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60227)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1
- 相关作者:李剑波刘磊王雪梅王相成孙德珍更多>>
- 相关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CDFI评价心梗后心腔内血流的变化及其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后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利用CDFI联合PD能够较直观而准确地定量心腔内不同部位血流状态的技术,对22例OMI病人和20例正常人左心腔内不同部位血流状态及其速度分布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结果:正常人心室内各部位收缩期血流间自流出道会聚,速度剖面平滑,无紊乱血流;而且心尖部、心室中尖部、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加速度递增,说明正常心室收缩无论在时相上,还是力度上均高度协调一致。结论:MI后左心室的重构使心腔内血流发生了严重紊乱;而心腔内血流的紊乱及压力不协调可能是左心室晚期重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这不仅为合理解释心室晚期重构增加了新内容;同时为临床延缓左室重构的治疗措施提供了新思路。
- 高金娥牟世伟
- 关键词:心肌梗塞左心室重构
- 小动物CT对人体骨骼的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本文将采用micro-CT技术对人颈椎寰枢椎骨的显微结构作研究分析。方法:采用micro-CT技术,选择不同的扫描协议,对同一样本人体颈椎寰枢椎骨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协议下骨骼的扫描结果,选择最优的扫描协议,分析人体骨骼的骨小梁等显微结构的信息。结果: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在Bin1&High扫描协议下采集的图像,能够清楚的看到颈椎寰枢椎骨内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并且可以得到骨体积/全体积、骨表面积/骨体积、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间隙、骨小梁模式因子和皮质壁厚等参数信息。结论:Micro-CT是研究骨小梁的显微结构变化,骨密度变化,骨松质和骨皮质的变化等领域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 李剑波刘磊王雪梅
- 关键词:MICRO-CT
- DNA三角双锥结构的放射性标记
- 2016年
- 分别采用点击化学方法对DNA三角双锥结构进行氟-18标记研究,采用二氯亚锡还原法对DNA三角双锥结构进行锝-99m标记研究.结果表明,点击化学方法不适用于DNA三角双锥结构的氟-18标记;而采用二氯亚锡还原法则制得了以DNA三角双锥结构为载体的分子影像探针99mTc-DBNs.
- 李剑波王雪梅包宝亮何玉林王相成张国建白侠刘磊
- 关键词:放射性标记氟-18
- ^(64)Cu标记单链DNA及其体内分布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本文探索^(64)Cu标记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 Nucleic Acid,DNA)方法及小鼠体内分布情况。将单链DNA(ssDNA)与螯合剂p-SCN-Bn-NOTA偶联,得到NOTA-ssDNA,加入64Cu孵育一定时间,利用薄层色谱监测反应,NAP-5脱盐柱纯化,得到64Cu-ssDNA。静脉注射进入昆明鼠体内后,研究不同时间点感兴趣器官或脏器的放射性摄取量。NOTA-ssDNA与64Cu反应1 h后,放化标记率为(66.4±2.85)%;纯化后,放化纯度大于95%。体外稳定实验显示,^(64)Cu-ssDNA在PBS(Phosphate Buffer Saline)或小鼠血清中至少能稳定存在6 h。^(64)Cu-ssDNA通过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后,在胃肠道有一定的摄取,而肾脏和膀胱出现高放射性摄取量。注射180 min后,膀胱中的放射性摄取量达到了(63.84±5.86)%ID∙g^(−1)。结果表明:64Cu-ssDNA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代谢排出体外。^(64)Cu-ssDNA的成功制备,为基于DNA多面体的PET分子探针的制备解决了关键一步;其体内分布实验为研究^(64)Cu标记DNA多面体的体内生物分布提供了实验对照信息。
- 段晓燕都义日翁兆平王相成王春梅王涛李剑波
- 关键词:单链DNA
- 一种基于DNA四面体纳米结构双模态探针的设计、制备与体内分布研究
- 目的:DNA四面体纳米结构是一种通过寡核苷酸链互补配对而搭建起来的DNA纳米结构。这类DNA结构分子尺度小、生物相容性好,结构稳定而灵活、能够实现精确的定位和修饰,故而在靶向治疗、分子影像和多模态探针等方面具备优异的性质...
- 江大卫贾丽娜李剑波程登峰张岚
- 关键词:SPECT显像荧光探针
- 文献传递
- 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研究联合吸入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病人均给予常规抗感染、吸氧、化痰和平喘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μg,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18μg,1次/d。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8 wk后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肺功能及动脉血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8wk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用力肺活量)(%)、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显著提高,临床症状和动脉血气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使用噻托溴铵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较单独使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对中重度COPD病人临床症状、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有更加明显的改善作用。
- 李瑞霞王佳烈孙德珍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氟替卡松
- 浅谈中美教育的差异
- 2014年
- 根据作者本人在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学习期间的经历与感受,从学校的教育体制,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探讨中美大学生教育之间的差异。希望通过两者的教育优势互补,可以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更多的全方位人才。
- 李剑波
- 关键词:中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