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09CM098)
- 作品数:3 被引量:21H指数:2
- 相关作者:易文波杨晓玫方宁宁王磊屈明明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麻醉对发育期脑组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14年
- 每年有成千上万名儿童因外科手术、疼痛等接受麻醉、镇静或者镇痛药物治疗[1]。新生儿及儿童由于其心脑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等尚未发育成熟,对镇静和麻醉药物高度敏感,使得其围手术期患病率及病死率增加10倍以上。最近的研究表明,麻醉药物能够导致儿童学习及行为异常的发生率增加,这引起了儿科麻醉学家对新生儿及儿童麻醉药物使用安全性的极大关注[2,3]。为了进一步了解麻醉对发育期脑组织的神经毒性,本文从临床研究、动物实验及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 杨晓玫易文波于金贵
- 关键词:麻醉脑发育细胞凋亡神经毒性
- 双腔支气管导管与支气管封堵器进行单肺通气对PetCO_2和PaCO_2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对比分析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和支气管封堵器(BB)在单肺通气时对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的影响。方法 30例择期进行胸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DLT组和BB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进行BB或DLT置入,记录两组进行单肺通气后的PetCO2和PaCO2值。结果进行单肺通气时,DLT组的PetCO2值高于BB组,PaCO2值低于BB组,PetCO2与PaCO2相关性优于BB组。结论与使用BB相比,使用DLT进行单肺通气更有利于CO2的排出。
- 杨晓玫方宁宁易文波
- 关键词:单肺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支气管封堵器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 不同气腹持续时间对术后患者肝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不同二氧化碳气腹持续时间对患者手术后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患者根据气腹持续时间分为短时间气腹组(S组,气腹时间在2 h以内,n=20)与长时间气腹组(L组,气腹时间在3 h以上,n=20),术前排除肝肾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全身免疫性疾病。均采用相同的全身麻醉方法,术中气腹压力为12 mmH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肝功能。结果:二氧化碳气腹持续时间S组平均(114.3±13.1)min,L组平均(210.6±2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出现胆红素轻微升高,但在正常范围内;与S组相比,L组升高较明显(P<0.05)。术后第3天,L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一过性升高(P<0.05),术后第5天降低至正常范围内;S组未出现肝功能相关酶的变化。结论:长时间CO2气腹对患者术后肝功可产生一过性的影响,但较轻微,不影响患者术后康复。
- 屈明明王磊易文波
- 关键词:二氧化碳气腹肝功能持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