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2011-1-053)

作品数:8 被引量:51H指数:5
相关作者:邓忠良马金梁陈富刘洋王远政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科研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融合器
  • 4篇前路
  • 4篇椎间融合
  • 4篇颈椎
  • 3篇腰椎
  • 3篇椎弓
  • 3篇椎弓根
  • 3篇椎弓根螺钉
  • 3篇椎间融合器
  • 3篇下颈椎
  • 3篇螺钉
  • 2篇有限元
  • 2篇置入
  • 2篇椎弓根螺钉置...
  • 2篇螺钉置入
  • 2篇解剖学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腰椎间融合
  • 1篇腰椎间融合器
  • 1篇腰椎融合

机构

  • 8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荆州市第一人...

作者

  • 8篇邓忠良
  • 4篇马金梁
  • 3篇黄帆
  • 3篇王远政
  • 3篇陈富
  • 3篇刘洋
  • 2篇晏铮剑
  • 2篇程昀
  • 2篇汪洋
  • 2篇陈亮
  • 2篇柯珍勇
  • 2篇楚磊
  • 1篇张记恩
  • 1篇柄珍勇
  • 1篇李孝林
  • 1篇刘克斌
  • 1篇罗进勇
  • 1篇易洋

传媒

  • 2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前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探讨前路经皮内窥镜下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ousendoscopiccervicaldiscectomy,PECD)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用PECD治疗的28例患者。术前及术后3d、1,3,6,12及18个月分别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MacNab评分。术后1,3及12个月行MRI检查。所有评分数据收集后使用SAS软件进行单因素丁检验分析。结果25例患者获得随访18~2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3dVAS和MacNab评分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3,6,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3d与术后3,6,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12及18个月VAS和MacN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VAS评分及MacNab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较术后3d明显改善(P〈0.01)。结论前路PECD对软组织性和部分骨性颈椎间盘突出具有良好的疗效。
柯珍勇楚磊陈富程昀KaixuanLiu邓忠良
关键词:脊柱损伤颈椎椎间盘
一种新型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建立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建立可被进一步作生物力学研究的部分可吸收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方法应用Mimics10.01、Geomagic、Ansys12.0软件建立正常人体L3~L4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应用Ansys12.0软件建立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有限元模型,并建立植入椎间融合器后的模型。施加400N垂直压缩载荷和10Nm扭矩载荷以模拟腰椎屈伸、侧弯及旋转运动,验证模型的有效性。模拟腰椎垂直压缩状态,提取模型应力图并做初步评估。结果快速建立外形逼真的部分可吸收型椎间融合器用于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有限元模型在加载同样的载荷后,前屈、后伸的运动范围(ROM)值分别为5.76°、3.19°,左、右侧屈的ROM值分别为5.08°、5.01°,左、右旋转的ROM值分别为1.78°、1.73°。椎体及椎间融合器应力分布均匀合宜,局部未见明显应力集中。结论所建模型可被进一步应用于相关生物力学研究。
马金梁李孝林邓忠良
关键词:有限元模型融合器椎间融合术
双表达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9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融合器用于山羊椎间融合的效果评价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比较双表达重组腺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9(Adv-BMP2-9)与单表达Adv-BMP9和Adv-BMP2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融合器用于山羊椎间融合的效果,验证BMP2与BMP9的协同成骨作用。方法:选用40只中国青山羊行L2-3、L3-4和L4-5腰椎间融合术,共融合120个腰椎间隙。每个腰椎间隙植入nHA/PA66融合器复合以下4种腺病毒之一,Adv-BMP9(Adv-BMP9组,n=30)、Adv-BMP2(Adv-BMP2组,n=30)、Adv-BMP2-9(Adv-BMP2-9组,n=30)和Adv-GFP(Adv-GFP组,n=30)。术后24周处死所有山羊,取出融合节段标本,行影像学评估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X线检测,术前、术后各组间椎间隙高度(DS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标本椎间融合率,Adv-BMP2-9组为70%(21/30),Adv-BMP9组为53%(16/30),Adv-BMP2组为43%(13/30),而Adv-GFP组为30%(9/30)。各组椎间CT融合度评分,Adv-hBMP2-9组、Adv-hBMP9组、Adv-hBMP2组和Adv-GFP组依次为52.29±0.72、44.02±0.67、38.83±0.86和28.65±0.47,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物力学评估,Adv-BMP2-9组融合节段刚度大于Adv-BMP9组(P<0.05);Adv-BMP9组融合节段刚度大于Adv-BMP2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实验期间各组山羊均未观察到局部或远处感染、发热和异物排斥反应。结论:双表达Adv-BMP2-9复合nHA/PA66融合器对山羊椎间融合效果优于单表达Adv-BMP9或Adv-BMP2,BMP2与BMP9具有协同成骨作用。
马金梁黄帆汪洋罗进勇邓忠良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重组腺病毒椎间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王远政刘洋邓忠良
关键词: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解剖学CT
