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D20B05)

作品数:18 被引量:116H指数:7
相关作者: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杨光立郭立君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玉米
  • 4篇油菜
  • 4篇施肥
  • 4篇旱地
  • 4篇春玉
  • 4篇春玉米
  • 3篇施肥模式
  • 3篇水稻
  • 3篇丘陵
  • 3篇利用效率
  • 3篇南方丘陵
  • 3篇红壤
  • 3篇不同施肥
  • 3篇不同施肥模式
  • 2篇单季稻
  • 2篇稻米
  • 2篇稻米品质
  • 2篇叶面
  • 2篇生物学
  • 2篇生物学特性

机构

  • 7篇南京农业大学
  • 7篇湖南省土壤肥...
  • 2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湖南省作物研...
  • 1篇华容县农业局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7篇杨光立
  • 7篇唐海明
  • 7篇汤文光
  • 7篇肖小平
  • 5篇汪柯
  • 5篇郭立君
  • 4篇程凯凯
  • 4篇李超
  • 3篇朱利群
  • 3篇周琴
  • 3篇江海东
  • 2篇陶霞
  • 2篇李慧琳
  • 2篇张帆
  • 2篇张政文
  • 2篇胡乃娟
  • 2篇万林
  • 1篇章力干
  • 1篇卞新民
  • 1篇李立

传媒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玉米科学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The Cr...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配方施肥及磷肥后移对单季稻磷素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被引量:16
2016年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常规施肥、配方施肥以及磷肥后移对水稻磷素吸收积累量、利用效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和磷肥后移使水稻植株内磷素吸收累积量增加,磷肥贡献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等均显著提高;在相同施磷水平下,与磷肥全部基施处理相比,磷肥后移处理(m基肥∶m追肥=7∶3)使水稻生育后期磷素总累积量和净吸收量提高了6.86%和20.07%,磷肥贡献率、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提高了36.56%、23.10%、46.16%、7.09%和18.25%,水稻产量和产投比提高了7.09%和7.04%。综合分析,配方施肥尤其是磷肥后移可显著增加水稻生育期磷素吸收累积量,提高水稻磷肥利用效率、产量和产投比,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李鹏张敬智魏亚常江郜红建章力干丁玉宇
关键词:配方施肥水稻
不同种植模式对南方丘陵旱地土壤水分利用与作物周年生产力的影响被引量:17
2014年
【目的】分析不同坡地类型条件下不同种植模式土壤水分利用与作物周年生产力的差异,探索适宜南方丘陵旱地最佳效果的种植模式。【方法】在上坡地设春玉米-饲草(SPD1)、红薯-饲草(SPD2)、红薯//春玉米-饲草(SPD3)3种模式;中坡地设春玉米-马铃薯(ZPD1)、大豆-马铃薯(ZPD2)、大豆//春玉米-马铃薯(ZPD3)3种模式;下坡地设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1)、西瓜-秋玉米-马铃薯(XPD2)、西瓜//春玉米-秋玉米-马铃薯(XPD3)3种模式。连续3年测定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含水量,计算作物耗水量(WC)、水分利用效率(WUE)、作物周年生产力及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LER)。【结果】上坡地上,2008、2009和2010年SPD3较SPD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22.8%、21.6%和24.1%,WUE分别提高9.7%、17.8%和15.6%,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8.3%、16.1%和14.8%,较SPD2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6.1%、11.0%和14.5%,WUE分别提高61.9%、60.6%和62.5%,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62.4%、61.6%和64.8%;中坡地上,3年中ZPD3较ZPD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2.9%、13.3%和20.9%,WUE分别提高17.9%、22.5%和20.3%,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17.2%、21.4%和19.6%;下坡地上,3年中XPD3较XPD1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增加15.1%、17.6%和12.9%,WUE分别提高47.5%、44.6%和38.5%,作物周年生产力分别增加41.5%、43.3%和37.6%,上述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3种间作模式中,LER以XPD3模式最高,3年中较ZPD3分别增加15.70%、12.45%和13.94%,较SPD3分别增加10.32%、6.31%和5.65%,达显著差异(P<0.05)。3种坡地类型之间,3年中的土壤含水量,XPD1分别较ZPD1增加5.5%、27.3%和17.3%,较SPD1分别增加77.3%、56.9%和50.9%,ZPD1较SPD1分别增加68.0%、23.3%和28.7%;XPD3的WUE较ZPD3分别提高105.4%、101.2%和102.3%,较SPD3分别提高238.2%、230.2%和246.2%;3年周年经济产量,XPD3较ZPD3分别增加195.9%、104.1%和101.2%,较SPD3分别增加230.6%、224.4%和236.3%,ZPD3较SPD3分别增加62.0%、62.8%和67.2%,�
汤文光肖小平唐海明杨光立
关键词:丘陵旱地水分利用效率
提前喷施叶面肥对增强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近年来,翻秋种植(早稻品种作晚稻直播栽培)以其节本高效、缓解双季稻季节矛盾等优势得以迅速发展,但翻秋晚稻抽穗期迟于移栽晚稻,更易受寒露风影响而减产。本研究以始穗期寒露风来临前2d设置喷施清水(CK)、喷施宝(T1)、寒露风来临当天施喷施宝(T2)3个处理,研究提前喷施叶面肥对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能力的影响及其机理,以期为提高翻秋晚稻应对寒露风的避灾减灾能力提供技术支撑及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CK及T2相比,提前喷施叶面肥(T1)可促进翻秋晚稻安全齐穗,缩短生育期3~4d;有利于增加灌浆期的净光合速率,促进后期叶片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的正常衰减,提前喷施叶面肥后植株的C、N营养更协调,干物质运转更通畅,从而显著提高籽粒灌浆速率,增加结实率9.5~13.9个百分点,增产15.8%~23.7%;提前喷施叶面肥还可改善翻秋晚稻稻米的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可见,通过气象预警,提前喷施叶面肥可有效增强翻秋晚稻抵御寒露风的能力。
李超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汪柯程凯凯郭立君杨光立
关键词:叶面肥寒露风稻米品质
南方丘陵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以当地常规施肥模式(CK)为对照,研究南方丘陵红壤旱地不同施肥模式(CO:常规施肥+有机肥;CB,常规施肥+生物有机肥;CP:常规施肥+钾肥)对春玉米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大小顺序为CO>CP>CB>CK处理,全生育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拔节期、抽雄期和成熟期CO和CP处理植株根系干重、茎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CO处理植株叶干重显著高于对照。CO处理穗长显著高于对照;CP处理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CO、CB和CP处理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9.36%、13.08%和22.10%,增产原因主要是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增加。
唐海明汤文光殷玉梁刘国栋杨光立郭立君汤海涛张帆刘杰肖小平
关键词:春玉米施肥模式生物学特性
受涝早稻割穗留桩蓄留再生稻的生物学特性及救灾效益被引量:3
2017年
以抽穗期受涝杂交早稻(陵两优211)和常规早稻(中早39)割穗留桩苗为研究对象,未割穗处理为对照,2016年在湖南株洲开展田间试验,测定受涝早稻割穗留桩(20cm)蓄留再生稻的生物学指标,并计算其救灾效益,以期为湖南洪涝灾害后早稻的救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陵两优211割穗蓄留再生稻的产量较中早39割穗处理增加6.4%,陵两优211及中早39割穗处理的实际产量较未割穗处理分别极显著(P<0.01)增加115.4%、125.0%,其稻米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也显著优于未割穗处理(P<0.05);割穗留桩处理再生稻齐穗期的作物生长率、净同化率、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均显著大于未割穗处理(P<0.05),成熟期叶片正常褪色,割穗留桩处理再生稻生育期显著短于未割穗处理(P<0.05);割穗留桩处理与不割穗对照处理相比,其投入产出比增加117.1%,经济亏损降低57.3%。可见,受涝早稻割穗留桩蓄留再生稻的经济产量较高,损失降低,救灾效益显著,可在洪涝多灾区推广应用。
李超肖小平汤文光唐海明汪柯程凯凯郭立君杨光立
关键词:早稻洪涝再生稻稻米品质生物学特性
氯化胆碱对干旱胁迫下油菜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以甘蓝型油菜品种秦优7号和苏油10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氯化胆碱对不同基因型油菜品种苗期干旱胁迫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使油菜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下降,活性氧大量产生,抗氧化系统失衡,膜脂过氧化程度加深,SOD、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GSH、AsA含量上升。一定浓度的氯化胆碱预处理缓解了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提高SOD、POD活性及AsA含量、抑制了活性氧自由基及MDA的积累。且对旱敏感性品种效果较好。
李慧琳陶霞万林江海东周琴
关键词:氯化胆碱干旱胁迫油菜幼苗生理特性
大田环境下玉米抗旱相关性状QTL定位被引量:7
2012年
干旱是世界范围内导致玉米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为了阐明玉米抗旱性的遗传基础并定位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利用抗旱自交系临1和敏感的湘97-7组配160个F2:3家系定位群体,于2011年在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和长沙县高桥镇,分别在大田干旱胁迫和正常水分条件下进行表型鉴定。所考察性状包括抽雄至吐丝间隔、株高、千粒重和产量,用抗旱系数来衡量抗旱性。结果表明,110个SSR标记构建连锁图,图谱总长1246.1 cM,标记间平均距离11.33 cM。抗旱相关性状定位的QTL介于8~14个,共检测到43个QTL。单个QTL解释的表型变异为6.27%~18.27%。不同水分条件下定位到的QTL大多数不相同,表明对干旱胁迫的适应存在不同机制。抗旱性相关性状定位到的QTL,除第2和10染色体外,在其它染色体上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第1染色体1.02-03区域和1.06-07区域,以及第3染色体3.04-05区域。第1染色体标记umc2224和bnlg176区间同时检测到与株高、千粒重和产量有关的QTL簇;标记bnlg1556和umc1128区间检测到与抽雄至吐丝间隔和产量有关的QTL簇。第3染色体标记umc1773和umc1311区间同时检测到与株高、千粒重和产量有关的QTL簇。这些QTL簇可能有助于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提高干旱地区玉米的抗旱性。
