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JA11096)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范胜龙林金石黄炎和刘友兆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有机碳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布设
  • 1篇度条件
  • 1篇密度条件
  • 1篇克里格
  • 1篇克里格插值
  • 1篇空间变异特性
  • 1篇布点
  • 1篇插值

机构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范胜龙
  • 1篇黄炎和
  • 1篇林金石
  • 1篇刘友兆

传媒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表征土壤有机碳区域分布的优化空间插值模型研究——以福建省龙海市为例被引量:13
2011年
如何利用有限的样本数据来获得更为准确的土壤属性空间分布信息是土壤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利用福建省龙海市采集的1 133个耕地土壤样品,设计了结合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的5种克里格插值模型,研究县级尺度上土壤有机碳空间预测优化插值模型及其与样点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设计的5种插值模型预测精度均高于普通克里格法,但不同样点密度对插值结果影响较大。按0.5km×0.5km及以上的格网密度进行样点布设,采用土地利用现状类型结合土壤类型信息的普通克里格法(KDLTR)插值结果误差较小;按2km×2km的格网密度布设调查样点时,采用土壤类型信息的普通克里格法(KTR)插值结果误差较小;当格网大于4km×4km时,由于样点数少,各种模型的结果相差不大,可直接采用普通克里格法(KYJZ)进行插值。
范胜龙黄炎和林金石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克里格插值
不同布点密度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特性被引量:6
2012年
选择福建省漳州市三个不同尺度的典型区,在格网法采样的基础上设计6种不同分类方法和4种格网密度,研究不同尺度下高效表征耕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样点布设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市级尺度(漳州市)高效的样点布设方法为结合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信息的分类格网法,样点密度以接近6 km×6 km为最节省的采样方法。县级(龙海市)尺度按土壤类型与格网法相结合的方法是高效的布点方式,土壤类型若仅划分到土类,格网密度需接近1 km×1 km;若土壤类型划分到亚类或土属,格网密度可放宽到2 km×2 km。乡镇级(程溪镇)最适合的样点布设方法是未分类格网法。由于土壤类型信息是表征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建议在县级以上尺度进行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研究时应考虑到土壤类型的影响。
范胜龙刘友兆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