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5040)

作品数:7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录军谭慧慧邱博储敏吴统文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气候
  • 6篇海冰
  • 4篇北极海冰
  • 2篇气候系统
  • 2篇气候系统模式
  • 2篇气旋
  • 1篇短期气候
  • 1篇短期气候预测
  • 1篇扇区
  • 1篇涛动
  • 1篇气候模式
  • 1篇气候趋势
  • 1篇气候型
  • 1篇气候预测
  • 1篇气旋活动
  • 1篇秋季
  • 1篇区域气候
  • 1篇区域气候模式
  • 1篇夏季
  • 1篇陆面

机构

  • 9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
  • 1篇三峡水利枢纽...
  • 1篇惠民县气象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张录军
  • 2篇邱博
  • 2篇谭慧慧
  • 1篇吴统文
  • 1篇储敏
  • 1篇王乐
  • 1篇张雅琦

传媒

  • 2篇气象科学
  • 2篇第32届中国...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极地研究
  • 1篇Advanc...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大风集中程度及气候趋势研究被引量:26
2013年
利用1961—2010年中国553个地面气象站大风资料,并且定义和采用大风集中度和大风集中期的方法,讨论了大风日数年内分布形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风日数呈现出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特点。近50 a来全国范围内,大风日数都具有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在大风天气的年内分布形态上,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大风天气较为集中;而内蒙古地区的大风天气较为分散。青藏高原地区大风集中期最早;而东南沿海地区大风集中期最晚。近50 a来中国大风集中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增加最显著;内蒙古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大风集中期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北半球极涡强度和欧亚经向环流型与中国大风集中度的变化关系密切。
邱博张录军谭慧慧
关键词:大风气候趋势
全球增暖背景下北极气旋活动的异常变化研究
本文首先对1979-2018年逐6h的ERA-Interim海平面气压资料进行了识别、追踪及筛选,得到了长达40年的北极气旋数据集。随后,依据生成源地,将北极气旋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源地气旋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细致...
周舒
关键词:北极海冰北大西洋涛动
Revealing the Effects of the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on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from a Model Sensitivity Study被引量:1
2013年
Five sets of model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tropical cyclone (TC) genesis location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C intensit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In each experiment, bogus TCs are placed at different initial locations, and simulations are conducted with identical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first three experiments, the specified atmospheric and SST conditions represent the mean conditions of E1 Nifio, La Nifia, and neutral years. The other two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with the specifie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of E1 Nifio and La Nifia years but with SSTs exchanged. The model results suggest that TCs gener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WNP incurred more favor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than TCs generated elsewhere. The different TC intensities between E1 Nifio and La Nifia years are caused by difference in TC genesis location and low-level vorticity (VOR). VO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intensities of TCs with the same genesis locations between E1 Nifio and La Nina years.
周洋江静鹿有余黄安宁
关键词:ENSOMM5
融池效应对北极海冰影响的模拟分析
本文利用海冰模式CICE5.0对北极海冰面积和厚度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三种融池参数方案对北极海冰变化模拟的差异。结果表明,融池效应对海冰时空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夏季北极海冰面积的影响更显著,且具有明显的年际变...
聂思程张录军
文献传递
BCC_CSM模式对全球海冰模拟及其误差成因分析
本文评估了国家气候中心发展的BCC_CSM模式对全球海冰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该气候系统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全球海冰面积和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且南半球海冰模拟能力优于北半球。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年平均海冰面积模拟误差最大的...
