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2119)

作品数:47 被引量:318H指数:11
相关作者:沈忠民刘四兵吕正祥王鹏张文凯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化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天文地球
  • 21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14篇地球化
  • 14篇地球化学
  • 12篇储层
  • 12篇川西坳陷
  • 1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1篇盆地
  • 11篇化学特征
  • 9篇天然气成因
  • 8篇源岩
  • 8篇烃源
  • 8篇烃源岩
  • 6篇须家河组
  • 6篇中段
  • 5篇三叠
  • 5篇三叠统
  • 5篇上三叠统
  • 5篇四川盆地
  • 5篇气源
  • 4篇地化
  • 4篇地化特征

机构

  • 43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8篇宜宾学院
  • 8篇中国石化
  • 8篇中国石油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云南民族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重庆科技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河南油田
  • 1篇西南石油局
  • 1篇四川省煤田地...
  • 1篇中海石油(中...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4篇沈忠民
  • 16篇刘四兵
  • 12篇吕正祥
  • 11篇王鹏
  • 7篇周瑶
  • 7篇朱童
  • 7篇张文凯
  • 6篇李延飞
  • 5篇赵应权
  • 5篇王鹏
  • 4篇张忠义
  • 4篇黄亮
  • 4篇刘鑫
  • 3篇黄飞
  • 3篇沈利霞
  • 3篇孟海龙
  • 3篇周鑫宇
  • 3篇罗小平
  • 3篇谢丹
  • 3篇侯强

