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2YJC710042)
- 作品数:15 被引量:15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新刚卢鑫吴倬于春玲吕帅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中华民族百年发展道路探索——《资本论》传播史的一个简要回顾
- 2014年
- 百余年来,《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与我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之间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解放前,文化基因的亲和性,决定了我国对《资本论》发展理念的认同与选择;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们在对《资本论》的生产关系范式的研究与传播中开发出计划经济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对《资本论》的生产力范式的研究与传播中开发出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当前,我国正从对《资本论》生产力范式与生产关系范式合题状态的研究与传播中开发出效率与公平保持张力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资本论》的传播始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保持高度关联性,因而,加强《资本论》的研究与传播,对我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与践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刘新刚
- 关键词:《资本论》
- 马克思实践哲学革命及其在《资本论》中的运用
- 2016年
- 通过对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完成了实践哲学革命。在马克思后续的研究生涯中,实践哲学所包含的理性维度和价值维度及其张力思想在《资本论》中都得到全面的运用。理性维度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的资源配置分析维度,价值维度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的生产关系分析维度,同时《资本论》中还具有两个维度的现实整合思想。以实践哲学为核心的《资本论》理解范式,在当代深度在场,为人类走出现代社会发展困境提供了深层次的学理支撑。
- 刘新刚卢鑫王丽莎
- 关键词:实践哲学《资本论》价值维度
-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中的辩证法——一个基于《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所阐释观点的考察被引量:1
- 2015年
-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从辩证的角度对现代国家治理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是马克思国家治理理论的当代中国版,体现了深邃的辩证思维。对于"国家治理理论中辩证法"的深刻领悟对于我们践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有颇多启发。我们得出的最关键的结论是,"社会主义理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的辩证结构将牵引我国走出一条与西方国家治理理念不同的国家治理之路,从而使我国既享受到现代法治思维的积极成果,又能够走出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重大国家治理困境。
- 刘新刚
- 关键词:辩证法现代法治理念
- 马克思虚拟社会理论建构原则探析
- 2012年
- 构建马克思虚拟社会理论需要基于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原则"以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为基本的理论视阈",为考察马克思虚拟社会理论提供了最基本的哲学基础;第二条原则"以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为基本的展开逻辑",在实践哲学这一基本考察视阈的基础上,进入现代商品经济社会,考察商品经济时代虚拟社会的展开逻辑与被异化的动因及其批判路径;第三条原则"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生成为根本的价值旨归",说明虚拟社会构建的价值理想,这一价值理想以实践哲学为基本视野,以对资本的现实批判为实现路径,在对现实必然性的逐步超越过程中生成。
- 刘新刚吴倬
- 虚拟社会批判——基于《资本论》等文本的解读
- 2013年
- 当前虚拟社会问题日益凸显,急需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开发理论资源以审读虚拟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难题。然而,在马克思进行学术活动的时代,虚拟化问题尚未生成和凸显,这使得我们不能直接从其文本中寻找虚拟社会的理论资源,而需要深入到马克思理论的学理深处,以其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为基础进行理论推演。通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等文本的当代解读,我们发现,马克思对"观念世界"的当代技术版——虚拟社会,持一种辩证批判态度,认为在资本逻辑的牵引下,虚拟社会的当代发展出现实体与虚拟、理性与价值的分裂,只有通过实践哲学思维,在实体与虚拟、理性与价值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基础上才能生成有序的现代虚拟社会。
- 刘新刚
- 关键词:虚拟社会实践哲学资本逻辑
- 关于马克思剥削理论的目的解释
- 2012年
- 《资本论》中对剥削问题的论述体现在不同的抽象层次上。对不同抽象层次上的剥削文本进行文义解释,会得出《资本论》关于剥削的论述存在内在矛盾这一错误学术观点。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其不同抽象层次的论述从整体角度进行目的解释。通过目的解释我们发现,马克思剥削理论的根本理论旨趣在于其作为产权公有的理论依据对当前全球盛行的私有产权制度构成一种牵引作用,使得我国在进行经济制度设计时须把握好企业国有化和民营化之间、土地使用权公有化和私有化之间、技术引进与自主研发之间的关系,使其保持一种必要的平衡。
- 刘新刚
- 关键词:剥削理论《资本论》公有化私有化
- 论马克思对西方哲学技术价值困境的超越——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被引量:6
- 2012年
- 西方哲学关于技术价值问题的争论,形成了技术中性论与技术价值负荷说的对立及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的对立,造成了技术的正价值与负价值、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现实价值与理想价值的割裂,陷入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其原因在于西方哲学以二元对立的知识论方式抽象、孤立地看待技术价值。马克思从人的现实历史存在出发,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通过文化价值系统整体来考察并完整揭示了技术价值的丰富内涵。
- 于春玲
- 关键词:西方哲学文化哲学
- 市场经济语境与《资本论》的传播——基于《资本论》双重理解范式的考察被引量:2
- 2015年
- 《资本论》的传播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实运用意义重大。《资本论》在生产力范式层面对市场经济持肯定态度,并给出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分析维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市场经济时代,《资本论》是深层次"在场"的,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时代传播的可行性和独特性。开发出《资本论》中所包含的市场经济的肯定性维度,并基于其肯定性理解维度展开《资本论》在市场经济语境中的传播机制的研究,对于展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现实价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刘新刚吕帅卢鑫
- 关键词:《资本论》市场经济语境范式
- 马克思经济哲学视域中的价值观普适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研究——一个基于《资本论》学术方法与学术观点的考察
- 2014年
-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处理所谓的全球"普适价值观"与中国的特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问题日益凸显,有学者认为要使中国融入全球化,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必须坚持普适价值观而摒弃中国的特殊价值观;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基因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有差异,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中国的特殊价值观而拒斥普适价值观。鉴于这一争议,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展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考察。马克思一直坚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进行价值观的考察,其这一考察集中体现在其鸿篇巨著《资本论》中。《资本论》通过"感性具体与思维抽象"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经济状态及与其对应的普适的价值观状态,然后通过"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找到了一种现实的经济状态及与其对应的特殊的价值观状态。在这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价值观普适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分裂。马克思给出了处理这一分裂的方法——"理性与价值的辩证统一方法论",按照这一方法论处理价值观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矛盾,才能带领中国走出价值观普适主义与价值观特殊主义给我们带来的发展困境,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吴倬刘新刚
- 关键词:资本论价值观
- 近五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被引量:1
- 2014年
- 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各领域的学者着重从基本概念、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传播、大众化路径等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展开研究,提出诸多颇有启发性的学术观点。尽管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撑,但由于大众化研究中的一些前提性学术问题还没有解决,使得很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问题仍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我们需要在总结近五年以来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研究的成就及不足,加深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扩宽理论层次和理论视野,以便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及其现实践行。
- 刘新刚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