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9301003-001-007) 作品数:19 被引量:75 H指数:5 相关作者: 李敬来 张振清 王晓英 宋海峰 熊山 更多>> 相关机构: 军事医学科学院 浙江中医药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理学 生物学 更多>>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艾普拉唑及其药动学研究 目的 建立生物样本中艾普拉唑的LC-MS测定方法,研究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采用血浆蛋白沉淀法,以丁螺环酮为内标,色谱柱为Teknokroma Kromasil C18(100 mm×2.1mm,5μ... 周丽君 李敬来 王晓英 乔建忠 张振清关键词:LC/MS/MS 药代动力学 新型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2012年 艾普拉唑是新型的质子泵抑制剂。艾普拉唑比同类质子泵抑制剂有更长的半衰期,使其药效维持时间更久,对夜间酸突破防治效果好。在人体内的代谢不受细胞色素同工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虽然体外实验证实艾普拉唑的代谢主要由CYP3A4/5介导,但是在人体内的实验数据表明CYP3A5酶活性与艾普拉唑的代谢无关。在临床应用中,艾普拉唑无论是单独用药还是联合抗生素用药治疗消化性胃溃疡,其效果都要优于对照药物,在等同的药效下,艾普拉唑的给药剂量要更小。 周丽君 李敬来 张振清关键词:药理学 药动学 甘草酸单体及补中益气丸复方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比较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建立简单、灵敏、准确的HPLC-MS/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浓度,并用于比较研究甘草酸单体和补中益气丸(BY)复方给药后,甘草酸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差异,从而探讨BY中非甘草酸组分对甘草酸药代动力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大鼠分别灌胃给药甘草酸单体(61.5 mg/kg)和BY复方(3 g/kg,含等摩尔量甘草酸)。血浆样品经乙酸乙酯液萃取处理后用反相C8色谱柱分离;定量分析采用TSQ Quantum质谱仪的选择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检测。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Prism 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甘草次酸在5~1000 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回收率、准确度、精密度和稳定性均符合方法学要求。与大鼠灌胃甘草酸单体组相比,BY复方给药组体循环中甘草次酸的达峰浓度(C_(max))和时间-浓度曲线下面积(AUC)分别降低了56%和76%,而达峰时间(T_(max))、平均驻留时间(MRT)和消除半衰期(T_(1/2))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建立了HP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甘草次酸方法,该法特异、准确、灵敏,适用于甘草酸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进一步的药代动力学比较研究表明,甘草酸单体在大鼠体内生物利用度显著高于BY复方,提示BY复方中的其他成分可能抑制甘草酸的口服吸收过程。 宋心怡 罗欢 王兆芬 李敬来 张天宏 廖沙 张振清 张文鹏 王晓英 王娟 邢雅玲关键词:补中益气丸 甘草酸 甘草次酸 药代动力学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基于PD-1靶点的免疫诊断和治疗策略 被引量:3 2015年 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继肿瘤手术、放疗和化疗同等重要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模式。基于对肿瘤生物学和免疫学原则的不断深入研究,提高抗肿瘤细胞免疫功能、消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抑制性因素,已发展为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细胞程序性死亡-1( Programmed Death 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负性刺激分子之一,为Ⅰ型跨膜糖蛋白,分子大小为55 kD,属于CD28型家族,作为抑制分子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和B细胞表面。肿瘤细胞表面表达和分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Death 1 Ligand, PD-L1),PD-L1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表面的PD-1分子结合后,会抑制T、B淋巴细胞的活性,是肿瘤细胞逃避机体免疫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基于PD-1为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成为研发的热点。现就PD-1/PD-L1通路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及其在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王芳 付洁 宋海峰关键词:PD-1 免疫诊断 靶点 程序性死亡配体-1 细胞表面表达 细胞免疫功能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研究四物汤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建立LC-MS/MS法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含量,并研究灌胃给药四物汤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方法 大鼠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以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用色谱柱Thermo Syncronis C18(2.1 mm×100 mm, 5 μm)进行分离;定量分析采用API 4000质谱仪的多反应监测扫描方式、负离子模式检测。将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大鼠口服四物汤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参数由WinNonlin 5.2统计软件进行计算。结果 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分别在2~1000 μg/L和1~10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显示,批内、批间变异均小于15%,相对误差分别为-1.10%~2.74%和-4.02%~4.00%,方法学考察均符合要求。结论 所建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药动学研究。 黄开福 王学美 孟志云 高月 李俭 甘慧 吴卓娜 朱晓霞 顾若兰 窦桂芳关键词:药代动力学 四物汤 芍药苷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LC-MS/MS测定大鼠血浆中莫诺苷血药浓度 被引量:5 2013年 莫诺苷是从中药山茱萸ComusofficinalisSieb.&Zucc.中提取分离获得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本研究首次采用LC.MS/MS技术建立了大鼠血浆中莫诺苷浓度的测定方法。