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

作品数:730 被引量:3,203H指数:21
相关作者:顾力华程志斌晏彩先陈奇刚李鹏程更多>>
相关机构:昆明市中医医院昆明医科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14篇期刊文章
  • 30篇会议论文
  • 6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26篇医药卫生
  • 137篇农业科学
  • 41篇环境科学与工...
  • 30篇理学
  • 18篇生物学
  • 14篇轻工技术与工...
  • 11篇经济管理
  • 11篇化学工程
  • 10篇冶金工程
  • 10篇建筑科学
  • 9篇金属学及工艺
  • 8篇自动化与计算...
  • 8篇文化科学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天文地球
  • 6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电子电信
  • 4篇电气工程
  • 2篇机械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54篇细胞
  • 38篇病毒
  • 29篇蛋白
  • 29篇基因
  • 27篇结核
  • 25篇儿童
  • 24篇催化
  • 22篇免疫
  • 21篇污泥
  • 20篇疗效
  • 18篇杆菌
  • 17篇血管
  • 17篇中医
  • 15篇药物
  • 15篇土壤
  • 13篇芽孢
  • 13篇芽孢杆菌
  • 13篇影响因素
  • 13篇关节
  • 12篇滇池

机构

  • 100篇昆明市中医医...
  • 88篇昆明医科大学
  • 59篇云南农业大学
  • 54篇昆明市儿童医...
  • 52篇昆明理工大学
  • 44篇云南中医药大...
  • 38篇云南大学
  • 24篇昆明贵金属研...
  • 21篇昆明市第一人...
  • 2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7篇中国医学科学...
  • 16篇云南中科灵长...
  • 15篇云南中医学院
  • 15篇西南林业大学
  • 15篇昆明三正生物...
  • 14篇中国科学院
  • 13篇昆明市妇幼保...
  • 12篇北京科技大学
  • 12篇昆明亚灵生物...
  • 11篇昆明学院

作者

  • 26篇顾力华
  • 18篇程志斌
  • 17篇王家强
  • 14篇晏彩先
  • 13篇陈奇刚
  • 13篇李鹏程
  • 12篇常桥稳
  • 11篇魏丹霞
  • 10篇邢奕
  • 9篇王美芬
  • 9篇白华毅
  • 8篇宋鑫
  • 8篇胡云章
  • 8篇廖国周
  • 8篇王桂瑛
  • 8篇王明英
  • 8篇胡凝珠
  • 7篇王海漩
  • 7篇许俊强
  • 6篇刘朵

传媒

  • 28篇云南中医中药...
  • 18篇昆明医科大学...
  • 15篇贵金属
  • 14篇第十三届全国...
  • 11篇中国生物制品...
  • 9篇饲料博览
  • 9篇安徽农业科学
  • 9篇云南科技管理
  • 9篇大理大学学报
  • 8篇医学综述
  • 8篇云南医药
  • 8篇云南中医学院...
  • 8篇西南农业学报
  • 8篇检验医学与临...
  • 7篇中国妇幼保健
  • 7篇饲料工业
  • 7篇云南冶金
  • 6篇中国民族民间...
  • 6篇中国给水排水
  • 6篇环境与职业医...

