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108)
- 作品数:42 被引量:427H指数:13
- 相关作者:郑西来佘宗莲林国庆金春姬夏文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五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 存在截渗墙情况下地下咸水恢复的优化方案被引量:2
- 2007年
- 本文首先分析了咸水分布区的自然地理和水文地质条件,然后对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数值模型,最后通过地下水模拟软件Visual-MODFLOW 3.1对存在截渗墙情况下的不同咸水恢复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单纯的抽水方案对于高浓度咸水的去除非常有效,但是低浓度咸水残留量较大;抽水——注水方案对高低浓度的去除效果都比较好;而抽水优化方案对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咸水的去除更加经济、快速和彻底。
- 韩志勇陈继红李涛张俊
- 关键词:截渗墙地下咸水
-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可行性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生物修复已成为石油污染治理的一个重要方法。分析了污染治理过程中影响生物修复的因素,介绍了进行生物修复可行性评价的必要性,着重对可行性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
- 李玉瑛郑西来李冰
- 关键词:石油污染污染治理生物修复
- 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吸附规律的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以0#柴油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石油污染物在海滩颗粒体系中的吸附规律,考察了吸附剂(沙粒)的粒径、海水盐度和温度三因素对吸附作用的影响,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颗粒物对溶解油的吸附速率较快,其吸附量与沙粒粒径成反比,与盐度成正比,而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溶解油在颗粒物上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其吸附模式符合Henery等温吸附式。
- 夏文香刘金雷李金成赵亮
- 关键词:石油污染物
- 沙滩水体中溶解性石油烃的降解及吸附研究被引量:11
- 2007年
- 以海水体系和海水-砂体系作为对比,研究了沙滩水体中溶解性石油烃的降解及吸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d内海水中石油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砂的快速吸附作用,3d以后生物对石油烃的降解作用逐渐占据优势。两种体系中降烃菌数量及石油浓度的变化曲线表明,砂对油的快速吸附显著降低了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浓度,使得海水含砂体系中石油降解菌的数量远高于海水体系。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式,当含砂体系中砂的粒径不同时,石油污染物降解的半衰期可由海水体系的31.9d缩短到22.4d和19.5d。系统中砂的存在有利于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去除,有约20%的石油污染物被吸附到砂上,然而这种去除是物理去除。
- 李金成夏文香郑西来赵丙辰林国庆
- 关键词:石油污染降解动力学沙滩
- 柴油挥发行为的研究被引量:9
- 2005年
- 对柴油进行了在玻璃表面皿上和在土壤中的挥发实验研究。在玻璃表面皿的挥发实验中,进行了30℃条件下柴油与90#汽油、煤油及沙特原油挥发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柴油和煤油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呈指数关系,而90#汽油与沙特原油的挥发量与挥发时间呈对数关系。柴油在土壤中的挥发实验表明,土壤质地、土壤的含水量及柴油浓度都影响柴油的挥发量。土壤中的柴油污染物有一种向上运动的所谓“灯芯”作用,适度的土壤含水量会促进“灯芯”作用,而过高的含水量则抑制其发生。
- 李玉瑛郑西来李冰赵淑梅
- 关键词:柴油挥发污染预防
- 砂对海水中溶解油的吸附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以柴油污染的海水为对象,研究了砂对海水中溶解油的吸附作用及吸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砂对溶解油的吸附符合Henry型吸附等温式,其吸附量随着砂粒粒径的减小、温度的降低和盐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影响吸附的3种因素中,粒径对吸附的影响最大。通过吸附热力学分析,推断砂对溶解油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
- 夏文香李金成郑西来邵景玲孙好芬
- 关键词:柴油
- 河南省黄河流域黄土的发育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为防治黄土土壤侵蚀和治理黄河 ,本文根据磁性地层学、年代地层学 (热释光法 ) ,并结合岩石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等方法 ,对河南省黄河流域广泛分布的陆沉积黄土进行分析。将区内黄土划分为上更新统黄土 (Qeol3 )、中更新统黄土 (Qeol2 )、下更新统黄土 (Qeol1)。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时期的黄土 ,其岩性、结构、古地磁特性以及古土壤层数等有明显的差异。此外 ,不同时期黄土所含的植物孢粉组合特征亦不相同 ,从而反映了更新世冷暖交替的古气候环境特征。
- 李永乐郑西来林国庆
- 关键词:黄土地层更新世古气候
- 废水中2,6-二硝基酚厌氧毒性和降解动力学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在中温(35℃±1℃)厌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共基质,采用间歇实验方法,研究了2,6-二硝基酚(2,6-DNP)的厌氧产甲烷毒性和厌氧降解动力学。厌氧毒性试验(ATA)以累计产甲烷量和相对活性(RA)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浓度2,6-DNP对产甲烷菌的抑制程度;结果表明,2,6-DNP浓度<20mg/L时,对产甲烷菌没有抑制作用,浓度为40mg/L时产生轻度抑制,浓度为80~120mg/L时产生重度抑制;24h2,6-DNP的75%、50%、25%相对抑制浓度分别为30、70和>120mg/L。2,6-DNP降解动力学可用Haldane方程来描述,利用非线性拟合求得动力学参数Ks、Rm、Ki分别为179.7mg/L、4.84mg/gVSS·h、206.5mg/L,方差R^2=0.94,拟合效果很好。
- 吴美玲佘宗莲汤改风
- 关键词:葡萄糖厌氧毒性
- 葡萄糖共基质下硝基酚产甲烷毒性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在中温(35℃)厌氧间歇试验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共基质,通过测定累计产甲烷量,研究了3-硝基酚(3-NP)、2,4-二硝基酚(2,4-DNP)和2,6-二硝基酚(2,6-DNP)的厌氧毒性,并利用相对活性确定了反应时间为24、48、72和96h时3种硝基酚的50%相对抑制浓度。结果表明:当33N-P浓度≤40mg/L时,对产甲烷菌没有产生抑制,反而有促进作用;当浓度为80-160mg/L时产生轻度抑制;当浓度≥320mg/L时产生重度抑制。当32,4-DNP浓度≤10mg/L时,对产甲烷菌不产生抑制;当浓度≥20mg/L时产生重度抑制。当32,6-DNP浓度≤20mg/L时,对产甲烷菌不产生抑制;当浓度为40mg/L时产生轻度抑制;当浓度≥80mg/L时产生重度抑制。根据50%相对抑制浓度判断,3种硝基酚对产甲烷菌活性的抑制大小顺序为2,4-DNP〉2,6-DNP〉3-NP。
- 汤改风佘宗莲吴美玲
- 关键词:硝基酚厌氧毒性共基质葡萄糖
- 大沽河下游地区地下咸水恢复方案的数值分析被引量:14
- 2004年
- 本文首先分析了咸水分布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然后对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概化 ,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质数值模型 ,最后通过地下水模拟软件Visual MODFLOW 3 1对不同的治理方案进行了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单一的抽水方案对于高浓度咸水的去除非常有效 ,但是低浓度咸水残留量较大 ;而抽水优化方案不但能够同时去除高浓度和低浓度的咸水 ,并且更加彻底和快速。
- 韩志勇郑西来林国庆
- 关键词:地下咸水地下水模拟水文地质条件抽水自然地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