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71200)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孙正国高艳芳夏楠刘守华池永文更多>>
相关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叙事
  • 3篇白蛇
  • 3篇白蛇传
  • 2篇叙事长诗
  • 2篇人类学
  • 2篇民间歌谣
  • 2篇民间叙事
  • 2篇歌谣
  • 2篇黑暗
  • 2篇《白蛇传》
  • 2篇《黑暗传》
  • 2篇长诗
  • 1篇虚拟性
  • 1篇学科
  • 1篇学科综合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界
  • 1篇学术讨论
  • 1篇学者
  • 1篇仪式性

机构

  • 8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作者

  • 4篇孙正国
  • 1篇余红艳
  • 1篇林佳焕
  • 1篇高艳芳
  • 1篇张晓舒
  • 1篇池永文
  • 1篇刘守华
  • 1篇夏楠

传媒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论表演媒介中《白蛇传》故事空间的塑造被引量:2
2011年
表演媒介对《白蛇传》的演绎,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也有较为独立的表达系统,在塑造故事空间这一方面,将语言想象中的空间具象化,而且在导演与演员的创造性发挥方面也给定了故事空间的具体性与地域文化的个性,从而为《白蛇传》的广泛传播与深刻变革提供了媒介可能性。
张晓舒孙正国
关键词:《白蛇传》
我与《黑暗传》被引量:4
2011年
《黑暗传》自三十年前发掘出来,被誉为"汉族神话史诗",一时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集中研究。随着《黑暗传》的出版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学术界出现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成果。汉族神话叙事长诗的新界定,成为目前学界对《黑暗传》做出的新结论。近期,《黑暗传》入选在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证明了它的价值与意义。为推动学术讨论、总结汉族民间叙事长诗的理论成就,本刊特地约请国内重要学者参与《黑暗传》的学术讨论,最早研究《黑暗传》的故事学家、三十年来不断深化《黑暗传》性质大讨论的著名学者刘守华先生不吝赐稿,为这次学术讨论提供了良好的学术氛围,期待引起学术界更多更好的讨论。
刘守华
关键词:《黑暗传》民间叙事长诗学术讨论著名学者文化遗产日学术界
《黑暗传》整理研究30年被引量:1
2011年
在鄂西北地区,传唱着一部神话叙事长诗《黑暗传》。《黑暗传》由歌师在丧葬仪式上演唱,属于丧鼓歌。除口头传唱外,《黑暗传》也经由木刻本等书面文本得以保存并流传。1983年,胡崇峻在编辑《神农架民间歌谣集》时辑录了500多行《黑暗传》唱词,
林佳焕
关键词:《黑暗传》叙事长诗丧葬仪式民间歌谣木刻本
多维视野下的大禹治水传说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大禹治水传说作为跨越长时段的传说之一,文献记载丰富,传播范围广延,长期以来受到研究者重视,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古史辨学派以来的大禹治水传说研究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辨真伪,即通过勾稽考证,以考古学和历史学为主要视野,辨析传说中相关情节的真实性问题,这种辨析恰恰忽略了传说中的民族性;二是窥内涵,即借助文化学、人类学等,揭示大禹治水传说的文化内涵。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应用材料和研究路径的执着。置入传说学研究的视野,这两种维度涉及的是三种关系,即传说与历史、传说与社会文化、传说与其动力机制的关系,但对这三种关系的研究并不明确,有待深入。
夏楠
关键词:文化内涵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口头叙事媒介
2012年
口头叙事媒介的人类学讨论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传播媒介的维度,口头叙事媒介呈现出立体性与弱主体性,媒介的工具意义在此获得主体的隐含身份。二是艺术媒介的维度,口头叙事媒介的艺术创作呈现出人生的仪式性与日常生活的审美特性。同时,口头叙事媒介与人类艺术的起源具有互为性关系。
孙正国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立体性仪式性
白蛇传研究的百年回顾与反思被引量:5
2013年
白蛇传研究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缩影,它承接了五四之际中国文学研究的新范式,又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研究的人类学传统,无论在本体论还是方法论层面,都堪称经典个案。综观白蛇传的百年研究史,可以大略归纳为有六个方面的收获:源流研究、关系研究、整体文化研究、个别作品研究、比较研究和媒介研究。这些研究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展现了学科综合与学科自主意识,折射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多学科进入的源流研究阶段、民间文学学科的个案研究阶段和学科综合的方法论阶段。白蛇传研究的成果也存在明显局限,即过分的重复性源流研究,而缺乏深度的个案研究成果。这种局限,根源上在于学科视野单一,以及系统性、前沿性研究较少。
高艳芳
关键词:学科综合
话语变迁与法海形象的演变——基于民间传说多元发展的个案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法海形象在"白蛇传说"的演变长河中,由护佑者成为破坏者,由正义走向恶魔,由佛家律令的执行者成为旧文化的守卫者,继而又演变成为革命斗争的对象,这一反面形象最终由田汉京剧《白蛇传》将之定型,并继而成为引导民间口头传说等非主流形态传播中的"权威形象"。法海形象的演变体现了多重文化语境中传说话语的动态变迁,也体现了民间叙事与文化精英叙事之间的深层互动。随着文化语境的改变,法海形象又必然随着传说的再创造、再演绎,经历更多富有文化意蕴的演变,并由此展现民间传说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余红艳
关键词:民间叙事
为苦、为爱、为生命而歌——民间歌谣的文学人类学解读被引量:2
2015年
细读当代记录的与《国风》相近的民间歌谣,我们依旧能够感受到二千多年前温馨、朴实的民间情怀,依旧能够发现其喻世、警世、明世的底层现实。以文学人类学的视角考察这些歌谣,可以发现,它们传播在悠久、广博的历史地理空间之中,与有限的人生旅程交手而行,乡土的情怀、民族的智慧、人生的力量,都因民间歌谣的相伴相随而充满生机活力,都因美丽、深邃、朴实、坚韧的民间歌唱而超越苦难,民间歌谣是人类的文学知音。
孙正国
关键词:民间歌谣生命
网络叙事媒介与《白蛇传》的故事建构被引量:2
2013年
网络叙事媒介本质上是一种多媒介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叙事的新媒介形态。它对传统媒介的消解与融合,使其在故事建构中成为最有力量的叙事媒介。从故事时间来看,网络叙事媒介对《白蛇传》故事时间所作的塑造与表达体现了多维性时间的存在形态;从故事空间来看,网络媒介实现了对现实实在的超越;从故事讲述者的角度看,故事讲述者匍匐于技术之下,一切故事的构拟都只是技术的一种演绎。同时,故事建构过程也呈现了网络叙事媒介的虚拟性局限。
池永文孙正国
关键词:《白蛇传》故事时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