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272097)

作品数:7 被引量:171H指数:6
相关作者:胡健民施炜陈虹武国利李玮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定年
  • 2篇泥盆纪
  • 2篇中生代
  • 2篇锆石
  • 1篇新疆博格达山
  • 1篇新疆南天山
  • 1篇岩相
  • 1篇岩相学
  • 1篇早石炭世
  • 1篇造山带
  • 1篇三叠
  • 1篇三叠世
  • 1篇山带
  • 1篇山岩
  • 1篇石炭
  • 1篇石炭世
  • 1篇盆山耦合
  • 1篇侵位
  • 1篇秦岭造山带
  • 1篇锆石SHRI...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西北大学
  • 1篇海南省地质调...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北京离子探针...

作者

  • 5篇胡健民
  • 2篇李玮
  • 2篇武国利
  • 2篇陈虹
  • 2篇施炜
  • 1篇田蜜
  • 1篇黎敦朋
  • 1篇丁式江
  • 1篇李红生
  • 1篇范渊
  • 1篇董树文
  • 1篇谢盛周
  • 1篇石玉若
  • 1篇刘晓文
  • 1篇陈沐龙
  • 1篇孟庆任
  • 1篇梁积伟
  • 1篇渠洪杰
  • 1篇高卫
  • 1篇朱志新

