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373095)
- 作品数:36 被引量:435H指数:13
- 相关作者:张安录张俊峰曹瑞芬张婷董捷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长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政治法律建筑科学更多>>
- 非意愿产出视角下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测度及政策建议——以鄂西生态圈与江汉平原为例
- 2016年
-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中的Bad Output Model,将碳排放量纳入测度农地城市流转效率的指标体系内,从两个不同角度测算了碳排放量,并以此为前提定义了两种不同的效率;然后以十堰市和荆州市为代表,测算鄂西生态圈与江汉平原的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最后比较了两个区域的效率,并提出两个区域效率提升的改进措施。本文为测度农地城市流转效率提供新的视角,且从生态保护及土地发展权转移的角度为研究区域提供政策建议。
- 韩久莹张安录
-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碳排放
- 房地产发展与湖泊萎缩的关系研究——基于遥感数据的武汉市实证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以武汉市东湖、严西湖、南湖、外沙湖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年到2015年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使用监督分类的方法提取每一年的湖泊水体,获取面积数据,结合武汉市房地产尤其是沿湖房地产发展,研究房地产发展与湖泊萎缩的关系,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武汉市湖泊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填湖建房,沿湖房地产快速发展加快了湖泊萎缩;(2)4个湖泊的面积变化均未呈现出规律性的线性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15年相比于2006年,4个湖泊总面积一共减少了5.5km2;(3)东湖、严西湖和南湖在10年期间面积变化相对平缓,外沙湖变化较大,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相比缩小了19%,同期新增房地产楼盘中沿外沙湖而建的楼盘数量占比相应也较大;(4)4个湖泊面积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在2009年有显著的萎缩,2014年之后又均是呈上升趋势。在考虑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自然因素的气候和降水量对湖泊面积变化影响不大,主要的影响还是来自于社会因素,城市的高速发展和房地产开发等人类的活动都会给湖泊带来直接的影响。
- 李欢
-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LANDSAT
- 台湾都市更新中的容积移转制度:经验与启示被引量:7
- 2018年
- 城市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台湾地区在都市更新过程中大胆的引入土地发展权移转(台湾称为容积移转)制度,本文对台湾地区城市更新过程中容积移转制度实施的经验和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台湾都市更新过程中容积移转在制度上的优势和制度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对大陆城市更新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土地利用法制基础进行反思,分析认为大陆城市更新明显不同于欧美国家,但是与台湾地区却有相似之处,可以考虑引进土地发展权移转制度,并在台湾容积移转制度的不足上进行制度完善,以期对陆现行的城市更新方式有所启示。
- 张孝宇张安录
- 关键词:城市更新土地发展权
- 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及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的研究被引量:26
- 2015年
- 耕地保护区地方政府很难获取土地财政,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积累,损害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打击了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因此,基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构建耕地保护跨区域财政转移机制迫在眉睫。本文采用中国1999-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考察了土地财政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定量关系,从地方政府经济福利视角测算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研究结果发现,土地财政不利于耕地保护,土地财政每增加1亿元,耕地面积相应减少约91.5 hm2;进一步由转换关系可知,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约为109万元/hm2。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粮食安全法下各省份的耕地赤字/盈余量,探讨耕地保护省际跨区域财政转移支付。结果表明,11个耕地赤字区共需支付补偿款757.500亿元,其中赤字最严重的广东省需支付高达158.481亿元的补偿款;10个耕地盈余区共可获取补偿款523.856亿元,其中盈余量最多的黑龙江省可获得高达132.787亿元的补偿款;10个耕地平衡区不参与财政转移支付过程。另外,分析转移支付额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可知,各支付区的支付额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约为1.30%-12.26%,均未超出当地政府的承受范围,表明财政转移支付行为具有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研究成果能为均衡我国区域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 曹瑞芬张安录
- 关键词:耕地保护财政转移支付土地财政动态面板
- 土地功能空间转移机制研究
- 2018年
- 问题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建设用地占用优质农用地,导致农用地整体质量不断下降;在农用地被征收的过程中,农户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我国土地质量分布不均,大片荒漠化的土地有待改善质量。研究目的:在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土地的功能,培养高质量的农用地,逐步改善荒漠化地区的土地质量,提升我国农地整体质量。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土地功能的界定,从土地的负载、养育、仓储、景观和储蓄增值等五大功能角度出发,分析建设用地占用农地时的土地功能损失以及各利益主体的效益变化,构建土地功能空间转移机制,通过表土剥离、覆盖等技术,将表土剥离、运输至土壤储备中心进行统一培育、储存,再将高质量的土壤覆盖于新开发、整理、复垦的农地或者低质量农用地,改造出新增高质量农地或城乡绿化用地,实现了土地功能的空间转移,提高我国土地整体质量。预期研究效益:构建土地功能空间转移机制保留并转移了农转非土地中的部分功能,可以有效缓解政府开发建设与占用优质农用地的矛盾和耕地保护压力;从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失地农户的利益;有效地保护优质农用地,提高了我国整体土地质量。
- 孙宇腾张安录
- 关键词:表土剥离
- 基于土地利用效率差异的差别化土地管理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被引量:5
- 2016年
