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0339)
- 作品数:26 被引量:267H指数:12
- 相关作者:廖超英孙长忠李晓明杨晓娟高智辉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猕猴桃叶超声波水浸提液化感作用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以油菜、莴笋和小青菜为受体,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猕猴桃叶超声波水浸提液的化感作用并初步探讨化感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浸提液对受体幼苗生长有低质量浓度(0.001g/mL)促进,高质量浓度(0.04~0.08g/mL)抑制的双重作用。随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3种受体的SOD活性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除莴笋的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以外,油菜和小青菜的POD活性都逐渐增加;3种受体的MDA质量摩尔浓度逐渐上升。浸提液对3种受体化感作用大小顺序为莴笋>油菜>小青菜。受体通过增强SOD和POD活性来抵抗化感作用胁迫对自身造成的伤害,胁迫程度超出其承受阈值时活性下降,最终使MDA质量摩尔浓度增加。
- 寻蓓蓓廖超英高智辉袁杰吕丽霞李云飞
- 关键词:超声波提取化感作用
- 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被引量:12
- 2014年
-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流沙地为对照,研究毛乌素沙地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随栽植年限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及土壤酶指数。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均增大,到32a时达到最大,分别是CK的5.38、2.24、3.07、3.22倍;而多酚氧化酶活性则随林龄增加而减小,到32a时酶活性达到最低,仅占CK的16%;相关性分析表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不仅与土壤养分因子相关性较强,相互之间也呈极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生物学指标;土壤酶指数(SEI)作为土壤酶活性的综合表征,可以全面的反映土壤酶活性随林龄的变化特征,能够作为一种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 赵燕娜廖超英李晓明杨晓娟
- 关键词: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酶活性毛乌素沙地
-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被引量:7
- 2013年
- 对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地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樟子松林地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差异显著,细菌和真菌数量随林龄增大不断增加;放线菌数量在流沙地(CK)、7~23a生林地这一时期内随着林龄增大显著增加,23 a生林地达到最大值,31 a生林地出现明显回落。三大微生物均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在沙丘部位的分布表现为:丘间地〉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在流沙地上栽植樟子松人工林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土壤肥力水平提高。
- 李陆平廖超英李晓明孙长忠段民富杨晓娟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毛乌素沙地
- 山东寿光蔬菜大棚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5
- 2011年
- 以山东省寿光蔬菜大棚土壤为供试材料,分析不同年限不同层次的大棚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总体上呈增加趋势,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方差分析表明,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土壤养分含量与种植年限的拟合曲线及其求解结果来看,不同土层深度(0-10 cm、10-20 cm、20-40 cm)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养分含量达到最高时的种植年限不同,多数集中在8-11 a。
- 唐海滨廖超英孙长忠
- 关键词:蔬菜大棚土壤养分
- 黄土藻类回接之生境条件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通过液体藻种固相接种培养试验,对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温度、光照、水分对藻类生长繁殖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条件对藻类的生长有影响,20℃和室温条件下藻类生物量平均增长率较小,说明其生长比35℃条件下稳定;从光照条件来看,全光和暗光条件下藻类生物量逐渐减少,而弱光条件下生物量持续增加,说明弱光条件下藻类生长最旺盛;水分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条件,土壤含水量达到30%~35%时藻类生长良好,说明足够的水分供给能够增强液体藻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在藻类接种的初期,加强水分的供应能够保证人工培养藻类结皮的成活率。
- 许永霞廖超英孙长忠法蕾马淑敏
- 关键词:生物量
