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76049)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4
相关作者:贾建军高建华蔡廷禄刘毅飞夏小明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篇大叶藻
  • 1篇有机质
  • 1篇灾害地质
  • 1篇藻类
  • 1篇沙量
  • 1篇生态危害
  • 1篇生态危害评价
  • 1篇输沙
  • 1篇输沙量
  • 1篇重金
  • 1篇重金属
  • 1篇重金属污染
  • 1篇重金属污染评...
  • 1篇稳定性分析
  • 1篇污染
  • 1篇污染评价
  • 1篇污染物
  • 1篇粒径趋势分析
  • 1篇金属污染
  • 1篇径流

机构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5篇南京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贾建军
  • 4篇高建华
  • 2篇刘毅飞
  • 2篇夏小明
  • 2篇汪亚平
  • 2篇蔡廷禄
  • 1篇龚文平
  • 1篇刘运令
  • 1篇王欣凯
  • 1篇倪建宇
  • 1篇李炎
  • 1篇杨旸
  • 1篇杨志宏
  • 1篇张亮
  • 1篇赵宁

传媒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月湖沉积物有机质来源及其演变被引量:6
2014年
潟湖海湾可以保存环境演化和人类活动的良好记录,碳氮元素含量及同位素特征可用来有效地反演这些演化。对位于山东半岛的月湖柱状样和沿岸表层样总有机碳、总氮、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分析表明,陆源物质对月湖沉积物和有机质的贡献很小,其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是维管植物大叶藻和各种海洋藻类。在2002年前大约140 a的沉积历史中,大叶藻对沉积物有机质的贡献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中在约1930年和1980年有两次明显的上升,前者可能因为种群的快速繁育,后者则可能是1979年口门筑坝后由于湾内环境恶化,大叶藻开始大量死亡的表现。月湖海洋藻类的有机碳埋藏通量在沉积记录中保持相对稳定,而大叶藻则增加了一倍,但两者都有一定程度的波动。研究结果表明自然环境演变(如沙嘴生长、口门缩小)和人类活动(如筑坝、修筑虾池)对月湖生态环境及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在沉积物中有清晰的记录。
赵宁杨旸高建华刘毅飞蔡廷禄贾建军
关键词:大叶藻海洋藻类有机质
胶州湾冲淤灾害地质及环境稳定性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通过对胶州湾1936~2002年4期海图的地形对比和1986年、2007年2期Landsat-5TM影像的对比,分析了近70多年来胶州湾的冲淤灾害地质形势。根据胶卅I湾近百年来的沉积速率特征将其冲淤灾害形势划分为9类,结果表明:胶州湾在1936~1963年间总体呈现轻微淤积态势,但显浪-红岛连线以东区域(含沧口水道)以轻微侵蚀为主。与前期相比,胶州湾在1963-1982年间的淤积强度明显减弱,基本由轻微淤积转为冲淤平衡状态。该时期内沧口水道转为以较强淤积为主,大沽河水道和岛耳河水道处于大面积轻微侵蚀状态。胶州湾在1986~2007年间多数岸段向海显著淤长,岸线的平均淤进速率为10^1~10^2m/a;海床总体上呈轻微侵蚀状态。此外,根据对均衡态下潮汐汉道P—A关系的分析,胶州湾近70年来口门的潮流振幅和相应的等效摩阻系数都呈减小趋势,这表明胶州湾口门的不稳定性逐渐增加。
刘运令汪亚平高建华贾建军夏小明李炎
关键词:灾害地质
海南博鳌海域的沉积物输运趋势与沉积速率被引量:7
2011年
2001年与2009年分别在博鳌海域进行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取样,通过粒度分析和计算获取沉积物粒度参数,借助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估算沉积速率。结果表明,与2001年相比,目前万泉河口、沙美内海有细化趋势(由粗砂变为细砂),玉带滩北部沉积物变粗,而玉带滩南部变化不大。此外,目前沙美内海北部沉积物输运趋势和2001年正好相反,南部则基本一致。万泉河口北侧沙嘴由淤积变为侵蚀,与实地调查一致。玉带滩北部沉积物沿岸向南、向外海输运,原处于侵蚀状态的南部岸段现已处于稳定阶段,这与2001年和2009年两个时段的岸线对比结果吻合。210Pb测年结果发现,潟湖内的沉积速率约为2mm.a?1,和2001年的测年结果基本一致。
张亮贾建军高建华龚文平汪亚平
关键词:粒径趋势分析沉积速率
海南岛典型港湾沉积物化学特征及重金属污染评价被引量:8
2016年
为探讨海南岛海湾污染物来源及其沉积物环境质量,对海南岛洋浦湾、铺前湾、清澜湾和小海湾等4个港湾的表层沉积物化学要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其分布特征及相关性,并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4站表层沉积物化学要素TOC、Cu和Cr含量分别为0.156% ~3.142%、2.0×10-6~45.1×10-6和10.9×10-6~515.0×10-6,大部分站位含量低于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超一类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8.1%、4.1%和12.2%;Hg、Pb、Zn、Cd和A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013×10 6~0.150×10-6、7.2×10-6~48.7×10-6、18.6×10-6~ 125.7×10-6、未检出~0.211×10-6和1.8× 10-6~17.2×10-6,均未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统计学分析显示,径流输入是控制海南岛上述4个港湾污染物质来源的主要因子,海水养殖或工业废水排放是重要点状污染源.重金属的评价结果表明,轻微生态危害的站位比例为58.1%,中等生态危害的站位比例为40.5%,强生态危害的站位比例为1.4%;港湾生态危害的排序为清澜湾>小海湾>铺前湾>洋浦湾,这一排序主要反映了汇入海湾的河流流域的污染状况.
蔡廷禄倪建宇贾建军刘毅飞夏小明范亦婷
关键词:生态危害评价
近50年海南三大河入海水沙通量特征及变化被引量:18
2013年
利用海南岛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1957-1987年和2006-2008年的河口水文资料,分析了这三条河流不同月份、不同季节入海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分布特征和不同年份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海南三大河入海水、沙通量在夏、秋台风季节(7-10月)最大,峰值多出现在9月或10月,三条河流水沙通量总体呈现洪水多沙、枯水少沙的特点,南渡江入海径流最为丰沛,而昌化江为输沙最强河流。近50年来,海南三大河入海水沙通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前水沙通量围绕平均值波动较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明显偏低;流域降水变化可能是促使三条河流入海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而输沙量的变化除了流域降水变化的因素以外,流域坡降、下垫面性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杨志宏贾建军王欣凯高建华
关键词:径流量输沙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