年份

  • 24篇2023
  • 78篇2022
  • 92篇2021
  • 81篇2020
  • 46篇2019
  • 51篇2018
  • 62篇2017
  • 52篇2016
  • 48篇2015
  • 26篇2014
  • 23篇2013
  • 45篇2012
  • 39篇2011
  • 25篇2010
  • 15篇2009
  • 11篇2008
  • 4篇2007
  • 7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7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菠菜叶-叶绿体-叶绿素为模板制TiO2材料太阳光下降解苯酚
以生物为模板合成无机多孔材料在近几年很受关注。本实验室也曾用植物皮为模板制备过一些TiO2材料。本文分别以菠菜叶、叶绿体和叶绿素三个不同层次的植物结构为模板合成TiO2材料(分别记作TiO2/菠菜、TiO2/叶绿体、Ti...
李琼华施杨梅刘毅沈瑞芳李俊杰王家强
关键词:菠菜叶叶绿体叶绿素光催化性能苯酚降解
注重科普教育 提升未成年人科学文化素质被引量:2
2010年
基于昆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和科普教育,对提高未成年人的整体文化素质等方面及相关的作法、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王薇洪昆
关键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科普教育基地
结核丸与左氧氟沙星等抗结核药物联用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和评价结核丸与左氧氟沙星等抗结核药物联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MDR-TB)患者的疗效。方法:复治涂阳的373例MDR-TB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78例)和治疗组(19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等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盐酸乙胺丁醇、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和利福喷丁)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结核丸治疗12月。结果: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的13例,最终对照组实际完成175例,治疗组实际完成185例;疗程结束时,治疗组的痰菌阴转率为78.38%高于对照组为55.43%(P<0.05);治疗组患者病灶吸收有效率为78.38%和空洞闭合有效率为83.24%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核丸与左氧氟沙星等二线抗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有利于痰菌阴转、病灶吸收和空洞闭合,并且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刘幸欧阳兵冷艳朵撒亚莲胡长缨王璐陈洁
关键词:耐多药肺结核左氧氟沙星结核丸
昆明地区恒河猴、食蟹猴种群繁殖规律和繁殖性能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索昆明地区人工饲养恒河猴与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为恒河猴和食蟹猴繁育基地建设、生殖生物学研究及生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昆明某规模化实验猕猴饲养基地饲养的150只恒河猴繁殖群(20只雄猴,130只雌猴)和900只食蟹猴繁殖群(120只雄猴,780只雌猴)全年12个月的繁殖规律及繁殖性能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昆明地区恒河猴种群产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食蟹猴种群产仔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恒河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6.15%、69.23%和90.70%;食蟹猴种群的妊娠率、繁殖率、仔猴成活率分别是78.98%、74.87%和94.81%;恒河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8.80±2.33)d和(165.87±7.52)d;食蟹猴的月经周期和妊娠期分别是(29.35±3.05)d和(157.93±5.42)d;恒河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425.00±100.50)g和(1491.67±172.35)g;食蟹猴仔猴平均出生体重和幼猴平均断奶体重分别是(314.33±61.18)g和(1013.50±115.50)g。结论明确了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的繁殖规律,详实地报道了恒河猴和食蟹猴种群繁殖性能参考值,为昆明地区恒河猴和食蟹猴的繁殖及开展实验猴生殖生物学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基础数据。
王宏付学魏陈智岗宗发梁李鹤龄韦秋奖
关键词:恒河猴食蟹猴种群繁殖规律繁殖性能
玉桂片对黄褐斑模型小鼠皮肤形态及酪氨酸酶的作用研究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观察玉桂片对黄褐斑模型小鼠的防治效果,初步探讨玉桂片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机制,为临床防治黄褐斑提供部分基础实验依据。方法选取清洁级昆明种雌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各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维C预防组、维C治疗组、玉桂片预防组和玉桂片治疗组。HE染色检测皮肤病理学形态、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小鼠血中的酪氨酸酶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表皮的上皮细胞增殖较明显,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皮肤附属器如毛囊、皮脂腺出现比较明显增生。维C组(含预防组和治疗组)可见少量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玉桂片组(含预防组和治疗组)炎性细胞及纤维组织最少见。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小鼠酪氨酸酶含量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酪氨酸酶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玉桂片治疗黄褐斑的机制可能与减少酪氨酸酶合成,抑制炎性细胞增生和抗组织纤维化有关。
易腾达万春平杨登科叶飞
关键词:黄褐斑酪氨酸酶
新生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误漏诊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曾误漏诊的新生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均因患侧肢体活动障碍就诊,其中2例为下肢,1例为上肢;2例伴有发热。3例血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均升高,下肢2例入院后行患侧髋关节B超检查示化脓性髋关节炎。曾诊断为患侧化脓性髋关节炎2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误漏诊时间4~10 d,平均6.5 d。2例经患侧股骨、胫腓骨MRI检查确诊为股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给予相应治疗病情好转后出院。1例行降钙素原检查示0.33 ng/ml,起病10 d后行X线检查示患侧肱骨骨膜反应,进一步行患侧肱骨分层穿刺抽吸出黄色脓液确诊肱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予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随访1年,2例预后良好;1例转为股骨慢性骨髓炎伴髋关节病理性脱位,现仍在进一步治疗、随访中。结论新生儿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初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伴发关节化脓性感染,容易误漏诊。掌握该病临床特点和及时行患肢骨骼MRI检查等是减少或避免其误漏诊的关键。
