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BAC29B02)

作品数:94 被引量:1,822H指数:28
相关作者:任国玉管兆勇高歌任玉玉周顺武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4篇天文地球
  • 8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水利工程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1篇气候
  • 32篇降水
  • 22篇夏季
  • 20篇气候变化
  • 20篇气温
  • 14篇环流
  • 9篇年际
  • 8篇热带
  • 8篇极端降水
  • 7篇夏季降水
  • 6篇气候特征
  • 6篇气象
  • 6篇强降水
  • 6篇极端气温
  • 6篇长江中下游
  • 6篇城市
  • 6篇大气环流
  • 5篇日数
  • 5篇年代际
  • 5篇环流特征

机构

  • 44篇南京信息工程...
  • 25篇中国气象局国...
  • 17篇中国气象局
  • 9篇石家庄市气象...
  • 7篇中国气象科学...
  • 6篇新疆气象局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大...
  • 4篇北京市气象局
  • 4篇南京大学
  • 3篇湖北省气象局
  • 3篇河北省气候中...
  • 3篇天津市气候中...
  • 3篇沈阳区域气象...
  • 3篇鞍山市气象局
  • 2篇新疆大学
  • 2篇中国气象局培...
  • 2篇江苏省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气象局广...

作者

  • 24篇任国玉
  • 16篇管兆勇
  • 6篇高歌
  • 6篇周顺武
  • 6篇蔡佳熙
  • 6篇任玉玉
  • 5篇高庆九
  • 5篇龚道溢
  • 5篇李丽平
  • 5篇张爱英
  • 4篇卢楚翰
  • 4篇王遵娅
  • 4篇金巍
  • 4篇王传辉
  • 4篇张自银
  • 4篇卞韬
  • 4篇韩军彩
  • 4篇张强
  • 3篇李娇
  • 3篇郭军

