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60049)
- 作品数:5 被引量:4H指数:1
- 相关作者:吕双燕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艺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更多>>
- 20世纪40年代中国话剧表演艺术民族化实践与理论探索被引量:1
- 2017年
- 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话剧成熟、繁荣的时期,涌现出大量表现民族生活的优秀现实主义剧作。特别是那些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剧作,更是为话剧演剧走向真正深刻的现实主义与民族化,提供了平台。通过对这一时期的表演实践与理论探讨的研究,我们看到,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话剧已经较普遍地建立起成熟的现实主义表演观念,以及自觉探寻科学的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方法的艺术意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还提供了规律性方法与技巧。
- 吕双燕
- 关键词:中国话剧
- 张彭春戏剧观的现代性——对梅兰芳及中国戏剧艺术特质的认知被引量:1
- 2020年
- 纵览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有不少在话剧与戏曲艺术之间深入钻研、戮力实践,为其现代化做出重要贡献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如宋春舫、余上沅、赵太侔、王泊生、田汉、欧阳予倩、洪深、焦菊隐、金山、石挥、黄佐临、贺孟斧、陈鲤庭、朱端钧等。这些人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张彭春是这个群体的一员,在关于中国戏曲艺术本质及其现代性的研究和论述方面,他应该是个中翘楚。无论是其发表的论文与所作讲演等理论建树,还是对梅兰芳剧团在美国和苏联成功演出精心指导的实践行为,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存在,值得进一步深刻挖掘、研究、整理,而这些工作,也是建构和完善中国现代民族演剧艺术体系的重要一隅。
- 吕双燕
- 关键词:中国戏剧
- “新的演作者”——中国现代话剧演剧(导演)意识的觉醒
- 2017年
- 现代话剧导演的出现,意味着中国戏剧的真正现代化,它改变了"角儿制"演剧模式,改变了听戏的戏剧审美模式,更改变了中国戏剧的本质内涵和美学品位,它将中国戏剧带上了现代化道路。从演剧史的角度看,中国现代话剧导演意识的觉醒与演剧实践探索,正是张彭春、洪深、余上沅、熊佛西等人积极学习借鉴欧美现代戏剧观念和演剧方式,创建现代中国戏剧的初步成果。
- 吕双燕
- 关键词:话剧
- 中国话剧导演艺术史研究述论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中国话剧艺术获得突破性发展的每个阶段,导演艺术观念与实践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导演意识的觉醒和导排演制度的建立,导演理念与艺术的自觉和成熟,导演艺术观念与风格流派的多元等等因素,与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形成、成熟、辉煌与繁荣有直接而深刻的关系。
- 吕双燕
- 关键词:中国话剧
- 中国学派话剧演剧体系的探索与成就被引量:1
- 2015年
- 在中国现代话剧表演艺术发展道路上,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演剧方法与话剧民族艺术品格的生长和成熟之间,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因为表现现代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适应现代的、民族的审美需求的需要,在以写实逼真为特征的话剧表演风格与以写意抒情为主要特征的民族传统戏剧表演之间,就一直处于一种既相斥又相吸的微妙关系中,这种关系成为话剧表演艺术追求民族化和传统戏曲寻求现代化的共同内驱力。在话剧表演艺术的发展中,这种内驱力又成了将话剧表演从西方现实主义向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的现实主义拉动的巨大张力。这种巨大张力推动着对于中国学派的话剧表演艺术特征、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 吕双燕
- 关键词:中国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