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2B287)
- 作品数:7 被引量:32H指数:4
- 相关作者:尹力初张蕾付薇薇易亚男王泽浩更多>>
- 相关机构:湖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改变施肥管理后不同肥力稻田土壤CO_2排放特征被引量:12
- 2015年
- 利用一个长达30a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原化肥处理改施有机肥,原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或者增施有机肥。通过观测田间试验2012—2013年双季稻轮作周期内不同肥力水平稻田土壤施肥管理改变后的土体CO2排放通量(FCO2),研究不同后续施肥管理对不同肥力红壤性水稻土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变更施肥能明显改变CO2排放动态变化,其中长期施用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后其FCO2明显减小,长期施用化肥或有机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后其FCO2显著增大。有机肥和土壤有机碳均可促进土体CO2排放,有机肥处理有机物料碳添加量与CO2-C年排放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9015**,n=21),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体CO2-C年排放量符合线性方程:y=10.962x-68.86(R2=0.7507,n=9,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土壤改施化肥会导致其有机碳矿化损失,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矿化损失量越多,最终其有机碳水平将与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有机碳平衡值一致;长期施用化肥或有机肥土壤改施或增施有机肥可促进土壤有机碳积累,外源添加碳越多,土壤积累碳越多;相同有机肥施用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越高,有机物料表观分解率越大,积累于土壤中的有机碳越少,不同有机碳水平土壤在相同有机肥管理下其有机碳最终会达到相同的平衡值。在有机碳水平较低(<20.46 g/kg)红壤稻田上增施有机肥是提升已培肥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而在有机碳水平较高(>14.45 g/kg)红壤稻田上应避免改施化肥。总之,在有机碳含量较高或者较低的中国南方红壤性水稻土上,持续的有机肥施用是保持或者提高其有机碳水平的必要措施。
- 张蕾尹力初易亚男高德才付薇薇王泽浩
- 关键词:水稻土CO2排放
- 土壤有机碳和外源添加碳对水稻土土体呼吸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土体呼吸输出碳来源于土壤固有有机碳和外源添加碳,而以往关于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土碳排放的研究少有区分碳的来源。本试验利用一个长达30年的水稻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变更部分施肥处理,得到继续施用高量有机肥(HOM)、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高量有机肥(N-H)、继续施用常量有机肥(NOM)、施用化肥30年后改施常量有机肥(C-N)、施用高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H-C)、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N-C)、继续施用化肥(CF)等7种施肥处理。通过观测早稻生长期间原有施肥和改施肥处理土体CO2排放通量(FCO2),研究不同后续施肥对水稻土FCO2的影响,以期探讨土壤原始有机碳和外源添加碳对土壤FCO2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不同施肥处理土体CO2平均排放通量(F珔CO2)分别为85.34、69.10、51.27、49.15、14.89、12.92和11.59 mg C.m-2.h-1;对施用无机肥料和常量有机肥料的土体而言,土壤本身有机碳含量对F珔CO2无显著影响,但对施用高量有机肥的土体而言,土壤本身的高有机碳含量会增强F珔CO2;CO2排放通量(Y)与添加外源碳量(x)之间符合指数方程:Y=13.33e1.719 x(R2=0.967,n=21),施入的外源有机碳对土体FCO2产生极显著影响;当季外源添加碳以CO2-C矿化分解释放的碳占其总碳量的14%左右,且该分解率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物料添加量的影响较小。
- 张蕾尹力初易亚男高德才付薇薇
-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水稻土
- 变更施肥管理对不同肥力水稻土CH_4排放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基于30年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原有定位试验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将其中一部分处理变更施肥,得到两种新处理:常量有机肥改为化肥(N-C)、化肥改为常量有机肥(C-N),及两种原有处理:化肥(CF)、常量有机肥(NOM),共4个处理。通过观测一年水稻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的CH4排放通量,研究后续施肥对不同肥力水稻土CH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能显著增加CH4排放量,而化肥对CH4排放影响甚小;在不同有机碳水平的水稻土上施用等量相同肥料,有机碳含量高的水稻土更有利于CH4的产生;CH4季节排放与温度有显著相关性,但与水层深度不存在简单的相关关系。
- 付薇薇尹力初张蕾王泽浩
- 关键词:CH4排放土壤有机碳水稻土