传媒

  • 7篇成都理工大学...
  • 7篇天然气技术与...
  • 6篇重庆科技学院...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四川环境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岩矿测试
  • 1篇人民长江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Petrol...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东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7篇2017
  • 2篇2016
  • 9篇2015
  • 13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4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盆地陆相油型气分布、成因及来源被引量:3
2015年
四川盆地陆相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型气,而油型气的含量、分布较少,因此在研究四川盆地有利于油型气生成的陆相烃源岩特征及分布的基础上,从全盆的角度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构造条件分析了陆相油型气的分布、成因与来源情况。研究表明:1川西地区须一段、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发育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须一段发育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2油型气在川西地区须二段少量分布,在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大量分布,须二、须六段少量分布,在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有一定量分布;3川西地区须二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川西地区须一段腐泥型烃源岩,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和须二、须六段油型气为干酪根裂解成因,中下侏罗统和须六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腐泥型烃源岩,须二段油型气来自川中地区须一段薄层的腐殖腐泥型烃源岩,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各段油型气为二次裂解成因,来自下伏海相地层。
朱童王鹏王鹏沈忠民周瑶李延飞
关键词:油型气
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对比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深入认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利用天然气中稀有气体、组分、碳同位素、轻烃等地球化学资料对该区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了分析,根据气、源轻烃配对参数对天然气来源进行追踪.稀有气体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为壳源有机成因气.组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主要为腐殖型干酪根裂解成因煤型气,须二段部分天然气为原油裂解成因油型气.碳同位素与轻烃分析均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须二段存在少量油型气.组分、碳同位素与轻烃三方面分析结果充分肯定了须二段油型气的存在.因此,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类型并不是典型的煤型气,而是以煤型气为主,同时有少量油裂解成因油型气存在.天然气轻烃气源追踪结果表明,须四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四段与须五段烃源岩,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二段烃源岩,须二段中的油型气来自须一段烃源岩.
王鹏沈忠民刘四兵王君泽冯杰瑞黄亮
关键词: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天然气成因气源稀有气体
天然气中丁烷地球化学特征及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在分析内因(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与外因(生物降解、运移)对天然气中丁烷地球化学特征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丁烷在天然气研究中的应用。首先明确了内因、外因对丁烷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腐殖型有机质生成的煤型气iC_4/nC_4值、δ^(13)C_4值均高于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油型气;iC_4/nC_4值随成熟度增加而降低,且在成熟阶段快速降低、进入高成熟阶段后缓慢降低;微生物降解会使得天然气中iC_4/nC_4值增大,且降解作用越强iC_4/nC_4值越大。而目前有关运移是否会影响iC_4/nC_4值及如何影响iC_4/nC_4值还存在较大争议。发现丁烷在天然气生物降解、天然气成因、天然气成熟度等研究中都有较好的应用:iC_4/nC_4值能有效判识天然气是否发生生物降解,生物降解气iC_4/nC_4值大于2、普遍大于3,iC_4/nC_4值大于3可以判定天然气发生生物降解,未降解气iC_4/nC_4值小于3、普遍小于2,iC_4/nC_4值小于2可以判定天然气未发生生物降解;iC_4/nC_4值、δ^(13)C_4值均能有效判识受外因影响较小天然气的成因,其判别标准分别为油型气iC_4/nC_4值小于0.8、煤型气iC_4/nC_4值大于0.8与油型气δ^(13)C_4值小于-26‰、煤型气δ^(13)C_4值大于-26‰;iC_4/nC_4值对天然气成熟度判识也有重要作用。iC_4/nC_4值示踪天然气运移存在多解性,其有效性也明显不如其他指标,应慎重选择其示踪天然气运移。
王鹏沈忠民何崇康王君泽黄飞潘树林尹帅
关键词:生物降解天然气成因
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以濠河为例被引量:12
2015年
为了研究河流沉积物粒度对区域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对濠河中游、下游、濠河入淮河口3个典型河床沉积物剖面及石英尾砂的粒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3个沉积物剖面按粒度的变化特征均可分成四层,第一层沉积物以细粉砂为主,第二、三、四层以粗粉砂为主,其中第二、三、四层沉积物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石英尾砂非常相似,说明大量石英尾砂排入濠河后,沉积物粒度特征由石英尾砂控制。在近30年中,濠河沉积物的粒度随河水动力的变化而出现波动,这种波动与降雨量的年际变化、洪水的发生等自然因素有关,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峰值与降雨量大或洪水发生的年份存在对应关系。濠河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具有濠河流域气候干湿变化的指示意义:粒径粗指示降雨量较多的湿润气候,粒径细指示降雨量较少的干旱气候。
李勇李海燕赵应权
关键词:沉积物粒度环境变化
川西坳陷天然气中非烃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应用被引量:7
2014年
