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52014)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欧荣韩斯斯周操丁礼明杨甜甜更多>>
相关机构:杭州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文学

主题

  • 3篇艺术
  • 2篇审美
  • 2篇诗歌
  • 2篇现代派
  • 1篇东方舞
  • 1篇艺术风格
  • 1篇艺术美
  • 1篇英国社会
  • 1篇再审
  • 1篇审美化
  • 1篇审美情趣
  • 1篇审美转换
  • 1篇生活图景
  • 1篇诗画
  • 1篇诗学
  • 1篇诗作
  • 1篇图景
  • 1篇清晨
  • 1篇情趣
  • 1篇威廉斯

机构

  • 7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外国语大...
  • 1篇江西科技师范...

作者

  • 7篇欧荣
  • 1篇程汇涓
  • 1篇丁礼明
  • 1篇周操
  • 1篇杨甜甜
  • 1篇韩斯斯

传媒

  • 5篇美育学刊
  • 2篇外文研究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杭州师范大学...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恶之花”:欧美现代派城市诗学的审美转换被引量:3
2014年
欧美现代主义文学源于先锋派作家对资本主义机械化、城市化的焦虑———他们对"城市文明"既爱又恨、既排斥又深受吸引的矛盾情感。对于现代派作家来说,浪漫主义的乡村乐园已不可复得,那么只有接受城市化的现实,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通过"街头游荡者"的审美视角,运用"出位之思"和"艺格符换"等跨媒介、跨艺术的创作手法呈现最普通的,甚至是"丑"的日常生活图景,实现城市书写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把"地狱"变成"天堂"。这种审美转换肇始于法国现代派先驱夏尔·波德莱尔的艺术批评和诗歌创作。
欧荣
关键词:审美化
劳伦斯现代派诗歌城市书写的审美情趣与跨艺术风格被引量:1
2015年
身背黑精灵美誉的英国现代派诗人劳伦斯一生创作诗歌近千首,不同阶段的诗歌传达出的诗意各有千秋。基于作家城市生活体验书写的诗歌更是别具特色。它不仅展示了城市文明的双重特征和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也体现了劳伦斯诗歌与绘画艺术的互为和互利。由此可见,劳伦斯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通过黑精灵的审美视角,运用跨艺术手法描绘出城市中平凡的,甚至是丑恶的日常生活画卷,实现城市书写的审美化和艺术化,在城市文明的"恶"中找寻"美",从而在城市的"地狱"和"天堂"之间自由转化。
丁礼明
关键词:现代派诗歌审美
《清晨印象》:王尔德诗歌中的城市书写
2016年
王尔德诗歌中的"城市"意象经历了由虚入实的转变过程。在《清晨印象》中,他运用诗歌语言描绘了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城市图景,其诗歌中的城市书写受到了印象主义、拉斐尔前派以及惠斯勒的影响,展现出跨艺术媒介表达的特点,并在取材方面表现出现代性意识。其城市诗歌中"孤独的游荡者"的形象具有维多利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性特征,但还不具有理论性的突破,仍未脱离城市空间中的功能性角色。
程汇涓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绘画诗歌
当代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热点述评被引量:3
2014年
20世纪初兴起的现代主义运动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对欧美现代主义的研究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有必要再接再厉。本文在回顾梳理国内外现代主义文学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分析考察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的新热点。当代西方学界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多元,呈现出"灿烂多姿、异彩纷呈"的局面,主要关注点为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现代主义与跨艺术批评、现代主义与城市空间以及在"后现代"语境下对现代主义的"再审视"。
欧荣
奥登诗作《美术馆》中的悲剧和艺术美被引量:1
2017年
W·H·奥登的著名诗作《美术馆》是取材于16世纪荷兰画家老勃鲁盖尔的四幅油画的艺格符换诗。自从该诗发表后,国内外的学者主要从诗歌的形式、主题、"伊卡鲁斯的坠落"之母题等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尚无人对此诗蕴含的悲剧和艺术美进行探析。通过对绘画艺术的鉴赏和吸收,奥登用短短二十余行诗文深刻描绘了战争年代的苦难和悲剧。奥登用艺格符换的写作手法揭示了他面对悲剧时的沉重心情,从而实现了悲剧与艺术美的完美结合。
杨群群欧荣
关键词:美术馆悲剧艺术美
《贵妇人画像》中的“艺格符换”:诗歌与绘画的对话被引量:1
2016年
《贵妇人画像》是由美国现代派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创作的一首短诗,虽然知名度远不及《伟大的数字》和《红色手推车》,但结合它的创作摹本——法国名画《秋千》对其进行跨艺术诗学的解读,便会发现其独特的魅力与美感。因此从跨艺术诗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对话,发掘从绘画文本到诗歌文本的"艺格符换",找寻威廉斯将诗歌与绘画相结合的独特方式,论证《贵妇人画像》是诗歌与绘画的一次完美对话,完善以往对该诗篇单作语言文本解读的不足。
杨佳楠欧荣
关键词:《贵妇人画像》威廉斯
《舒卜拉的埃及舞者》:舞动的艺格符换诗被引量:1
2017年
英国现代诗人伯纳德·斯宾塞的诗作《舒卜拉的埃及舞者》通过多元视角的转换,透视埃及东方舞背后的文化寓意:作为埃及传统文化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相杂糅的商业化产物,东方舞成为埃及现代城市书写的文化表征。本文借助跨艺术诗学的批评理论,探讨斯宾塞如何通过舞蹈与诗歌之间的"艺格符换",即两种艺术媒介间的转化与融合,在诗歌中吸纳埃及东方舞的精髓与时代精神,立体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埃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从而超越了萨义德所批判的"东方主义"樊篱。
欧荣韩斯斯
诗画乐交融的《弹蓝色吉他的人》
2017年
法国现代派画家毕加索的《老吉他手》是其"蓝色时期"创作的一幅作品。美国现代派诗人史蒂文斯受这幅画的触动,通过"艺格符换",创作出了著名的跨艺术诗《弹蓝色吉他的人》,将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和思考融入诗中。史蒂文斯关注现实和想象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和绘画创作的共通之处。在他看来,二者都属于艺术创作,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但都离不开现实与想象的结合。从跨艺术诗学的角度,探讨绘画和诗歌两种艺术媒介之间的转换与融合,分析诗歌的共通之处以及诗画乐的完美交融在诗歌中的体现。
杨甜甜欧荣
《在西敏寺》——戏剧独白中的英国社会生活图景被引量:1
2016年
从跨艺术诗学的角度来看,诗歌名篇《在西敏寺》可以视为一幕戏剧独白,呈现了"二战"期间一个较具代表性的英国人在西敏寺祈求轰炸德国士兵的场景。诗人贝杰曼运用"出位之思",将戏剧独白和戏剧的基本要素引入诗歌,生动描绘了一幅20世纪中叶英国社会的生活图景。基于戏剧艺术的时空、说话人和听众三大要素对诗歌进行解读,分析作品精心设置的声效,可为解读贝氏作品提供新思路。
周操欧荣
关键词:出位之思戏剧独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