- 有机物料碳和土壤有机碳对水稻土甲烷排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基于30年水稻土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将部分化肥处理变更为有机肥处理(或反之),通过观测一年水稻轮作周期内不同处理甲烷(CH_4)排放通量季节性变化,探讨不同肥力水稻土中外源有机碳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对田间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化肥处理和有机肥处理,水稻土全年CH_4累积排放量范围分别为1.73~4.72和35.09~86.60 g·m^(-2)。有机肥处理改施化肥后,田间土壤CH_4的排放量显著降低;化肥处理改施有机肥或有机肥处理增施有机肥后,田间土壤CH_4的排放量显著提高。外源有机碳的输入量是田间土壤CH_4年排放量的决定性因素,外源有机碳输入量(x)与水稻土CH_4年累积排放量(y)之间满足直线方程:y=0.087 7 x+3.265 7(R^2=0.965 9,n=21)。土壤有机碳同样也是影响稻田CH_4排放的因素,在不同有机碳水平的水稻土上施用等量相同化肥或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含量高的水稻土都更有利于CH_4的产生。单施化肥稻田土壤CH_4排放的最主要碳源是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含量(x)和水稻土CH_4年累积排放量(y)之间的指数方程:y=0.162 4 e^(0.162 2 x)(R^2=0.940 6,n=9)。有机肥可促进土壤有机碳分解释放CH_4,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同的条件下,高量有机肥比常量有机肥的土壤有机碳分解比率高0.65%,等量相同有机肥但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的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分解比率无显著差异;同样,土壤有机碳也可促进有机物料碳分解释放CH_4,在常量有机肥或高量有机肥处理中,土壤有机碳含量高者比低者的有机物料碳分解比率分别多出3.57%和2.34%。
- 付薇薇尹力初张蕾张艺
- 关键词:CH4排放土壤有机碳水稻土
- 施肥管理改变对红壤性水稻土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利用一个长达30年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在保证原有定位试验继续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变更部分施肥处理,得到继续施用高量有机肥(HOM)、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高量有机肥(N-H)、继续施用常量有机肥(NOM)、施用化肥30年后改施常量有机肥(C-N)、施用高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H-C)、施用常量有机肥30年后改施化肥(N-C)、继续施用化肥(CF)等7种施肥处理,观测2013~2014年双季稻轮作周期内原有施肥和变更施肥处理后对土体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OM改为N-C和HOM改为H-C处理,与变更前相比,周年N2O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估算分别提高了7.9%和4.7%,而NOM改为N-H和CF改为C-N处理,周年N2O排放的全球增温潜势估算分别降低了8.2%和4.1%。
- 王泽浩尹力初付薇薇张泷丹
- 关键词:红壤性水稻土施肥氧化亚氮化肥
- 红壤性水稻土Eh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初探被引量:7
- 2014年
- 通过田间原位测定长期定位试验20cm和80cm地下水位下3种施肥处理水稻土氧化还原电位值(Eh值),阐明已培肥红壤性水稻土晚稻生长期间Eh的动态变化,并初步探讨影响水稻土Eh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晚稻生育期间,各处理Eh变化趋势一致,基本上在水稻生长返青期处于最低水平,分蘖初期和分蘖盛期、拔节抽穗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幅较小,至烤田期排水落干,Eh出现明显增幅;其中,在淹水期和烤田期,供试土壤Eh平均值分别在-144.79^-107.05mV和140.27~372.60mV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时期(组内效应)对Eh变化有显著意义,表明影响水稻土Eh的众因素变化较大,在不同时期对Eh的综合影响显著不同。水分是决定Eh变化的关键因素,土壤水分与水稻土Eh有极显著的负相关性(r=-0.364^(**),n=126),且水位对水稻土Eh变化影响显著(p<0.05),水位越低,Eh越高,低水位处理Eh值平均高出高水位处理Eb值37.4%左右,且水位对水稻土Eh的影响较稳定。施肥对整个生育期Eh变化也有显著影响(p<0.05),但施肥对Eh的影响不稳定,仅在返青期、分蘖初期和烤田期对Eh变化起显著作用,有机肥能降低返青期至分蘖初期水稻土Eh。高、低水位下3种施肥处理在晚稻不同生育期近根点Eh均值均大于远根点,表明水稻根系能小幅提高水稻土Eh值。此外,Eh变化与5cm处土温显著相关,而土壤有机碳对Eh变化的影响因被有机肥掩盖,二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 张蕾尹力初易亚男高德才王泽浩
- 关键词:根系有机碳土温
- 不同地下水位和施肥管理对水稻土有机质及氧化铁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 2013年
- 在长期定位试验中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和施肥管理对水稻土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能促进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且高量有机肥的施用和高地下水位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土壤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同时受到有机质含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正相关。可见,可以通过施肥和灌溉来调控土壤有机质和氧化铁含量,以提升土壤肥力。
- 易亚男尹力初张蕾
- 关键词:水稻土施肥地下水位有机质氧化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