传媒

  • 11篇大气科学学报
  • 7篇气象
  • 5篇安徽农业科学
  • 5篇干旱区研究
  • 5篇热带气象学报
  • 5篇应用气象学报
  • 5篇气象学报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地理研究
  • 4篇中国农业气象
  • 3篇地理学报
  • 3篇气象科学
  • 3篇气象与环境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地理科学
  • 2篇气象科技
  • 2篇Journa...
  • 2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气象与减灾研...
  • 2篇气象科技进展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5篇2013
  • 22篇2012
  • 24篇2011
  • 27篇2010
  • 21篇2009
  • 3篇2008
9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的年际异常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关系分析被引量:4
2010年
利用Godas的逐月混合层深度(MLD)和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分析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异常特征,初步探讨混合层深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赤道地区,东太平洋区域混合层最浅,中太平洋区域最深,且北半球秋冬季混合层比春夏季深;热带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在冬半球混合层深,夏半球浅。(2)赤道中、西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的年际异常终年都为大值区,北半球春(秋)季的热带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也为年际异常大值区;7月年际异常最弱。(3)1、4和10月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年际异常与ENSO事件关系密切,在El Nio事件期间,热带太平洋东部及东北部混合层深度加深,西部及西南部减小。(4)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异常与中国夏季降水异常关系密切,这一关系也反映了El Nio事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即当秋冬季节发生El Nio事件时,来年El Nio事件衰减期的夏季长江中下游以南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的降水将显著偏多,江淮、华南南部降水偏少。
李丽平靳莉莉王超黄滟
关键词:热带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年际异常中国夏季降水
Seasonality of Interannual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s over the Past Five Decades被引量:13
2010年
Air mass is inter-hemispherically redistributed, leading to an interesting phenomenon known as the Inter-Hemispheric Oscillation (IHO). In the present article, the seasonality of the interannual IHO has been examined by employing monthly mean reanalyses from NCEP/NCAR, EAR40, and JRA25 for the period of 1958–2006. It is found that the IHO indices as calculated from different reanalyse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each other. A distinct seesaw structure in all four seasons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hemispheres is observed as the IHO signature in both the surface air pressure anomalies (SAPAs) and the leading EOF component of the anomalous zonal mean quantities. When the SAPAs are positive (negativ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they are negative (positive)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Large values of SAPAs are usually observed in mid- and high-latitude areas in all but the solstice seasons. In boreal summer and winter, relatively stronger perturbations of IHO-related SAPA are found in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which shows a large difference from the status in boreal spring and fall. This suggests that seasonal mean monsoon activity is globally linked via air mass redistribution globally on interannual timescales, showing a very interesting linkage between monsoons and the IHO in the global domain. In all seasons, large values of SAPA always exist over the Antarctic and the surrounding regions, implying a close relation with Antarctic oscillations.
管兆勇卢楚翰梅士龙丛菁
关键词:SEASONALITY
中国夏季高温日数时空变化及其环流背景被引量:27
2009年
本研究利用1955-2005年全国193个气象站点夏季(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结果显示高温日数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第一模态表现为区域整体一致的异常,中心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第二模态表现为江淮流域与华南反向变化的特点,第三模态表现为东南部地区与西南、华北的反向变化。这些模态与高层大气环流的变化有关。分析表明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赤道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和东亚地区大气环流而影响我国夏季高温日数频次,其中ENSO和西太平洋暖池区海温对高温日数变化第一模态的相关比较明显;而热带印度洋海温对第二模态有显著影响。与前期海温的关系分析可知,第一模态与前期夏季的西太平洋暖池和前期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相关关系最好,第二模态则受热带印度洋前期冬季海温影响最大,这对高温预测具有指示意义。
雷杨娜龚道溢张自银郭栋何学兆
关键词:夏季高温经验正交函数分析大气环流海温
基于Landsat TM/ETM+数据的北京城市热岛季节特征研究被引量:39
2010年
利用1988—2006年20景LandsatTM和ETM+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城市热岛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反演地表温度,建立统一的城市和农村区域,计算了城市热岛强度,并采用多项式拟合获取了城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变化曲线;同时,分析了热岛强度季节特征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另外利用4景2005—2006年不同季节Landsat TM影像,分析了不同季节城市热岛的空间变化特征,并选择穿越北京城区的两条不同方向剖线(SE-NW和SW-NE),分析了沿剖线方向城市热岛与地表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北京城市热岛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与总云量的季节变化关系显著。最大热岛强度出现在夏季,呈现片状发散和零星热岛并存的空间分布特征。冬季为冷岛特征,其空间分布与夏季热岛一致。春秋两季热岛强度最小,但春季热岛空间差异较大。在相同季节,城市热岛强度和空间尺度在不同剖线方向具有明显的差异,这与不同地类的空间分布有关。