张录军谭慧慧
关键词:气候系统模式海冰
文献传递
气候系统模式对于北极海冰模拟分析被引量:12
2015年
利用全球耦合模式对比计划第五阶段(CMIP5)模拟试验的结果,并与观测资料对比分析,评估了CMIP5模式对北极海冰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多数模式可以较好地模拟出北极海冰的空间分布以及季节变化特征。1979—2005年北极海冰迅速减少,所有模式均模拟出北极海冰减少的趋势,但减少趋势大小与观测差别较大。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全球地表气温升高1℃,北极海冰的面积减少1.02×106km2,而在模式中减少的北极海冰面积在0.62×106—1.68×106km2之间,说明模式对于北极海冰的模拟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邱博张录军储敏吴统文谭慧慧
关键词:北极海冰气候系统模式
夏季外来气旋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的影响被引量:5
2019年
近40年来,北极太平洋扇区8~10月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几乎是大西洋扇区的3倍,且该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率显著,标准差达6×105km2.基于ECMWF提供的再分析气象数据和NSIDC提供的海冰密集度、海冰运动及气旋资料,分析了外来气旋活动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每年7~9月的外来气旋异常偏多(偏少)时,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明显减少(增多),二者负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位于楚科奇海、波弗特海、东西伯利亚海及中央海区.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外来气旋活动加强时,受其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温度平流等综合影响,北极扇区大部分地区气温都明显上升,从而促进了该扇区海冰消融.同时气旋活动带来的大风会驱动海冰运动,使得边缘海区易形成更多开阔水域,海水显著增暖,加剧边缘海海冰融化.除此之外,气旋大风还会造成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向东和向南更暖的区域输送,也利于海冰的消融.总体来看,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消融主要与气旋的热力作用有关,其动力作用主要影响边缘海域.
周舒张录军周玮佳
关键词:海冰
北极地区极昼气候突变现象及转型成因研究
2021年
基于1979—2018年的NCEP-DOE Reanalysis II逐日再分析数据,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uzzy C-Means Algorithm,FCMA)将北极地区极昼期间的气候分为寒干型、半寒干型、半暖湿型及暖湿型4种。在夏季北极海冰快速减少的气候背景下,这4种气候型控制的区域也相应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寒干型气候面积以-7.241×10^(4) km^(2)·a^(-1)的速率快速减少;半寒干型气候面积以6.489×10^(4) km^(2)·a^(-1)的速率快速增加,且洋面上的气候型变化比陆地更为显著。1999年前后,北极地区主控气候发生突变现象:由寒干型气候为主转化为半寒干型气候为主,尤其在楚科奇海和东西伯利亚海表现突出。成因分析表明海冰面积—净短波辐射—大气增暖增湿—向下长波辐射—气候型转变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极昼期海冰面积异常减少对其气候转型突变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媛张录军赵鹏郭东琳
北半球冬季极端低温事件变化及其与秋季海冰的联系被引量:14
2020年
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日的地面气温数据以及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逐月的海冰密集度数据,并通过气候百分位法统计了逐月的极端低温事件日数,分析了1979-2016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北半球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9-11月)北极海冰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挑选了典型年份探讨了秋季北极海冰对极端低温事件可能存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波弗特海、楚科奇海、巴伦支海和喀拉海)的海冰面积变化密切相关,其中亚洲北部区域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的海冰面积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而青藏高原区域、非洲北部区域和北美东北部区域冬季的极端低温事件与秋季关键海区的海冰面积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对典型年份冬季北半球极端低温事件极度异常时的大气环流进行分析后发现,当秋季关键海区海冰异常偏少时,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其东部偏北风加强,使得欧亚大陆北部的气温偏低,极端低温事件偏多;冬季冰岛低压偏强,其南部的西南风加强,将低纬度温暖的空气带到了非洲北部区域,使其冬季气温偏高,极端低温事件偏少;高层异常反气旋主要位于格陵兰岛附近,其下沉气流不利于形成极端低温天气而导致北美东北部区域极端低温事件偏少。
杨冬东张录军周舒王华曌周玮佳李媛
关键词:北半球北极海冰极端低温事件
分辨率和陆面方案对长江流域短期气候预测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4.5,分别选取不同陆面参数化方案和空间分辨率,对5个长江流域降水异常年份进行短期气候回报试验,分析对气温和降水预测效果的影响及其最优组合。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可以改善流域降水和气温的预测性能;而不同陆面方案引起的地表净辐射能量分布不同及其地表蒸散差异,最终导致流域内气温和降水预测效果不一致。RegCM(CLM4.5+30 km)对流域内小雨预测结果最好,而RegCM(BATS+30 km)预测流域内大雨和暴雨效果最优;RegCM(CLM3.5+30 km)对流域内气温预测能力最好。
张录军王乐邢雯慧黄勇张雅琦刘树棣
关键词:空间分辨率长江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