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2007B031505008)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梁小玲杨诚于珊珊黄永盛孙刚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生长...
  • 2篇脉络膜
  • 2篇内皮
  • 2篇内皮生长因子
  • 1篇新生血管
  • 1篇新生血管化
  • 1篇血管病
  • 1篇血管病变
  • 1篇血管化
  • 1篇血管瘤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医疗无效
  • 1篇荧光
  • 1篇荧光素
  • 1篇荧光素血管造...
  • 1篇荧光素血管造...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
  • 1篇美国国立卫生...

作者

  • 3篇梁小玲
  • 2篇黄永盛
  • 2篇于珊珊
  • 2篇杨诚
  • 1篇周焕娇
  • 1篇张熙芳
  • 1篇欧杰雄
  • 1篇袁敏而
  • 1篇魏丽清
  • 1篇孙刚
  • 1篇陈之昭
  • 1篇闫宏

传媒

  • 3篇中华眼底病杂...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及无效病例分析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IVB)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效果,分析治疗无效的原因。方法开放性、单一治疗组的前瞻性研究。经最佳矫正视力(BCV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为渗出型AMD的17例患者18只眼纳入研究。确诊并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行第1次IVB治疗。此后第6、12、24、36、48周分别行第2、3、4、5、6次IVB治疗。治疗前及每次治疗后均行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眼底、彩色眼底照相、OCT检查,于治疗前及第6、24、52周行FFA和ICGA检查。以末次随访患者BCVA所见字母数增加、不变或减少〈5个为治疗有效,字母数减少≥5个为治疗无效;观察其治疗效果。对比分析治疗无效患眼治疗前后OCT测得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病变最大处视网膜厚度(MRT)变化以及FFA和ICGA的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18只眼中,有效12只眼,占66.67%;无效6只眼,占33.33%。无效眼治疗前平均CMT、MRT为506.83、635.33μm,治疗后平均CMT、MRT为446.17、563.67μm;治疗后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60.67、71.67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72,-0.943;P=0.116,0.345)。FFA及ICGA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的6只眼中,3只眼病灶位于黄斑中心凹区域内,整个治疗过程中未见病灶反复活动,第6次治疗后病灶均出现大片状瘢痕化。另3只眼在第3次治疗后黄斑区病灶面积扩大,荧光渗漏,CNV呈花环样;第6次治疗后,黄斑区荧光渗漏较第3次治疗后减轻,部分病灶瘢痕化。OCT检查发现,治疗无效眼神经上皮脱离减轻,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光带较治疗前光滑,但仍有增厚、隆起,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结论IVB治疗渗出型AMD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治疗无效的原因可�
杨诚于珊珊周焕娇黄永盛孙刚张熙芳魏丽清梁小玲
关键词:医疗无效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伴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的临床特征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伴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的临床特征。方法临床确诊为PCV伴RPE撕裂的12例患者1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8.6岁。均为单眼发病,其中右眼8只,左眼4只。12只眼中,浆液性RPE脱离1只眼,出血性RPE脱离11只眼。所有患者均行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3例患者同时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以血管弓为界,将RPE撕裂区位置分为血管弓内、血管弓上及血管弓外。根据撕裂区的形状分为新月形、半月形及不规则形。观察患者眼底、FFA、ICGA及0cT表现特征。结果眼底检查发现,RPE撕裂区呈灰白色病灶。12只眼中,RPE撕裂区位于血管弓内4只眼,占33.3%;血管弓上5只眼,占41.7%;血管弓外3只眼,占25.0%。RPE撕裂区形状为新月形1只眼,占8.3%;半月形10只眼,占83.3%;不规则1只眼,占8.3%。FFA检查发现,所有患者表现为早期RPE撕裂区可见透见脉络膜荧光,晚期病灶内呈强荧光、边缘锐利。早晚期均无荧光渗漏,RPE撕裂区边缘可见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ICGA检查发现,早期可见RPE撕裂区清晰的透见荧光,缺乏毛玻璃样荧光;晚期9只眼可见RPE撕裂区边缘清晰的分界线,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行OCT检查的3只眼,其RPE撕裂区均可见RPE光带断裂缺失,边缘可见RPE层卷边的强反射区。结论PCV伴RPE撕裂区多呈半月形,多位于血管弓内及血管弓上。血管造影检查可见RPE撕裂区呈透见荧光,边缘呈卷曲皱缩的遮蔽荧光。OCT检查可见RPE撕裂区RPE光带断裂缺失,断裂的边缘RPE层卷边呈卷曲的强反射带。
于珊珊杨诚袁敏而闫宏欧杰雄梁小玲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von Hippel-Lindau病视网膜血管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视网膜血管瘤是一种严重危害青壮年视功能的眼底疾病^[1],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2,3]。由于本病较少见且标本较难取得,其病理学研究更是少见报道。我们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视网膜血管瘤瘤体切除的方法治疗了一组视网膜血管瘤患者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视网膜血管瘤瘤体进行了分子病理学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黄永盛梁小玲陈之昭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