传媒

  • 2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学前缘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巴山西段高川地体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意义被引量:19
2008年
勉略缝合带是华北与华南大陆于印支期完成拼合的主要拼接带,在中国大陆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勉略带的东、西延伸至今没有确定的结论,尤其陕西省勉县以东到湖北随州一带,还没有找到确凿的缝合带的证据。已发表的文章多认为勉略带在勉县以东到达宁陕县两河口之后向南转折,沿着高川岩片的位置顺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向东延伸到湖北随州一带。本文的研究表明,高川岩片是一个独立于大巴山构造带的外来地质体,称之为高川地体。高川地体是一个由近南北向右行走滑断层与轴向近南北向的走滑剪切褶皱构造组成的右行走滑构造系统,是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向南推覆过程中从原勉略缝合带中挤过来的一片,仅仅是被挟持在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与大巴山前陆构造带之间的地壳浅层地质体。因此,高川地体现在的位置不能代表勉略带向东的延伸,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也不是中国南北大陆最终碰撞拼贴的位置。
胡健民董树文孟庆任施炜陈虹武国利
关键词:勉略缝合带
秦岭造山带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生代构造变形被引量:65
2009年
大巴山构造带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一直被认为是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研究表明,位于城口—房县断裂之南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叠加变形过程。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由轴向弧形延伸的线状褶皱与弧形弯曲的逆冲断层组成(D2),是南大巴山主期变形产物。弧形构造带西段褶皱轴向为北北西—近南北向,叠加在先前轴向近东西向的开阔宽缓的褶皱(D1)之上,形成典型横跨叠加构造。弧形构造带中段和东段,褶皱轴向逐渐转变为近东西向。构造填图显示,在弧形带形成之前,发生过一期轴向北东到北北东向褶皱为主的变形(D1)。据变形序列、卷入的地层以及区域构造关系判断,西段与中、东段D1变形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很可能与华北、扬子的碰撞相关。而相关的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及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显示,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主期变形(D2)的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10Ma),所以大巴山弧形构造带记录了两期不同系统构造变形的叠加,这对研究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胡健民施炜渠洪杰陈虹武国利田蜜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
辽西凌源地区水泉沟组辉石安山岩锆石SHRIMPU-Pb定年及其意义被引量:34
2005年
水泉沟组分布在辽西凌源地区,不整合覆盖早中生代第一期推覆构造系统,其上又被稍晚形成的燕山早期推覆构造所掩覆。水泉沟组辉石安山岩锆石SHRIMPU-Pb测年结果为230.4Ma±3.1Ma。测试结果表明:①辽西水泉沟组时代为晚三叠世;②燕山地区晚三叠世安山质火山岩很可能代表一种拉张的构造环境;③燕山地区早中生代早期挤压逆冲构造发育于早中三叠世,即燕山地区印支阶段早期为挤压逆冲,晚期为伸展构造。
胡健民赵越刘晓文石玉若赵国春
关键词:晚三叠世锆石SHRIMP
海南岛抱板群内顺层侵位深熔花岗岩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12
2005年
原划前寒武纪抱板群混合岩化长英质片麻岩的岩相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顺层侵位于抱板群变质地层内的深熔花岗岩.采用北京离子探针中心SHRIMPII对深熔花岗岩的锆石进行U-Pb定年,获得206Pb/238U年龄为368±3.5Ma(信度95%,MSDW=1.23),这个年龄与抱板群变质成因锆石206Pb/238U年龄(362.9±6.1Ma,95%信度,MSDW=2.04)非常一致,表明泥盆纪晚期海南岛曾经历过一次强烈的构造热事件,这也是海南岛第一次发现的确凿的泥盆纪地质记录.这次热事件很可能是冈瓦纳大陆在泥盆纪开始的裂解过程受来自深部的热动力影响的结果.
丁式江胡健民宋彪陈沐龙谢盛周范渊
关键词:泥盆纪岩相学锆石U-PB定年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一带泥盆纪—早石炭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被引量:20
2007年
新疆南天山库尔干南阿尔腾柯斯组硅质岩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保存良好的放射虫化石,共计21属34种,11个未定种,1个未定种属。研究表明,两个样品的放射虫组合时代分别为中—晚泥盆世和早石炭世。中—晚泥盆世放射虫组合的发现,丰富了库车地区泥盆纪放射虫生物群组合,为确定阿尔腾柯斯组的时代奠定了生物化石依据。结合前人对该组生物化石的研究,该组为跨时代岩石地层单元,应予解体。而具有早泥盆世—晚石炭世放射虫硅质岩的深水海相沉积地层为古南天山洋盆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地层学证据。
李玮胡健民高卫李红生朱志新
关键词:新疆南天山硅质岩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古水流样式转折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27
2007年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山北缘地区古水流方向在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期间发生过三次重要的转变。晚石炭世晚期以前指向南,晚石炭世晚期到二叠纪期间指向东、南东东向,三叠纪—侏罗纪指向南,白垩纪及其以后指向北。结合盆地物源和沉积环境分析,博格达山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可划分为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古流向转折期为盆地各期构造演化的分界线,它们是盆地对周缘造山带构造演化沉积响应的重要记录。另一方面,古水流转折时间资料的获得,对准噶尔盆地周缘不同构造带的隆升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晚石炭世晚期至二叠纪,古水流资料指示沉积物主要来自准噶尔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西—西北缘强烈隆升,自三叠纪早期开始到侏罗纪晚期,准噶尔盆地北缘抬升,博格达山北缘沉积物主要来自北方;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古水流指示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南部,博格达山隆起并遭受剥蚀。然而,什么原因造成石炭纪末以来,准噶尔盆地周缘几个造山带顺时针方向依次隆起,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玮胡健民黎敦朋刘金侠孙宜朴梁积伟
关键词:古水流盆山耦合
U-Pb dating of zircon from the bed parallel anatectic granitic intrusion in the Baoban group in Hainan Island and the tectonic implication被引量:4
2005年
The petr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features of the bed parallel granitic intrusion in the Pre-Cambrian Baoban group in Hainan Island attest to the anatexis origin of the granites. U-Pb dating analyses of zircons from the anatectic granite and the biotite two-feldspar gneiss in the Baoban group, using SHRIMP II in the Beijing Ion-probe Center, acquire 206Pb/238U ages of 368±3.5 Ma (of granite, 95% confidence level, MSDW=1.23) and 362.9±6.1 Ma (of gneiss, 95% confidence level, MSDW = 2.04) respectively. The two late Devonian ages indicate consistently a tectonic- thermal event experienced in Hainan Island, and are the first discovered record of the Devonian geological process in the district. This event possibly resulted from the deep ther-mal-dynamic process when the Gondwana continent began to break up in the Devonian period.
DING Shijiang1, HU Jianmin2, SONG Biao3,4, CHEN Mulun1, XIE Shengzhou1 & FAN Yuan1 1. Geological Surveying Institute of Hainan, Haikou 570206, China
关键词:HAINANDEVONIANZIRCONU-PB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