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3YJA790129)
- 作品数:14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朱殊洋徐跃华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大学广州行政学院中共广州市委党校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马克思生产函数的最优经济增长模型被引量:3
- 2015年
- 文章根据马克思生产函数建立了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显示,最优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密切相关,随着就业增长率的提高,最优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但达到一定点后,再提高就业增长率就会降低最优经济增长率.在经济增长最优条件下劳动密集度曲线是一条逻辑斯特饱和曲线,因此在拐点的左端,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步提高,在拐点的右端,就业增长率与最优经济增长率变化方向相反.此外最优经济增长率与分工参数关系密切,当产出就业弹性大于分工参数时,长期最优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反之则逐渐上升.
- 徐跃华朱殊洋
- 关键词:最优经济增长
- 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只存在平衡增长规律——对周方教授优先增长条件的考察被引量:2
- 2016年
- 生产资料究竟是优先增长还是平衡增长,不仅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目前我国的数理经济学家们证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一个规律。周方教授的证明具有代表性,他由马克思再生产原理出发推导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条件。但是周方教授没有进一步考察他的优先增长条件的稳定性。本文采用动态稳定性分析方法,对周方教授的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周方教授的优先增长条件不具有大范围稳定性,因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具有规律性。具有大范围稳定性的是生产资料的平衡增长。
- 朱殊洋
- 关键词: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 试论公有制企业高效率的充分条件
- 2016年
- 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公有制企业采取如下要素投入原则:是否追加生产要素取决于该生产要素是否能够带来纯收入增加,则公有制企业是高效率的。这就是公有制企业高效率的充分条件。
- 徐跃华朱殊洋
- 关键词:公有制全要素生产率
- 从出口导向模式的再分配效应看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2013年
-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其关于商品二因素的划分及由此导出的价值形式理论对考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价值形式理论分析表明,我国收入分配不均很大程度上是由出口造成的。因为外汇储备本身只是价值形式,不是物质财富,过多的外汇储备反而会因为其再分配效应造成财富分配不公。当外汇储备不及时转化为物质财富时,就会导致储蓄内容与形式的失衡,而储蓄形式与内容的失衡正是造成我国目前储蓄过多与内需不足矛盾的一个重要根源。所以必须转变"储蓄即是财富"的传统观念,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 徐跃华
- 马克思的内需型就业模型及其定性分析
- 2014年
- 马克思内需型就业动力学模型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该模型以两大部类均衡条件为基础,这一特征表明马克思就业模型不仅具有总量意义,而且还具有产业结构意义,故此模型对分析中国就业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建立在两大部类基础上的就业模型具有互动的性质,第一部类就业的增加依赖于第二部类就业的增加,反之亦然。这意味着两大部类就业形成互反馈效应。三是马克思就业系统存在多重均衡,每一均衡点都是一个战略目标,其中充分就业均衡则是最终目标,其余均衡点可以看作阶段目标。因此实现充分就业的过程就是由初始点到充分就业目标的过渡过程。
- 徐跃华朱殊洋
- 关键词:就业
- 马克思均衡下的分布参数就业模型被引量:1
- 2015年
- 资本存量的规模和结构是影响就业量的两个基本因素,从对就业的影响角度看,资本存量结构表现为劳动密度,资本存量规模是时间的函数,因此,就业量就是时间和劳动密度的函数。运用偏微分方程建模法,不仅可以得到解析解,而且可以得出解析解恰恰就是一个解耦式。
- 徐跃华朱殊洋
- 关键词:就业
- 对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问题的探讨
- 2015年
- 目前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相对剩余价值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属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会随之降低,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会相应减少,剩余劳动时间会相应延长,进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教科书的这一结论是假设新创造的价值不变、教育费用及其变化很小以至于可以忽略的情况下得出的。但是假设新创造的价值不变意味着,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无论社会劳动生产率如何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也不会再增加。这显然与马克思的理论和实际不符。一旦令新创造的价值可变、同时加入教育费用,那么就会发现,相对剩余价值既可以在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的情况下增加,也可以在必要劳动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增加。
- 朱殊洋
-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力价值教育费用
- 对“公有制企业高绩效假说”的数理分析
- 2017年
- "公有制低效率"作为改革公有制的依据,似乎已是共识。然而,程恩富教授提出的"公有制高绩效假说"认为,在公有制和私有制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的绩效。该假说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完善系统、科学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提供了思想依据,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该假说进行严格的数理证明。本文数理证明的结果显示,该假说具有良好的自封闭性,即在该命题的假设条件下,"公有制高绩效假说"是成立的,在外部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公有制在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激励效率以及消费福利方面均不劣于私有制。这意味着,公有制的问题并不是公有制本身的问题,而是外部条件问题。企业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于创新出与私有制企业相同的外部条件,而不是消灭公有制。
- 朱殊洋徐跃华
- 关键词:公有制全要素生产率
- 最优经济增长下劳动密集度的变动规律
- 2015年
- 经济学界一直将高劳动密集度看做是高速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但劳动密集度相对于最优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切换点?如果存在切换点,那么切换的条件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最优经济增长下劳动密集度的变动规律,研究发现:在经济增长率实现最优的情况下,最优劳动密集度是存在的,而且是稳定的;在经济增长率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度的时间轨线是一条饱和曲线,试图采用提高劳动密集度来增加就业之方法并不总是可行的;提高分工程度是保证高经济增长与高就业同步的根本方法。
- 徐跃华朱殊洋
- 关键词:最优经济增长劳动密集度
- 对就业和劳动密集度变化规律的探讨
- 2014年
- 如果就业增长率等于人口自然增长率,那么劳动密集度为逻辑函数,这意味着分工所带来的就业会趋于饱和,从长期看会出现失业,但是在拐点之前是就业均衡的。如果就业增长率受到就业空间的约束,则在就业高弹性情况下就业增长率会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因而会出现就业均衡;反之,如果就业是低弹性的,则就业增长率会低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但是从长期看趋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密集度的提高未必导致就业的增加,即两者的正向关系是存在条件的。
- 朱殊洋徐跃华
- 关键词:就业劳动密集度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