一种新型腰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腰椎间融合器(cage)的设计理念和结构,对其进行生物力学评价。方法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和多聚氨基酸/硫酸钙共聚物材料研制的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PBIFC),在新鲜小牛L3/L4脊柱功能节段标本上测试自体植骨融合组、PBIFC组、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融合器组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角度值(ROM)和最大抗压载荷和拔出力。结果各运动状态,髂骨组ROM值比其余两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IFC组ROM值较nHA/PA66组大,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PBIFC组拔出力较髂骨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IFC组较传统融合器组平均拔出力值小,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髂骨组的抗压载荷显著低于两椎间融合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IFC组抗压缩载荷较n-HA/PA66组稍低,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 PBIFC具有良好的植入运动稳定性、抗拔出和抗压缩性能,能满足临床植入的生物力学要求。
马金梁张记恩刘克斌易洋黄帆邓忠良
关键词:生物力学腰椎椎间融合器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初步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screw,APS)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治疗下颈椎损伤患者10例。术前皆行颈椎CT扫描,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测量置钉参数(进钉点、置钉角度和螺钉长度与直径)。采用常规颈前方入路术,显露椎体前壁致两侧外缘,辨清固定椎体上下终板。在X线透视引导下,严格按照术前的置钉参数置钉。术后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和三维重建及MRI,由放射科医师与非术者骨科医师共同评价。术后1,3,6,12个月随访,并进行评价。结果术中除1枚C4和1枚C7螺钉未能成功置人外,共计置入C3-C7螺钉24枚。术后CT示4枚损伤椎弓根外侧壁。术后1例1周后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余9例均获随访。按Frankel分级,3例创伤患者中1例A级患者无恢复,但无加重,另2例有2-3级恢复;6例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平均提高到13.4分,按Hirabayashi法计算,改善率为60.7%。所有受访患者,除2例发生吞咽困难外,余均无并发症发生。各例早期均有骨融合出现。结论下颈椎APS内固定技术可行。置钉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个体化置钉参数的测定及术中x线透视技术的运用。
王远政刘洋陈富程昀陈亮晏铮剑楚磊柄珍勇邓忠良
关键词:颈椎内固定器椎弓根螺钉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的解剖学观察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观察成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pedicle screw,APS)置入相关的径线和角度,为该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相关解剖学参数。方法:成人干燥尸体下颈椎(C3~C7)标本22具,分别用手工和CT测量椎弓根最窄处的高度、宽度及内外侧皮质厚度,椎弓根中轴线全长,轴线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在CT室资料库中抽取100例成人活体颈椎CT图像,用Mimics软件行三维重建,除以上参数外,还测量进钉点位置的相关数据,计算置钉参数的95%CI。结果:22具标本的相关径线及角度,其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间无统计学差异。成人活体下颈椎CT图像测量结果通过95%CI的计算,可以得出:C3、C4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对侧2~3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6~7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46°~48°,头倾角C3:-11°^-12°,C4-6°^-7°。C5进钉点位于椎体正中矢状面受术椎弓根同侧旁1~2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8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47°~49°,头倾角1°~2°。C6、C7进钉点位于受术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4~5 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5~8.5 mm,进钉角度为外倾角C6:40°~42°,C7:36°~38°,头倾角C6:6°~7°,C7:11°~13°。置钉长度选择30、32、34 mm较为适宜,螺钉直径可选择3.5 mm或4.0mm。结论:本实验证实了CT测量下颈椎APS置入技术相关参数的准确性,同时在国内首次利用大样本研究对该技术置钉参数进行了探索。
王远政刘洋陈富陈亮晏铮剑柯珍勇邓忠良
关键词: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解剖学
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设计部分可吸收椎间融合器(partially bioabsorbable interbody fusion cage,PBIFC),并应用有限元模型评估其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HA/PA66)和多聚氨基酸复合硫酸钙材料,设计并制作PB-IFC。建立完整L3/4腰椎节段的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在该模型上,模拟经前路植入PBIFC或同外形非吸收型椎间融合器n-HA/PA66 cage,分别建立植入即刻和植入4周的有限元模型;在L3上表面施加400 N轴向压缩预载荷和10 Nm扭矩,模拟脊柱压缩、前屈、后伸、旋转和侧屈5种运动,计算各模型的应力值及应力轮廓。结果植入即刻,PBIFC模型植骨的应力高于n-HA/PA66 cage模型;融合器及终板应力低于n-HA/PA66 cage模型;两个模型终板应力轮廓未见明显区别。植入4周时,PBIFC模型植骨的应力高于n-HA/PA66 cage模型;融合器及终板应力低于n-HA/PA66 cage模型,且差值较植入即刻时更大;PBIFC模型的终板应力轮廓较n-HA/PA66 cage模型大。结论 PBIFC较相同外形的非吸收型融合器具有更多的优点,是一种适宜的新型椎间融合器。
马金梁汪洋黄帆邓忠良
关键词:可吸收性植入物有限元分析腰椎椎间融合融合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