爱珍曾礼漳
关键词:拟南芥弱光胁迫光合作用活性氧
集DNA富集或RNA反转录样品制备、连续流动PCR以及在线荧光分析的微流控技术快速检测食品致病微生物的实验研究
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它已经引起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的高度关注。据估计,食品致病微生物(细菌和病毒)每年导致美国7600万人感染疾病、32.5万人需住院治疗、以及5200人死亡,而且这种情...
章春笋舒博文邢达
文献传递
镉诱导拟南芥细胞程序性死亡过程中NO产生和亚细胞定位观察
2012年
镉是一种高度有毒的重金属,能够抑制植物生长,甚至导致死亡,但是其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的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本文利用荧光探针分子成像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以拟南芥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为材料,观察100μmol/L CdCl2诱导PCD过程中一氧化氮(NO)的产生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高浓度CdCl2能够明显降低细胞活力,100μmol/L CdCl2能够诱导大量NO产生,在处理12 h后NO产生达到峰值。亚细胞定位观察发现NO荧光首先和线粒体有共定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在叶绿体和胞质也观察到NO荧光。
叶芸李哲邢达
关键词:一氧化氮细胞程序性死亡
基于纳米磁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电化学发光技术
<正>前言当今,DNA的分析在认识生物的进化,疾病产生,癌症治疗的活动中始终扮演的重要的角色。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大多基于PCR核酸凝胶电泳分析,该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费时,灵敏度低,需要使用放射性元素或溴化乙锭等致癌物等...
朱啸周小明邢达
文献传递
集在线荧光分析的连续流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扩增检测食源致病性轮状病毒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含RNA反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RT)和在线荧光分析的连续流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微流控技术检测食源致病性轮状病毒。此RT-PCR微流控装置以加热铜块组成恒温带,以聚四氟乙烯毛细管微通道为反应体系构建而成。采用循环水冷却退火区,此装置能获得低至31℃的退火温度,而且温度控制及其稳定性良好,因而能满足不同PCR的要求。为了充分体现PCR微流控技术的优越性,在线荧光分析被用于检测PCR产物。当流速为7.5 mm/s时,轮状病毒RNA的cDNA扩增和在线荧光分析能在约12 min完成(扩增约10 min,在线分析约2 min)。在此集成化的RT-PCR微流控装置上,1 h可完成轮状病毒RNA的RT-PCR以及其扩增产物的在线荧光分析,样品检出限达到6.4×104 copies/μL。
章春笋李彧媛王海英
生物修饰的四氧化三铁核/金壳纳米粒子用于肿瘤细胞的靶向与多模成像
<正>引言利用各种模态的成像方法来检测肿瘤,呈现出肿瘤的解剖结构、代谢以及生化情况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各种纳米探针,如超顺磁性纳米粒子、量子点、金属纳米粒子、纳米碳管以及一些杂合纳米粒子...
周婷吴宝艳邢达
文献传递
基于aptamer探针和荧光互相关光谱的高灵敏蛋白检测方法
<正>在本研究,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aptamer探针和荧光互相关光谱的蛋白检测方法。本方法以凝血酶蛋白作为靶蛋白来进行原理验证实验。基于aptamer探针和荧光互相关光谱的蛋白检测方法原理如图所示。Aptamer1(红色...
周小明邢达
文献传递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