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0478)

作品数:27 被引量:252H指数:8
相关作者:任建安吴秀文顾国胜黎介寿王革非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6篇腹腔
  • 5篇手术部
  • 5篇手术部位
  • 5篇手术部位感染
  • 5篇肠瘘
  • 4篇克罗恩
  • 4篇克罗恩病
  • 4篇腹腔感染
  • 4篇肠内
  • 4篇肠内营养
  • 3篇蛋白
  • 3篇炎症
  • 3篇术后
  • 3篇重症
  • 3篇腹腔开放
  • 2篇炎症性
  • 2篇炎症性肠病
  • 2篇预后
  • 2篇诊治

机构

  • 18篇南京军区南京...
  • 12篇南京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南京中医药大...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溧阳市人民医...

作者

  • 23篇任建安
  • 8篇吴秀文
  • 8篇顾国胜
  • 7篇黎介寿
  • 6篇王革非
  • 5篇赵允召
  • 4篇任华建
  • 3篇洪之武
  • 2篇赵坤
  • 2篇李宁
  • 2篇吴骎
  • 2篇周波
  • 2篇樊跃平
  • 2篇刘颂
  • 2篇陈军
  • 2篇李原
  • 1篇吴莉莉
  • 1篇刘云
  • 1篇马云丽
  • 1篇田维亮

传媒

  • 8篇中国实用外科...
  • 6篇中华消化外科...
  • 4篇肠外与肠内营...
  • 2篇中华胃肠外科...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医药临床杂...
  • 1篇国际外科学杂...

