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608038)

作品数:55 被引量:402H指数:13
相关作者:梅国雄宰金珉宋林辉梅岭周峰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建筑科学
  • 4篇理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2篇地基
  • 10篇土压力
  • 10篇固结
  • 9篇沉降
  • 8篇载力
  • 8篇基坑
  • 8篇承载力
  • 7篇应力
  • 7篇有限元
  • 7篇有限元分析
  • 6篇岩土
  • 6篇岩土工程
  • 6篇土工
  • 6篇开挖
  • 6篇基坑开挖
  • 5篇预压
  • 4篇真空预压
  • 4篇支护
  • 4篇深基础
  • 4篇卸荷

机构

  • 55篇南京工业大学
  • 10篇南昌航空大学
  • 8篇南京交通职业...
  • 7篇河海大学
  • 7篇江苏科技大学
  • 3篇南京理工大学
  • 2篇东南大学
  • 2篇清华大学
  • 2篇南通职业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江苏南京地质...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江苏中森建筑...
  • 1篇江苏筑原建筑...
  • 1篇江苏省建苑岩...

作者

  • 52篇梅国雄
  • 28篇宰金珉
  • 18篇宋林辉
  • 16篇梅岭
  • 10篇周峰
  • 7篇徐美娟
  • 5篇姜朋明
  • 3篇陆长锋
  • 3篇何利军
  • 2篇卢廷浩
  • 2篇徐敏
  • 2篇夏君
  • 2篇李治
  • 2篇周小鹏
  • 2篇陆俊
  • 2篇王旭东
  • 2篇黄广龙
  • 2篇殷宗泽
  • 2篇陈浩
  • 2篇郭玉君