陈志辉曹钟洋汤彬李立
关键词:抗旱系数简单序列重复标记辅助选择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被引量:7
2015年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敏感)和苏油4号(耐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吲哚乙酸(IAA)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蕾薹期渍水持续10d,渍水结束后,叶面喷施浓度为0.1mmol/L的IAA,随后的0~15d调查油菜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渍水后生物量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上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渍水结束后喷施IAA,对敏感的秦优7号缓解效应更明显;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5d后显著恢复生长;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降低,降低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减少蔗糖的分解;尤其是喷施15d后IAA对渍水胁迫的缓解作用最明显,苏油4号根干重显著增加,而秦优7号的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增加.叶面喷施IAA有效缓解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产量的降低,但对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
陶霞李慧琳万林周琴江海东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渍水胁迫吲哚乙酸
蕾薹期干旱对油菜生长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及三唑酮的缓解效应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干旱是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干旱胁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南农油4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于蕾薹期进行干旱处理,试验设置3个处理:正常对照、干旱处理和旱后三唑酮(TDM)处理,研究了叶面喷施TDM对蕾薹期干旱胁迫下油菜生长、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油菜生长缓慢,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下降,气孔关闭。叶片渗透调节能力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抗氧化性能减弱,产量显著下降。TDM能够有效增强干旱胁迫下油菜持水能力,减缓叶绿素含量的下降,促进气孔开放,使叶片上张开的气孔数目显著增多。干旱胁迫后喷施TDM处理显著提高干旱胁迫下油菜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APX、GPX等)的活性、非酶抗氧化剂(As A、GSH)的含量和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可溶性糖、蔗糖)的含量,抑制了H_2O_2含量的增加,降低O·-2的产生速率;明显提高了油菜主花序角果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结论]干旱胁迫打破油菜渗透调节平衡,降低其抗氧化能力,抑制油菜生长,降低油菜籽产量;TDM通过提高渗透调节能力与抗氧化性能,增强油菜抗旱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量的下降。
钟飞燕张曼戴蓉江海东周琴
关键词:油菜蕾薹期干旱三唑酮抗氧化特性
近30年江苏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时空变化及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0
2016年
利用江苏省14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资料,采用Excel和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研究了江苏省近30年单季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低温冷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江苏省近30年来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的总冷害次数达155次,其中轻度冷害109次,中度冷害28次,重度冷害18次,以轻度冷害为主;在时间尺度上,以20世纪80年代冷害频次最多,之后20年呈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除轻度冷害在20世纪80年代呈"北少南多"的特征外,中等冷害及重度冷害在30年里多呈"北多南少"的特征;江苏省单季稻抽穗灌浆期累计低温对产量的抑制作用不显著。综合来看,近30年来江苏省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的危险性较小,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
尹思慧徐蒋来朱利群
关键词:水稻抽穗灌浆期低温冷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