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1001)
- 作品数:13 被引量:551H指数:10
- 相关作者:李双成赵志强高阳张月丛黄姣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研究的新进展与发展趋势被引量:61
- 2010年
- 依据自然地带性和区域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区划历来是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它不仅是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为拟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生态与环境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近年来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的特点:区划要素类型多样、自然综合区划"生态化"明显、区划空间单元及其尺度系列完整、区划技术方法鲜有创新、区划方法论有所重视、区划方案应用指向进一步强化。分析了当前自然地理区划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学术问题:认识论研究欠缺、方法论研究薄弱。最后,对自然地理区划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持续增加的国家需求、不断规范化的区划工作,并提出了地理区划的几个发展趋势。
- 高江波黄姣李双成蔡运龙
- 关键词:自然地理区划
- 承德市1999~2004年生态足迹与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被引量:4
- 2008年
- 根据生态足迹原理和方法,用1999~2004年承德市统计数据计算出7年来承德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1999~2004年承德市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1999~2004年承德市人均生态足迹大于土地生态承载力为生态赤字,必须改变消费和生产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走集约、节约、高效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横向比较看,承德市6年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仅为全球1993年平均水平的43.69%,是北京、天津、河北1990~2003年平均水平的48.17%、50.98%、50.98%,是全国1999年水平的91.98%,说明承德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略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在京津冀地区属于相对发展滞后区。
- 张月丛孟宪锋赵志强李双成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 基于SPOT NDVI的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被引量:118
- 2008年
- 为分析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变化趋势,探寻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基于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的SPOT-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国际通用的MVC(最大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出年均NDVI数值。在此基础上,用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定量描述地表覆盖动态变化,以Hurst指数表示其时间依存性,利用GIS工具表征其空间格局并进行空间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8年来华北北部地表植被覆盖整体得到改善的区域比植被覆盖退化的区域面积大,得到改善的区域约占总面积的66.04%,基本不变的区域约占14.39%,退化区域约占19.57%。各种土地利用类型Hurst指数平均值均为0.5
- 张月丛赵志强李双成孟宪锋
- 关键词:HURST指数华北北部
- 基于GIS与SOFM网络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被引量:39
- 2011年
- 综合自然区划一直是中国地理学界的研究核心和热点之一,已有大量的区划方案应用于指导社会生产实践或教学活动中。已有的区划工作主要是基于传统地域划分研究范式,大多采用专家经验集成方法和技术。专家经验与知识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会对区划方案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产生影响。为了弥补传统区划范式的不足,丰富区划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探讨了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在综合自然区划研究中的应用。在GIS技术支持下,秉承传统区划的研究成果,采用温度带、干湿地区和自然区的三级单位系统,分别选取相应的温度指标、水分指标和地形、植被指标,构建和运行不同层次的SOFM网络,将中国陆地区域划分为8个温度带,17个干湿地区和43个自然区,并将区划方案与传统区划方案进行了对比和检验。结果表明,使用基于GIS平台的SOFM网络进行综合自然区划具有划分层次明显、区域分割清晰、客观性强等优点,是对传统区划方法的有力补充和拓展。
- 黄姣高阳赵志强李双成
- 关键词:综合自然区划GISSOFM网络
- NDVI与气候因子耦合关系及其地域差异的定量递归分析--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为例被引量:7
- 2008年
- 以云南省纵向岭谷区南部西南季风区和东南季风区为例,采用定量递归(recurren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RQA)和交叉递归图(cross recurrence plots,CRP)方法分析了NDVI和气候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云南省纵向岭谷区西南季风区NDVI系列的确定性高于其东南季风区,两区NDVI系列耦合关系的动力学特性介于完全随机系列与含有噪声的确定性系列之间。从整体上看,两区NDVI系列的同步性较差,特别是在1987—1989年和1991—1993年两个时段同步性最低,而且西南季风区NDVI系列的变化滞后于东南季风区。从两个季风区NDVI分别与降水、气温系列耦合关系的CRP指数看,西南季风区NDVI与降水关系的相似性及其延存时间、结构性以及稳定程度均高于东南季风区,NDVI与气温关系与上述趋势大体一致,但各CRP指数在两个气候区的差别更小,说明NDVI与气温相互作用的特征在两区差异较小。