杨沈斌赵小艳申双和海玉龙方永侠
关键词:城市热岛热红外遥感土地利用
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型与西太平洋副高活动异常的联系被引量:19
2010年
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气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OLR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变化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年际变动的联系。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气温异常可分为全区一致、南北反相、东西反相三种分布型。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此三型的形成与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环流异常三种不同的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异常环流的这三种不同的分布型,分别定义了相应的东亚-西太平洋环流异常指数IEAWPi。分析表明,IEAWPi分别与三型气温指数有很好的相关关系,IEAWPi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与长江中下游夏季气温变化型相联系的副高活动异常。IEAWPi对应的高、低值年的高度距平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空均呈相当正压结构。在500 hPa高度上,三型高度场异常的维持均与源自热带洋面上空的波列有关,而第三型高度场异常还与沿西风急流传播的波列有关。IEAWPi可为诊断和预测长江流域气温异常提供线索。
管兆勇蔡佳熙唐卫亚白莹莹
河南省小麦干热风气候特征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并对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利用河南省安阳市、郑州市和信阳市1951~2009年的相关资料分析干热风的变化特征,利用安阳市2003~2009年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干热风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安阳市和郑州市为干热风发生的重灾区,信阳市受到干热风的影响较小;干热风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10月,尤其集中发生在5月中旬到6月下旬。小麦干热风日数与气象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干热风日的平均温度、风速及最高温度与小麦的气象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该研究为河南省小麦干热风的防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陈继珍王咏青张杰
关键词:干热风气候特征小麦产量
大气加热场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变化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2011年
利用江淮2003年和华南1998年夏季持续性强降水典型个例,采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模拟了强降水期间江淮、华南及孟加拉湾热源异常分布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短期位置东西进退及南北变动的影响。模拟证实: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短期变异与大气加热场及其配置有密切的联系。持续性强降水期间,副高西侧较远处孟加拉湾热源是诱导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西伸的原因之一;华南强降水期间,华南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可使副高在季节性西伸过程中出现短期东撤;江淮强降水期间,江淮和孟加拉湾热源的共同存在会诱导副高异常西伸。但模式在模拟副高位置南北变动上效果并不明显,不能证实华南、江淮热源单独存在时对副高在南北位置变异上的阻碍作用。
陈璇王黎娟管兆勇林春泽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数值模拟REGCM3持续性强降水
春季南北涛动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的联系
结合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我国地面站点观测资料,分析了春季大气质量南北涛动(IHO)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我国春季气候的联系。研究发现春季IHO表现为明显的两半球中高纬地区大气质量间的"跷跷板"分布,且有相...
卢楚翰管兆勇
关键词:大气质量
文献传递
1—3月北极涛动对北半球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的可能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利用1979—2008年日分辨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去除ENSO影响后,分析了1—3月北极涛动对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大西洋对流活动及降水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北极涛动偏强(弱)时,热带太平洋和大西洋对流活动显著偏强(弱)。北半球热带大洋冬季平均向外长波辐射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系数存在两个显著负相关区:一个位于中太平洋区,大致包括13°—20°N、160°E—170°W;另外一个位于热带大西洋,显著区覆盖的范围大体包括5°—20°N、15°—70°W。这些区域的降水量也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向外长波辐射、强对流面积指数、强对流强度指数、平均降水量等指标与北极涛动指数的相关均以冬季同期最高,随时间滞后相关迅速减弱。与此对应的对流层低层大气环流也有显著变化,850hPa风场的变化表现为热带太平洋有异常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区与显著强对流和降水异常区一致。而热带大西洋有显著的经向环流辐合和风切变,与异常对流和降水区吻合。海洋模式的模拟结果表明,与北极涛动有关联的海温分布,很大程度上与大气强迫有关,说明热带1—3月降水和对流活动与海温的关联较弱。北极涛动与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对流和降水活动之间主要是通过大气环流的变动产生联系的。
胡淼龚道溢王璐周天军张自银
关键词:北极涛动热带太平洋热带大西洋
SVD分析揭示的澳大利亚高压年际变化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利用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和中国夏季气温站点资料,使用SVD和线性回归方法揭示了澳大利亚高压(以下简称澳高)的年际变化与中国夏季气温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SVD的第一模态(简称SVD1)时间系数与通常使用澳高指数相关可达到0.97。SVD1表示出澳大利亚高压的年际变化与中国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存在密切联系。澳高增强(减弱)时,江南地区夏季气温偏低(偏高)。整层垂直积分大气加热场、海平面气压场、500hPa的高度场变化以及降水和总云量的变化都对夏季气温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澳高对中国夏季气温的可能影响途径为:澳高强(弱)年时,澳大利亚地区低层的异常辐散风场在菲律宾东侧的暖池附近产生辐合(辐散),引起正(负)涡度源,激发P-J型波列,伴随着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产生副高正异常(负异常),导致副高偏西(偏东),进而增强(减弱)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同时江南地区水汽和异常风场辐合(辐散),有利于(不利于)该地区降水异常的发生和维持,有益于气温降低(升高)。
张蓬勃管兆勇蔡佳熙
关键词:年际变化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