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2007021038)

作品数:3 被引量:33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变英王芳武霞张元庆张红岗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青年科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淀粉多糖
  • 2篇营养
  • 1篇血液指标
  • 1篇营养成分
  • 1篇营养价值
  • 1篇玉米
  • 1篇日粮
  • 1篇肉仔鸡
  • 1篇肉仔鸡生产
  • 1篇肉仔鸡生产性...
  • 1篇食糜
  • 1篇食糜黏度
  • 1篇饲料
  • 1篇饲用
  • 1篇饲用价值
  • 1篇仔鸡
  • 1篇黏度
  • 1篇戊聚糖
  • 1篇小麦
  • 1篇免疫

机构

  • 3篇山西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王芳
  • 3篇张变英
  • 2篇樊爱芳
  • 2篇上官明军
  • 2篇张红岗
  • 2篇张元庆
  • 2篇武霞

传媒

  • 1篇饲料研究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 1篇中国畜牧兽医...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麦的饲用价值及小麦替代玉米在饲料中的应用前景被引量:14
2015年
近年来,随着玉米价格的持续走高和玉米资源的短缺,许多企业在畜禽饲料中使用小麦替代玉米,文章分析和比较了小麦和玉米的营养成分和价值,总结了小麦中非淀粉多糖的种类和含量以及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列出了小麦和玉米作为饲料的优缺点,提出小麦作为畜禽饲料的几点对策和应用前景。
张变英王芳
关键词:小麦玉米营养价值非淀粉多糖
小麦中非淀粉多糖微生物降解效果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采用的标准菌株黑曲霉3.316,康氏木霉3.590,构巢曲霉2438和黑曲霉3.452,为安全可饲用的阿拉伯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生产菌株,将菌株活化,扩大培养后,初次测定阿拉伯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活性。以小麦为原料进行固体发酵,分析比较发酵前后小麦中戊聚糖含量的变化,发酵前后小麦提取液黏度的变化,以及发酵前后小麦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发酵后戊聚糖含量分别降低了35.98%、12.95%、34.39%和40.7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发酵后小麦提取液黏度分别降低了79.29%、77.72%、75.89%和82.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粗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58.31%、34.67%、6.79%和57.69%。
张变英王芳张红岗张元庆上官明军武霞樊爱芳
关键词:固体发酵黏度戊聚糖营养成分
小麦替代玉米对肉仔鸡生产性能、免疫器官、血液指标和全肠食糜黏度的影响被引量:14
2011年
试验以玉米基础日粮为对照组,设小麦基础日粮、小麦基础日粮加木聚糖酶、黑曲霉发酵小麦为试验组,选择1日龄AA肉鸡360羽,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羽,公母混雏,预试期1周,第2周转入正试期,第4周末屠宰,测定生产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血液指标、全肠食糜黏度,对盲肠内容物进行菌落分离,并对肝脏和脾脏做组织切片,进一步分析免疫功能。结果表明,①生产性能:7~14日龄,发酵小麦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料重比最高,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小麦组和小麦加酶组的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高于玉米组,差异极显著(P〈0.01)。15~22日龄,发酵小麦组平均日增重极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1);玉米组和小麦加酶组平均采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高于发酵小麦组,低于小麦组,差异极显著(P〈0.01);玉米组和小麦加酶组的料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组和发酵小麦组的料重比差异也不显著(P〉0.05),但前两组极显著低于后两组(P〈0.01)。23~30日龄,发酵小麦组平均日增重低于其他3组(P〈0.01);玉米组和小麦加酶组平均采食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高于发酵小麦组,低于小麦组,差异极显著(P〈0.01);发酵小麦组料重比高于玉米组和小麦加酶组,低于小麦组,差异极显著(P〈0.01)。②发酵小麦组脾脏指数与小麦加酶组差异显著(P〈0.05),胸腺指数与小麦组差异极显著(P〈0.01),玉米组和小麦加酶组差异不显著;③盲肠内容物菌落分离结果显示,对28日龄肉仔鸡盲肠厌氧菌总数、乳酸菌数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小麦加酶组大肠杆菌数与玉米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但小麦加酶组和玉米组的大肠杆菌数与发酵小麦组和小麦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④血液指标�
张变英王芳张红岗张元庆上官明军武霞樊爱芳
关键词:日粮肉仔鸡免疫器官食糜黏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