李论徐涛涛杨佳
关键词:骨髓炎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
复配改良剂对设施酸化土壤及团聚体的影响被引量:4
2021年
为探究复配改良剂对设施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该试验将生物质炭、牛粪、粉煤灰和白云石粉4种物料分别按3个施用水平正交组合成9种改良剂进行盆栽白菜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的复配改良剂对设施酸化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团聚体结构、白菜的生长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施用后土壤的pH和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T3处理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71.1%和46.4%,土壤交换性酸总量显著低于对照,处理间的差异因各物料的施用水平而异。低添加量的改良剂处理显著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显著增大。改良剂处理显著提高了白菜全氮、全磷、全钾和粗纤维的含量,硝酸盐含量显著降低。综上,T3处理(生物质炭5 g/kg,牛粪12 g/kg,粉煤灰200 g/kg,白云石粉1 g/kg)为该试验筛选出改良酸性土壤,促进白菜生长的最优配方,研究成果为复配改良剂在酸性红壤地区土壤改良剂的应用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王鹏飞田滔张应华许俊强李振林史静
关键词:改良剂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酸化
菊花枯萎病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比较被引量:1
2023年
菊花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hrysanthemi)是目前影响菊花产业发展的一种侵入土壤根部传播的病害。笔者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菊花患枯萎病的发病植株和菊花健康植株的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菊花枯萎病的发生对根际土菌落丰富度存在明显影响。健康菊花植株和患病菊花植株根际细菌OTU数分别是1831和1723个,两者共有为1661个,菊花健株根际土壤中细菌OTU总数比菊花病株增加6.23%,特有OTUs数是患病植株的2.74倍。从土壤根际群落结构的多样性水平上看,菊花患枯萎病植株低于菊花健康植株。Alpha多样性指数显示,菊花病株根际土壤的Shannon、Ace以及Chao1指数比健株降低1.60%、5.71%和6.62%。此外,菊花患枯萎病植株与健康植株在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结构上也有明显差异,菊花健康植株根际土中,主要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芽孢杆菌纲(Bacilli)、绿弯菌纲(Chloroflexia),其相对丰富度分别比病株高10.27%、1.51%、9.54%;在属水平上,病株根际土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节杆菌属(Arthrobacter)相对丰富度比健株分别低4.14%、0.45%、39.24%。上述结果说明,在菊花根际土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以及物种多样性的降低是菊花枯萎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更早防治菊花枯萎病提供理论依据。
赵娅红吴治兴刘敏荣涂艳芳薛建平王悦卢超刘佳妮余磊姚茹瑜陈志星黄飞燕
关键词:菊花根际土壤高通量测序细菌群落
2017—2019年昆明市两城区大气细颗粒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 分析昆明市2个城区大气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_(2.5))分布特征及其中重金属的浓度水平和污染来源,为开展针对性健康防护、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和减少空气污染导致的健康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每月10—16日,选择昆明市2个城区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2 km范围内,距离地面15 m高的平台采集PM_(2.5)样品,测量其质量浓度,并分析其中12种重金属浓度水平。对重金属污染来源采用富集因子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19年昆明市2个城区PM_(2.5)日均浓度范围为8~89μg/m^(3),年均中位浓度分别为27、31和22μg/m^(3);季节浓度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砷(As)为2个城区主要重金属污染;在1类致癌物砷(As)、镉(Cd)和镀(Be)中,以As的浓度最高,As浓度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和秋季As中位浓度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浓度限值(0.006μg/m^(3))。富集因子法分析提示,锑(Sb)、As、Be、Cd、铬(Cr)、汞(Hg)、铅(Pb)、锰(Mn)、镍(Ni)、硒(Se)和铊(Tl)有人为污染的可能。结论 昆明市两城区PM_(2.5)质量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重金属污染以As较为突出,其污染水平在冬季和秋季较高。人为污染可能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
苏晓梅李旭韩瑞萍董丽琼孙宏伟陈皓
关键词:大气细颗粒物重金属
针灸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兼析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相关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终点包括:临床总有效率、神经传导速度和不良反应;运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及效应量的合并。运用GRADEprofiler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估。结果:共纳入18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 158名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针灸治疗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RR:1.38,95%CI(1.25,1.53),P<0.000 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1正中神经:针灸治疗组优于药物对照组[MD=2.55,95%CI(1.23,3.87),P=0.000 1];2腓总神经:针灸治疗组优于药物对照组[MD=3.42,95%CI(2.56,4.28),P<0.000 01]。运动神经传导速度:1正中神经:针灸治疗组优于药物对照组[MD=4.10,95%CI(1.01,7.19),P=0.009];2腓总神经:针灸治疗组优于药物对照组[MD=3.09,95%CI(1.99,4.19),P<0.000 01]。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指标:2项研究报告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无异常。证据质量评估:腓总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证据级别为中级,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证据级别为低级,而临床有效率和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证据级别为较低级。结论:根据目前的临床证据,尚不能确定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李军金艳蓉薛耀明
关键词:针灸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共7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