- 黄土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试验选取偏关境内有代表性且立地条件相似的3个林龄组油松林,在林内采集不同厚度生物土壤结皮黏连的土壤,以及其下覆盖的不同层次土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测定,探究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覆盖下土壤的生物学性质明显优于无结皮覆盖的土壤,中结皮改良土壤生物学性质效果最佳;2)0~5cm土壤层(含结皮层)中微生物数量约占20cm以上土层的50%;3)结皮层土壤的土壤生物学性质明显优于结皮下层土壤,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结皮层及其下0~10cm土层中。
- 高姗廖超英刘瑞顺边丹丹
- 关键词:生物土壤结皮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
- 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对羊柴(Hedysarum laeve)及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的化感作用被引量:8
- 2015年
- 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叶水浸液对生态相关种羊柴(Hedysarum laeve)与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黑沙蒿叶水浸液可抑制羊柴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加强;幼苗形态指标对叶水浸液作用较为敏感,敏感程度为苗干重>苗鲜重>根鲜重>根长>苗高>根干重;丙二醛含量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值明显大于其他指标,相对电导率也表现出较敏感的抑制效应。黑沙蒿叶水浸液对柠条种子萌发存在低促高抑作用;对幼苗形态指标综合化感效应表现为促进,促进作用随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弱,根鲜重、根长与苗干重为较敏感指标;对生理指标化感综合效应表现为抑制,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相对电导率是最敏感的指标,丙二醛含量指标也较敏感。由此推断,对膜系统的伤害可能是黑沙蒿化感物质多种效应的生物起点。
- 高姗廖超英刘瑞顺高智辉多杰吉徐松
- 关键词:化感作用
- 黄土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贮水性能及水分入渗特征的影响被引量:26
- 2009年
- 采用双环法对山西省偏关县3种结皮覆盖下(苔藓藻结皮、藻结皮和薄层藻结皮)土壤的贮水性能和渗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皮覆盖下土壤的贮水能力受结皮厚度和孔隙度状况的影响较大,0-10 cm土层饱和贮水量为502.69-525.80 t/hm^2,滞留贮水量为169.71-198.29 t/hm^2;初渗速率的变化范围为5.19-11.10 mm/min,无结皮最高,苔藓藻结皮最低;稳渗速率变化范围为1.67-2.67 mm/min。采用的3种入渗模型(Kostiakov模型、Horton模型和Philip模型)中Horton模型的拟合值更接近于实测值,决定系数R2在0.98-0.99,更适用于描述本研究区具有生物结皮土壤的入渗特征。
- 王翠萍廖超英孙长忠田小雄吕建亮
- 关键词:贮水能力入渗速率入渗模型
-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时空变异规律被引量:25
- 2012年
- 以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樟子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体积质量、孔隙度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质量含水量在流沙地为丘间地>迎风坡>背风坡>丘顶,在樟子松人工林为丘间地>背风坡>迎风坡>丘顶,并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0~5cm土层质量含水量樟子松人工林高于流沙地,5~25cm和25~50cm土层低于流沙地。土壤体积质量在流沙地为丘顶>迎风坡>背风坡>丘间地,在樟子松人工林为丘顶>中部(迎风坡、背风坡)>丘间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且樟子松人工林对应各层土壤体积质量均小于流沙地。毛管孔隙度均为丘间地>中部(迎风坡、背风坡)>丘顶,土壤孔隙度(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樟子松人工林对应各层土壤孔隙度均大于流沙地。随樟子松林龄增加,质量含水量和孔隙度分别增加1.32%~21.82%、2.88%~12.00%,土壤体积质量降低1.16%~7.12%。统计分析表明,所测指标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
- 段民福廖超英孙长忠李陆平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樟子松土壤物理性质
- 毛乌素沙地4种固沙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3
- 2015年
- 以毛乌素沙地柠条、沙柳、沙蒿、沙地柏4种固沙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其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与土壤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细菌在4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中均占绝对优势,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根际聚集现象;4种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脲酶与土壤养分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根际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总体上大于非根际土壤,4种固沙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水平综合得分表现为:柠条﹥沙柳﹥沙蒿﹥沙地柏。从土壤生物学特性角度考虑,沙区应优先选择柠条作为固沙植物;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在评价4种固沙植物根际与非根际土壤肥力中起重要作用,而真菌、碱性磷酸酶是首选的土壤微生物指标和土壤酶指标。
- 赵燕娜廖超英李晓明
- 关键词:固沙植物根际土壤酶活性毛乌素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