血浆样品采用蛋白沉淀法,以金丝桃苷作为内标,色谱柱为InertsilC8—3色谱柱(2.1mm×50mm,5μm),流动相为水(含1mmol·L-1甲酸钠).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4mL·min-1。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多反应监测(MRM)。莫诺苷在2—5000μg·L-1(r=0.9957)线性关系良好,最低定量限为2μg·L-1。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适合大鼠血浆中莫诺苷浓度的测定。应用该方法进行莫诺苷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给药剂量为20mg·kg-1,绘制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并采用DAS2.0计算得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AUC。为(587.6±290.7)μg·min·L-1,Cmax为(334.2±148.0)μg·L-1,Tmax为(0.6±0.3)h,t1/2为(0.7±0.3)h。 熊山 李敬来 朱秀清 王晓英 吕圭源 张振清关键词:莫诺苷 LC-MS MS 大鼠血浆中阿米福韦新酯及其代谢产物的LC-MS/MS定量检测和应用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新型抗HBV前药阿米福韦新酯(ZBH20 001)、中间产物ZBH201001单酯及活性代谢产物602076的LC-MS/MS定量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大鼠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方法 血浆样品用乙... 张小琼 仲伯华 张振清 廖沙 何新华 樊士勇 李敬来 张天宏 杨翠平 张志伟 王晓英关键词:前药 抗乙肝病毒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两种重组抗CD2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定量分析方法的比较及其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与基于Wil2-S细胞的流式细胞术(FCA)两种方法对生物基质中的重组抗CD20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h-anti-CD20zumab)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两种方法进行系统比较.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精密度和准确度,但定量范围存在明显差异.ELISA法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9.5%,准确度为-18.2%~17.6%;FCA法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小于19.0%,准确度为-18.9%~ 18.4%.二者定量范围分别为0.04~5.0 mg/L和3.1~200 mg/L,ELISA法的灵敏度显著高于FCA法.利用两种方法测定猕猴静脉滴注rh-anti-CD20zumab后的血药浓度-时间变化并进行药代动力学(PK)分析.结果表明,在给定剂量下,通过两种方法获得的PK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FCA法是一种细胞表面抗原靶向性抗体类药物PK研究及药效动力学(PD)研究的快捷、理想的方法. 邓承莲 邹佳 欧伦 董立厚 宋海峰关键词:抗CD20单克隆抗体 人源化 流式细胞术 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比格犬血浆中的莫诺苷浓度及其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6 2014年 运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简单、快速、灵敏的比格犬灌胃莫诺苷后血药浓度的检测方法。血浆样品采用蛋白质沉淀法处理,以芍药苷作为内标,色谱柱为 Inertsil ODS-SP 色谱柱(50 mm ×2.1 mm,5μm),流动相为水(含1 mmol / L 甲酸钠)-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4 mL / min。采用电喷雾离子源( ESI),正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采用 DAS 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方法学实验结果表明内源性杂质不干扰莫诺苷和内标的测定,线性范围为2~5000μg / L( r =0.9966),定量限为2μg / L。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和基质效应均符合生物样品测定的要求,适合比格犬血浆中莫诺苷浓度的测定,可以应用该方法进行莫诺苷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比格犬灌胃莫诺苷3个剂量(5、15、45 mg / kg)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分别为(1631.20±238.50)、(3984.05±750.38)、(10397.64±3156.34)μg / L·h,与给药剂量之间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熊山 李敬来 朱秀清 王晓英 吕圭源 张振清关键词: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莫诺苷 比格犬 药代动力学 SPECTROMETRY 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的相似性评价 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评价生物类似药重组抗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人源化单克隆抗体(recombinant humanized anti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monoclonal antibody,rhuMab VEGF)ASK-B1202(简称T)及原研药贝伐珠单抗(Avastin,简称R)在食蟹猴体内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PK)的相似性。方法选取16只食蟹猴,随机分为2组:供试品(T)及参比品(R)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分别给药5 mg/kg,于给药前(0 min)及给药后15 min、30 min、1 h、8 h、2 d、4 d、7 d、10 d、14 d、18 d、21 d、28 d和35 d采集血样,ELISA法检测T及R的血药浓度,并进行方法验证。应用WinNonlin软件生物等效模块计算进行T及R的PK参数的相似性评估。结果T与R标准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呈现一致的反应性;方法的灵敏度为39.1 ng/mL,定量范围为39.1~5000 ng/mL;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稀释线性、选择性、平行性、稳定性、重现性良好,特异性强。T及R在食蟹猴体内主要PK统计参数从0至t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及达峰浓度(C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UC(0-t)及Cmax90%置信区间分别为83.86%~103.53%和84.22%~124.28%。结论T及R在食蟹猴体内PK符合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的判定标准,呈现生物相似性。 王变珍 文勇 卢剑锋 袁云霞 陈方 董立厚 欧伦 徐静芝 李弯弯 吕晓龙 董菁 宋海峰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药代动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