传媒

  • 10篇岩土力学
  • 8篇岩土工程学报
  • 4篇四川建筑科学...
  • 4篇南京工业大学...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水文地质工程...
  • 3篇计算力学学报
  • 3篇工程力学
  • 3篇Journa...
  • 2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力学与实践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工业建筑
  • 1篇筑路机械与施...
  • 1篇公路交通科技
  • 1篇南通职业大学...
  • 1篇防灾减灾工程...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5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13篇2010
  • 13篇2009
  • 17篇2008
  • 6篇2007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基弹塑性承载力安全性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随着对地基承载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及大量工程实践的开展,暴露出弹性理论的诸多缺陷。基于弹-塑性理论,对以前学者的地基分类进行改进,推导出地基的临塑承载力、弹-塑性承载力以及极限承载力的公式,并且为了更好地进行地基土处于非线性变形阶段弹-塑性承载力的计算,提出了弹-塑性承载力利用率的概念;针对以前学者提出的危险度的概念,由于其不能在工程实际工程中很好地推广应用的缺点,给出了具有工程意义的弹-塑性承载力安全度Kep这一参数。结合工程实际说明只要Kep满足要求,地基土可用到非线性变形阶段,由此理论设计地基基础,造价将大大降低。
梅岭周桂阳周峰梅国雄
端承桩复合桩基及其设计方法被引量:14
2008年
对于采用端承桩(或摩擦端承桩)的桩基础,由于基桩沉降很小,即使加大桩距也很难发挥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因此上部结构荷载几乎全部由桩来承担,桩间土即便有很大的承载力也无法参与工作,从而造成很大的浪费。通过采用专门研制的桩顶变形调节装置,来协调端承桩与桩间土之间的变形,从而实现端承桩与桩间土的共同作用;并对使用端承桩同时考虑地基土承载力,特别是以地基土承载为主,辅以少量端承桩的端承桩复合桩基,提出设计方法。该方法经工程实践验证是合理的,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宰金珉周峰梅国雄王旭东裴捷廖河山
关键词:复合桩基端承桩
真空预压加固围垦海岸滩地固结沉降计算方法的分析研究
2012年
经真空—堆载联合预压处理的围垦海岸滩地产生的沉降变形给工程生产带来诸多问题,通过对比分析采用有限元法和实测资料预测法计算最终沉降的结果,得出有限元计算地基沉降是可靠的,进而采用有限元预测工后沉降与沉降稳定时间等,根据预测结果可解决实际工程出现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工程意义。
梅国雄徐美娟
关键词:沉降变形预测法工后沉降
柔性浅基础下变刚度垫层设置的有限元分析
2009年
柔性浅基础不具备调整地基变形的能力,针对这一缺点,可在基底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强度较大的垫层,而在应力较小的部位设置强度较小的垫层,即通过在基底设置中心刚度大、边缘刚度小的变刚度垫层,以有效调整地基土的应力分布,改善地基土工作性状。采用PLAXIS 2D有限元软件,分析比较了柔性浅基础下设置不同工况的变刚度垫层对地基土中应力分布及基础差异沉降的影响,发现在基底中部0.5~0.6倍基宽范围内设置变刚度垫层时,差异沉降控制效果最好。
陆俊蒋小可梅岭
关键词:变刚度应力分布差异沉降有限元分析
不同应力路径下饱和粘性土CU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GDS多功能三轴仪对饱和粘性重塑土分别进行了不同K0状态下的CU试验和K0=0.7时不同围压状态下的CU试验,探讨不同应力路径下粘性土的变形和强度特性。试验表明:不同应力路径下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都呈曲线形态相似的非线性应变硬化型;随着固结应力比K0的增加,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初始坡度逐渐由缓变陡;饱和粘性土不排水试验中:ε3=(1/(1-ε1))^(1/2)-1。
孙伟梅国雄宰金珉
关键词:饱和粘性土应力路径轴向应变
考虑固结的基坑开挖回弹问题有限层求解被引量:5
2009年
在综述前人有关基坑变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开挖回弹量直接影响到基坑的稳定性和建筑物的后期沉降,但相关研究很少考虑土体在开挖过程中的固结影响。现引入固结有限层法,通过增加开挖部分的耦合矩阵和开挖部分的渗透矩阵,建立三维横观各向同性土体考虑固结的开挖回弹问题的有限层求解格式,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以分析开挖过程中坑底土体的动态固结过程和负孔压的消散规律,研究固结对坑底土体回弹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坑底土体的孔压随时间逐步消散,从负孔压慢慢消散到零,且符合Mandel-Cryer效应,坑底的回弹量随时间不断增加,且中心点回弹量较大,边缘点回弹量相对较小,总体成中心对称的倒锅底形。
宋林辉梅国雄宰金珉
关键词:固结有限层法
公路地基沉降预测及其计算方法研究
2010年
为弥补公路路基沉降预测中各现有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一种新的沉降预测模型,并给出了利用该模型进行沉降预测的解析方法和数值方法。分析了该模型的特点,说明了测量误差以及测点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通过与其他预测方法的比较,该模型有明显的优势。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并指出解析方法在求解过程中会影响实测数据的权重,进而影响预测效果;而数值方法求解简单,方便实用,对测点数的多少要求不高,不影响实测数据的权重,预测精度较高。
陆春其梅岭梅国雄
关键词:道路工程公路地基沉降
刚性基础按应力分布设置垫层的有限元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刚性基础下地基土的反力呈马鞍形分布,即两边反力大而中间反力小,目前的解决方法是按承载力控制或沉降控制等理论在基础底面设置垫层,以使基底土体承载力或沉降达到一致。针对绝对刚性基础,可以从控制基底应力分布一致的角度出发,为减少基底角、边处应力分布与内部之间的差异,考虑在基础底面设置两边强度大而中间强度弱的垫层,即在反力较大的部位设置强度较大的垫层,而在反力较小的部位设置强度较小的垫层,通过改变垫层强弱两部分的强度比、设置位置以及厚度,使得刚性基础的基底土应力分布达到一致。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得出了垫层的优化设置方法,并分析了强弱两垫层材料的弹性模量、粘聚力以及摩擦角的变化对地基土应力分布的影响。
梅国雄梅岭宰金珉
关键词:应力分布有限元
考虑施工过程的深基础坑底土应力状态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与其他材料不同,土体的力学性能分析必须建立在其所处应力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基于这一思想,在对深基础进行变形分析时,根据基础建设的施工工艺,将整个分析过程划分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基坑降水、基坑开挖、结构施工和地下水位回升五个工况;同时为凸显问题核心,简化分析过程,假定每个工况中荷载的加、卸均瞬时发生,且基础为等补偿基础(结构荷重与挖除的土重相等)。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五种工况中坑底土体所处的应力状态,并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各工况下土体大、小主应力的增量变化,绘制出坑底土体经历的有效应力路径,指出在基础建造过程中,坑底土体将经历复杂的应力变化过程,对土体的强度和变形都将产生很大影响。
徐美娟宋林辉梅国雄
关键词:基坑开挖固结
基于三维破坏面的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被引量:1
2009年
为确定作用在给定基础形状地基土上的极限承载力,对基底下的土体进行网格划分,先假定一矩形均布荷载作用在此地基土上,运用布氏解的积分公式,结合角点法,编制MATLAB语言程序,求出每个网格结点上的附加应力,进而求得每个网格结点上的主应力,根据破坏准则,由程序找出破坏点的坐标,利用MATLAB的图形处理功能,把破坏点的坐标在坐标图中显示出来。继续加大矩形均布荷载,直至这些破坏点在坐标图中刚好能够形成一个连续的破坏面,此时的矩形均布荷载即为该地基的极限承载力。此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地基承载力经验公式中一些不合理的假设带来的误差,更符合实际情况,而且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地基土的三维破坏面。
梅岭梅国雄宋林辉宰金珉
关键词:极限承载力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