年份

  • 2篇2017
  • 8篇2016
  • 8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前白蛋白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作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PA和WBC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SSI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术后出现SSI,其中切口感染18例,器官/腔隙感染2例;术后发现并作出SSI诊断的时间为(6.3±1.5)d。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术前PA及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PA及WBC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出现峰值/谷值,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PA及WBC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感染组患者恢复延迟,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A与术后第3天PA的差值(ΔPA)比术后第3天PA、WBC预测术后SSI的价值更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PA>87 mg/L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PA可作为早期预测胃肠癌术后患者发生SSI的敏感指标,进而实现临床的早期干预。
吴建军顾国胜朱初明晏江吴醒
关键词:前白蛋白胃肠癌手术部位感染
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蛋白质代谢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同位素示踪技术是公认的用于研究蛋白质代谢动力学的最佳方法。起初,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具有方便、经济、检测技术成熟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因它的放射性限制了在人体代谢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成熟和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稳定性同位素被广泛用于人体代谢动力学研究中。以下就稳定性同位素用于研究蛋白质代谢动力学中的基本原理、方法、检测手段和应用作一综述。
周波任建安
关键词:质谱营养代谢
克罗恩病并发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克罗恩病是一种主要累及消化道的自身免疫相关的炎症性疾病.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亚洲地区急剧上升,而结直肠癌是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了解克罗恩病癌变的现状与机制,加强对患者的癌症筛查与监测,对于降低克罗恩病患者的癌症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克罗恩病并发结直肠癌的倾向和分子机制,以及目前国际上对克罗恩病患者结直肠癌预防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徐骁盟任建安
关键词: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炎症结直肠肿瘤
内镜吻合夹治疗上消化道瘘二例被引量:2
2016年
例1患者女,进食后哽噎感行胃镜检查提示食管距门齿26—28cm可见不规则新生物,遂行食管癌根治术、食管-胃左颈部吻合术。术后第2天出现发热、引流管引流出脓性液体,造影明确食管-胃吻合口瘘。
汪志明任建安赵允召王震龙刁艳青吴秀文黎介寿
关键词:上消化道瘘食管癌根治术内镜胃吻合口瘘胃镜检查
感染研究进展对外科临床实践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外科感染研究的进展促进了外科临床实践的不断进步。手术部位的感染是最可能被预防的医院获得性感染,有效的措施包括术前预防性抗生素使用、术中保温和及时拔除引流物。结直肠手术术前的肠道准备与口服抗生素可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脓毒症的治疗包括早期复苏、器官功能支持和感染源控制措施。针对腹腔感染的感染源控制措施的进展包括经皮脓肿穿刺引流和腹腔开放疗法。坏死性筋膜炎是最严重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彻底清创和超广谱抗生素的及时使用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持续与反复发作的感染可导致病人并发持续炎性反应与分解代谢综合征,其在临床上则表现为慢重症,感染源控制、及时的肠内营养支持与早期运动和功能锻炼可有效避免或逆转慢重症。
任建安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腹腔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克罗恩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35
2014年
目的调查克罗恩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的115例克罗恩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水平不佳,应用McMaster版炎性肠病问卷调查平均得分为(161.16±28.84)分;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平均为(187.61±105.27)分,为轻度活动期;焦虑、抑郁评分分别为(7.71±3.95)分、(7.04±3.67)分,均为轻度。影响克罗恩病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因素为此次克罗恩病疾病活动指数、焦虑、现工作(学习)状态。结论对克罗恩病患者应切实做好疾病护理,同时加强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并加强社会支持。
李晓婷刘云任建安刘颂王革非任华建闫东升
关键词:CROHN病生活质量
运动训练在慢重症康复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16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技术的进步一方面使得急危重患者的生存率得以提高,而另一方面,也使这样一部分患者的数量增多:病情从急性状态进展成慢性状态,且需一种或多种生命支持措施。这类患者即慢重症患者,即使能离开ICU或转运至康复中心,仍然有较高的病死率。因此,如何促进慢重症患者的康复是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及社会经济学的重要研究点之一。运动训练可促进慢重症患者的身体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及独立日常生活能力,应作为慢重症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之一。
顾国胜任建安
关键词:康复
负压网片筋膜牵引技术在腹腔开放术后晚期筋膜关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探讨在负压辅助下,网片调节的筋膜牵引技术在促进腹腔开放术后晚期筋膜关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至2011年11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收治40例因腹腔开放行筋膜牵引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18岁以下,腹腔开放前存在腹壁疝、腹腔开放治疗时间<5d的病人排除在研究之外。结果病人平均年龄(45±10)岁。其中弥漫性腹膜炎病人16例(40%),严重创伤12例(30%),重症胰腺炎8例(20%),腹腔大出血4例(10%)。腹腔开放治疗时间平均为(31.0±6.8)d,负压封闭治疗时间平均为(29.0±6.3)d,负压辅助网片牵引治疗平均时间为(26.0±6.8)d。平均腹壁筋膜关闭率为60%。2例(5%)发生肠空气瘘,肠瘘是导致腹壁筋膜关闭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负压网片筋膜牵引技术提高了腹腔开放术后的晚期筋膜关闭率,相关并发症较少。
黄骞赵允召任建安赵日升王伟田维亮李宁黎介寿
关键词:腹腔开放
炎症性肠病中cGAS-cGAMP-STING识别病原体DNA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生物体对病原微生物核酸(包括DNA与RNA)的识别是启动宿主免疫应答的重要途径.炎症性肠病中,机体对病原体核酸的识别异常是其病因与特征之一.近年来,针对RNA的识别机制以及相关分子学基础已愈加深入,而关于DNA如何激活胞内DNA受体并调控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进而介导黏膜免疫应答却罕有研究.本综述将首先介绍肠道树突状细胞的亚群与功能,探讨树突状细胞利用cGAS-cGAMP-STING识别外源性DNA的机制,进而鉴别炎症性肠病中与DNA识别异常高度相关的易感基因.
刘颂任建安
关键词:STING炎症核酸类DNA
腹部污染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和致病菌分布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腹部污染切口术后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致病菌分布的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住院并拟行确定性手术的760例消化道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手术部位感染的确诊依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院内感染监测系统的标准。采用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法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手术部位感染将患者分为手术部位感染组和非手术部位感染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人口学信息、消化道瘘信息、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感染相关信息等。计量资料以M(Qn)表示,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筛选出符合研究条件的191例患者纳入研究,51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总发生率为26.70%(51/191)。其中浅表切口型手术部位感染36例,深层组织切口型手术部位感染8例,器官和(或)腔隙型手术部位感染7例。手术部位感染时间多为术后1周。手术部位感染组患者中,5例患者细菌培养阴性,46例患者细菌培养阳性,共分离出菌株71株,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2株、肠球菌14株、肺炎克雷伯菌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变形杆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4株、柠檬酸细菌2株、D群链球菌2株、摩根菌 1株、肠杆菌1株、产气单胞菌1株。22株大肠埃希菌中,72.7%(16/22)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β内酰胺酶阳性,其中7株为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非手术部位感染组患者中位总住院时间和中位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3.0 d(26.0 d,46.0 d)和16.5 d(13.0 d,21.0 d),明显短于手术部位感染组的37.0 d(31.0 d,64.0 d)和23.0 d(17.0 d,32.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2 582.00,1 757.00,P〈0.05)。结论:胃肠消化道瘘作为一种污染的腹部切口,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肺�
樊跃平任建安吴秀文顾国胜王革非赵坤赵允召黎介寿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致病菌分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