对川西坳陷天然气中非烃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应用非烃地球化学特征对该区天然气成因、成熟度、运移与气源等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区天然气中非烃气体以CO2、N2和稀有气体为主,CO2主要来源于碳酸盐矿物溶解,N2主要来源于有机质成熟与高成熟阶段的热转化过程,稀有气体主要来源于地壳元素衰变过程。非烃气体证据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为壳源热成因气,主要处于成熟与高成熟阶段。非烃示踪研究区天然气运移结果表明,N2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有效指标,而当CO2主要来自碳酸盐矿物溶解时,CO2则可能不能有效地示踪天然气垂向运移。利用稀有气体同位素进行气源分析,从非烃的角度证实了研究区上三叠统天然气来自上三叠统烃源岩中煤岩与泥岩的共同贡献。
王鹏沈忠民刘四兵吕正祥王乐闻
关键词:天然气运移气源川西坳陷
白豹地区长4+5段沉积微相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沉积特征、测井特征、粒度特征3个方面对白豹地区长4+5段沉积微相进行了识别划分并反映其整体的沉积环境。研究认为:白豹地区长4+5段主要分为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滨浅湖2个亚相,其中包括河口坝、远砂坝、坝间、砂坪、泥坪、混合坪6个微相;区内河口坝大量发育,以中—厚层中细砂岩为主,分选好,GR曲线呈高—中幅漏斗形,纵向上呈多期河口坝叠置,为有利的储集相带;其次发育远砂坝砂岩,以粉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分选较好,GR曲线呈中—低幅漏斗形,为较有利的储集相带;砂坪、混合坪砂岩泥质含量高,以粉砂岩泥粉砂岩为主,GR曲线呈锯齿形、高—中幅指形;坝间、泥坪主要为泥岩,GR呈低平形和微齿形;粒度参数特征和C-M图解表明白豹地区长4+5段沉积物粒度普遍偏细,以跳跃质为主体,分选较好,反映出其整体水动力较稳定的特征。
周瑶罗乃菲李延飞朱童张忠义刘鑫
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过程被引量:9
2017年
为探究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机理,以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成藏期次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天然气以烷烃气为主,甲烷体积分数大于80%,重烃体积分数低,天然气干燥系数大于0.85;部分天然气含H2S,这是研究区与四川盆地其他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最大差异;天然气δ^(13)C_1为-43.17‰^-30.80‰,δ^(13)C_2为-33.81‰^-24.90‰,δ^(13)C_3为-28.65‰^-22.70‰,总体具有正碳同位素系列特征。碳同位素与轻烃分析均证实,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同时存在部分油型气;煤型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油型气主要来自下伏海相层系。成藏年代分析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有3期成藏:晚侏罗世中期—早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少量煤型气进入须家河组成藏;晚白垩世,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大量生成煤型气并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时期是须家河组天然气的主要成藏期;喜山期,部分下伏油型气经断裂进入须家河组成藏,该阶段的流体充注是研究区出现异常高温包裹体与天然气含H_2S的主要原因。
王鹏沈忠民何崇康陈刚潘树林王君泽
关键词:天然气成因成藏期次成藏过程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及气源分析被引量:11
2019年
在对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烃源岩评价基础上,结合雷口坡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地质条件分析,探讨了该区不同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的气源及差异。烃源岩分析表明:该区雷口坡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型,R_o大于2%,但有机质丰度偏低,w(TOC)平均值普遍低于0.3%,普遍未达到有效烃源岩,能为雷口坡组提供的气源非常有限。天然气组分分析显示: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烃类组分,不含或含微量H_2S,而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更富非烃组分,天然气中H_2S体积分数为3.50%~9.97%,平均值为4.91%,属高含H_2S气藏。受雷口坡组烃源岩生烃有限与雷口坡组多套膏盐层封堵的影响,新场构造带雷口坡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上覆须家河组烃源岩。龙门山前构造带雷口坡组气藏得益于沟通下伏海相层系的断裂与下伏发育的多套优质烃源岩,下伏海相层系为该区雷口坡组气藏提供了主要的气源。两构造带气源的差异导致了天然气组分特征的显著差异。
王鹏朱童徐邱康陈刚范厚江潘树林
关键词:川西坳陷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原油裂解成因天然气发现及成藏模式初探被引量:4
2012年
川西坳陷中段具备多套烃源层、多个烃源区、多期油气生成、多期油气成藏同时又经历了多个构造期调整和破坏,纵向上发育的多套生储盖组合孕育了多层含气层系。天然气碳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出的部分天然气乙烷碳同位素具有明显偏负的特征,相关图版的判别显示,这部分天然气具有原油裂解气的性质。同时在研究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中发现了大量的储层沥青充填物,通过岩芯观察、显微照片、元素、热解等分析,发现该储层沥青充填物具有多种类型、多种分布形态、边界较为清楚等特征,且这些沥青充填物的反射率较高,尤其是须二段的储层沥青,这一特征与焦沥青的基本特征类似,表现为油藏裂解后残余物的特征,原油裂解气和焦沥青的发现证实了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古油藏的存在。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生油及裂解条件等,对研究区须家河组古油藏裂解气成藏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将这一过程分为印支晚期古油藏形成、燕山中期古油藏裂解、燕山晚期—喜山期气藏调整三个连续的阶段,这对深化认识川西坳陷中段天然气的成因和分布具有一定的意义。
刘四兵沈忠民吕正祥罗小平冷济高
关键词:储层沥青古油藏上三叠统川西坳陷中段
白豹地区长4+5段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2014年
根据铸体薄片、荧光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物性分析等分析化验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地区长4+5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研究。白豹地区长4+5段砂岩储层主要的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对研究区储层物性起建设性的成岩作用是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的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和碳酸盐胶结作用;绿泥石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双重作用。
罗乃菲周瑶张忠义刘鑫朱童孙凌俊
关键词:成岩作用储层物性鄂尔多斯盆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