- 差别化土地管理能够实现土地精细化、有效性、针对性管理,已成为国土管理的重要选择。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度武汉城市圈县级单元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并基于效率差异构建差别化土地管理模式。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DEA有效性为0.595,城市圈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管理模式等存在问题、要素投入不均衡、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武汉城市圈各县区土地利用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按照差异性可将城市圈划分为高效集约区、中效冗余区、中效发展区和低效粗放区4种类型区。因此在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土地管理措施,是构建差别化土地管理模式的有效方式。
- 张俊峰张安录
- 关键词:土地利用武汉城市圈
- 农地流转、农户兼业程度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被引量:48
- 2017年
- 以中部地区142个村1 37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法、DEA分析法研究农地流转前后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变化,进一步采用Tobit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农户兼业程度对两类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发现:(1)从综合生产效率来看,中部地区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生产效率均较低,仅有0.204,农地流转使转入户提高了1.1%,转出户降低了15.7%;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来看,流转后转出户的技术效率低于转入户1.8%、规模效率与转入户扩大为10.4%,说明农地流转促使土地由转出户向生产技术更高、经营规模更集中的转入户家庭转移。(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兼业分化会显著提高转入户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转出土地农户的生产效率,且兼业程度越强兼业分化的正方向影响作用越弱。(3)在其他变量中,受教育程度、农业补贴政策的落实和农业技能培训对农业生产效率均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在农地流转中,建议政府应考虑流转农户的差异化以及兼业程度的影响,针对转入户和转出户分别制定相应的土地政策,一要对兼业程度较高的转出户实行农民身份退出机制,在城乡居民福利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渐提高的基础下,稳步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促使土地要素向高生产效率的农户转移。二要从农地的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经营权,对土地经营权予以登记,让真正种地的农民得到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惠;适度降低转入户的兼业化水平,促进农民职业化,鼓励规模化经营。
- 高欣张安录
- 关键词:农地流转生产效率影响因素
-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时空差异分析被引量:19
- 2014年
- 文章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构建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体系,运用DEA法评价城市圈2002-2012年土地利用效率,并对其土地利用效率时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2012年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圈及其内部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周期、幅度及同期土地利用水平等都呈现出不同特征,但总体有一个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城市圈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是动态变化的:投入方面,能源投入一直是主要因素,劳动投入过多限制了城市圈早期土地利用效率,而土地投入冗余已经成为重要影响因素;产出方面,经济因素作用依然重要,但生态因素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开始凸显;城市圈土地利用过程中应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土地供应面积,着重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 张俊峰张安录董捷
- 关键词:土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武汉城市圈
- 国土空间管制、土地非均衡发展与外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24
- 2015年
- 研究目的:通过回顾国际上国土空间管制的发展历程和国土空间管制带来的土地非均衡发展、空间外部性问题,分析国际上在立法、经济和管制上的内部化政策和趋势,为中国推进国土空间管制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文献回顾和归纳比较法分析其发展趋势和特点。研究结果:(1)国际上国土空间管制经历了数量管护、质量管护、生态管护和发展限制4个阶段;(2)国土空间管制会产生土地非均衡发展和空间外部性;(3)在采取的管制手段和政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空间的异质性、不可移转性、比较优势的差异性、多宜性决定了完全依靠市场来配置资源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实施国土空间管理(spatial management)与空间治理(spatial governance)是世界通行的做法。研究结论:发展受限程度测度、外部性空间扩散规律、机理等问题有待未来进一步研究。
- 文兰娇张晶晶
- 关键词:土地管理空间外部性
- 基于威廉姆森分析范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费用研究——南海区1872份市场交易数据和372份调研数据供给侧分析被引量:10
- 2017年
- 研究目的:应用1872份市场交易数据和372份调研数据,对南海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交易费用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Tobit模型。研究结果:从1872份市场交易数据归纳出市场特征:市场交易形式存在明显的偏向性,"以租代让"现状普遍存在;土地细碎化程度较强;契约期限大部分都在5年以下,交易周期较短,交易频率较高。根据372份调研数据对市场交易费用的研究结果表明,集体经济组织自组织化是市场有效交易的重要制度变迁;政府干预代表市场化程度,市场化程度越高,交易费用相对较低;交易双方信息越对称、信息透明度越高、市场越规范,市场的不确定性越低,集体经济组织将面临的市场风险越低,其交易费用将越低。研究结论:为了提高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发展的有效性,交易标的产权清晰是前提,交易公开化、透明化,减少政府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干预,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
- 张婷张安录邓松林
- 关键词:土地经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专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