- 李双成刘逢媛戴尔阜吴绍洪
- 关键词:NDVI气候因子
- 城市植被覆盖变化可预测性及其空间格局的定量递归分析——以深圳市为例被引量:10
- 2008年
-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加和经济要素的大量聚集,城市是下垫面性质改变最为显著的区域。本文应用定量递归分析技术对1999-2006年逐旬的1km SPOT-VEGETATION NDVI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揭示NDVI时间系列的非线性动态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的NDVI时间系列的RQA特征值居于随机系列和确定性系列之间,属于含有随机成分的确定性系列。不同覆被类型下NDVI系列的特性不同,林地区的NDVI系列规则性最高,农地区次之,建设用地区最差,表明人类活动作为一种噪声对于NDVI系列性质的扰动。用二阶Rényi熵作为NDVI系列的可预测性指标,其空间格局表现为海拔高、坡度大、林地分布集中的西北和东南部可预测性高,而海拔相对低、建设用地相对集中的中南部地区可预测性低。
- 李双成赵志强高阳王仰麟
- 关键词:NDVI可预测性
- 中国近30年气候要素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60
- 2009年
- 利用1971-2000年中国603个气象站点逐日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数据,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模型(SOFM),对中国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以增温为主,增温增湿的地区面积最为广大;季节变化构型也以增温增湿为主,秋季略有异常;从年代际变化来看,1971-1980年间,中国的气候以降温为主,而从1981年开始的20年间,全国的气候变化转为增温占主导。SOFM网络分类结果可以描述为缓增温少降水、剧增温平降水、缓增温缓降水和剧增温剧降水等四种类型。
- 李爽王羊李双成
- 关键词:气候变化
- 中国城市化过程及其资源与生态环境效应机制被引量:116
- 2009年
-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为速度过快、地域差异显著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等特征。城市化带来了显著的生态效应,使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受到影响或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出现了耕地资源流失、水资源稀缺、能源压力、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城市区域生态占用扩大等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地表覆被变化、城市生物多样性损失以及城市水土资源等问题,但多侧重单要素、单城市、单学科研究,缺乏多尺度机理性的研究。鉴于此,提出若干未来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方向与议题,归纳为:(1)中国城市化过程多尺度定量模拟与监测研究;(2)阐明城市化影响下地表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机理;(3)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下中国未来城市化的可能情景及其风险评估等。
- 李双成赵志强王仰麟
-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青藏铁路穿越区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被引量:25
- 2008年
- 在明晰生态系统恢复力基本定义及其影响因子性质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均方差决策法和突变级数法,选择物种多样性、群落覆盖度以及群落生物量为指标对青藏铁路穿越区生态系统恢复力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恢复力高值区位于祁连山草甸草原、湟水谷地的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以及唐古拉山以南的嵩草沼泽草甸,而最低值位于柴达木盆地中部和昆仑山山麓.研究区绝大部分区域的生态系统具有强或中等恢复力,整体趋势表现为:在高原面上(昆仑山以南),铁路以北区域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等级普遍较低,而在柴达木盆地以东尤其是青海湖地区,表现为铁路以南地区的恢复力等级普遍小于铁路以北地区.通过对生态系统恢复力的评价研究可以找出生态恢复建设的薄弱环节,并确定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恢复更有效,进而可结合脆弱性评价为区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以期避免或尽量减少人为扰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 高江波赵志强李双成
- 关键词:青藏铁路恢复力突变级数法
- 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虚拟水变化分析被引量:17
- 2011年
- 计算了1988—2008年东北地区4种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初级产品单位虚拟水含量和省虚拟水总量,明晰了这4种粮食作物的农业用水量格局及时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单位耗水量最高,小麦次之,玉米最小;空间上水稻的单位耗水量在黑龙江省最高,小麦在吉林省最高,玉米和大豆在辽宁省最高;黑龙江省的水稻、小麦和大豆的虚拟水总量都明显高于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达到8.60×109,3.98×109和1.22×1010 m3,而吉林省玉米虚拟水总量在3个省中最高,达1.08×1010 m3。随时间的变化,东北地区大豆和小麦的单位虚拟水含量表现为下降或者波动,而水稻和玉米相对稳定;玉米和水稻的虚拟水总量呈上升趋势而小麦明显呈下降趋势。该研究提供了从虚拟资源视角认识水资源消耗的实证,可以对东北地区粮食作物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 黄姣高阳李双成
- 关键词:虚拟水粮食作物东北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