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1110)

作品数:4 被引量:37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安平陈雯吕卫国高敏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经济管理

主题

  • 2篇制造业
  • 2篇聚散
  • 1篇地区间
  • 1篇地区制造业
  • 1篇一体化
  • 1篇制造业集聚
  • 1篇实证
  • 1篇苏锡常
  • 1篇向心力
  • 1篇离心力
  • 1篇分工
  • 1篇产业集聚

机构

  • 2篇安徽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吕卫国
  • 2篇陈雯
  • 2篇王安平
  • 1篇高敏

传媒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城市问题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产业一体化的内涵与途径——以南昌九江地区工业一体化为实证被引量:22
2014年
在分析产业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南昌与九江两市工业产业一体化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产业一体化主要表现为产业目标一体、产业功能对接、产业布局协同、产业要素互通等四个方面;结构互补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制度构建是产业一体化推进的保障,分工与合作是产业一体化的主要方式。昌九地区工业地位较为突出,发展条件各具优势、主导产业梯度互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强化等,为工业一体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同时工业产业一体化发展还存在对接意识不强、总体实力偏弱、战略机遇错失等制约。立足产业一体化内涵,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文章提出了构建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明确产业分工与深化产业合作等促进工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王安平
江苏省内一体化、制造业聚散与地区间分工演化被引量:9
2013年
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集聚和地区专业化在地区产业发展中相互关联,是地区间分工的基础。通过对江苏省1984-2008年间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以及各地区专业化发展的关联分析,发现地区分工深化与区域一体化并非同步,不同时期对各类地区专业化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区域一体化较低水平时期,中心和外围地区专业化指数较高的同时存在"假性分工"的现象;一体化水平向较高水平发展过程中,中心地区资源环境约束下可能凭借发达的产业基础率先步入升级通道使其专业化加深,而外围地区的被动地位以及发展的冲动往往对产业承接的选择能力较差,一定时期内专业化反而会出现下降。其原因是外围地区接受了大量的非优势产业,其中有部分产业是中心地区淘汰的落后产能,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外围地区有可能会步中心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吕卫国陈雯
关键词:制造业集聚
区域产业体系中首位产业的内涵及确定——以芜湖市为例被引量:3
2013年
首位产业是区域产业体系中最具主导性、竞争力及在区域经济中具有很大贡献度的产业,其兼具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特征,是区域产业结构演替中特定阶段的产物,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首位产业的选择应在发展基础与条件分析的前提下,综合考虑产业带动性、发展前景、竞争力与贡献度等因素。通过对芜湖市产业体系的综合分析,认为其应以包含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以及电气机械与器材制造等在内的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首位产业。
王安平高敏
产业集聚向心力和扩散离心力的变化过程——以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地区制造业聚散为例被引量:4
2012年
整合新经济地理学、现代经济地理学强调的地方化因素,构建了一个包含初始因素、增强因素和扩散因素在内的非均质空间产业集聚的分析框架,采用历史归纳分析方法,深入剖析了影响苏锡常地区制造业集聚、扩散的向心力和离心力及其变化过程。认为,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的地方化因素、接近外部市场是苏锡常地区产业集聚初始向心力;地方政府的作用、集群和网络效应成为外资快速集聚的增强因素;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要素价格上涨、区域开发重点转移导致向心力和离心力的微妙变化,导致近年来苏锡常地区部分产业呈现扩散趋势,并使得苏锡常地区制造业步入产业升级重要阶段。
吕卫国陈雯
关键词:制造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