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820006)

作品数:6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陈海明仲霞更多>>
相关机构: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强行法
  • 2篇国际强行法
  • 2篇法律
  • 1篇义务
  • 1篇约束力
  • 1篇社会
  • 1篇社会本位
  • 1篇世界秩序
  • 1篇投票
  • 1篇投票表决
  • 1篇权利
  • 1篇主权
  • 1篇主权平等
  • 1篇主权平等原则
  • 1篇宪章
  • 1篇协商
  • 1篇协商一致
  • 1篇协商一致原则
  • 1篇联合国
  • 1篇联合国宪章

机构

  • 5篇厦门理工学院
  • 2篇厦门大学

作者

  • 5篇陈海明
  • 2篇仲霞

传媒

  • 2篇太平洋学报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长安大学学报...
  • 1篇时代法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国际强行法的基本法理思考被引量:5
2013年
国际强行法的出现改变了国际法体系纯粹由任意法组成的局面,使得国际法获得了"公法"属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公法"。国际强行法的约束力并非根源于主权同意,其法律渊源与传统国际法大相径庭。国际强行法与《联合国宪章》第103条共同促使国际法律体系出现了一定规范的等级秩序,前者在于维护所确立的法律关系之排他性,后者在于确保宪章义务之优先性。
陈海明
关键词:国际强行法法律渊源
国际法宪政问题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尽管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局面导致了国际法的宪政化,许多国际法学者仍然对其深表怀疑和否定。本文从语义学角度解析 constitution 的内涵,确认宪政的本质内涵就是法律规则的体系化,进而确认了国际宪政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从国际强行法视角对国际法的宪政内涵进行分析,并且对国际宪政和国家宪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陈海明
关键词:国际强行法世界秩序
论默顿的评议人制度
2012年
默顿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他关心科学和社会的互动关系,考察了与现实大社会相对的小社会,即科学共同体中的体制与结构。本文以其著作《科学社会学》为依托,对评议人制度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涉及评议人角色、评议人匿名制与公开制及其各自利弊,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术界对当前国内科学评价体制的深入思考。
仲霞
关键词:科学共同体
国际法本位之变迁:从主权本位到社会本位——兼论国际法的“主权平等”原则被引量:9
2014年
传统国际法向当代国际法的变迁,体现了其价值本位从主权本位向社会本位的演变。传统国际法的主权本位建立在绝对主权观念上,给国际法体系带来了内在弊端,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社会本位与国际社会利益的大量涌现密不可分,在当代国际法的诸多领域得到了反映。主权平等原则仍然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础,与国际法的社会本位并行不悖。
陈海明
关键词:社会本位主权平等原则
国际组织的投票表决与协商一致决策机制被引量:1
2012年
为加深对国际组织各种决策机制的认识,促进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国际法律秩序的发展,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国际组织投票表决制的类型与利弊以及协商一致决策机制的特征与利弊作了细致的分析。分析认为,投票表决制包括平权表决制和加权表决制,有利于发挥主权原则,促进高效合作,但是容易导致集团对抗和牺牲公平;协商一致决策机制具有兼容并包和多赢互利的优点,但是由于时间较长而容易陷入僵局,只有综合采纳各种决策机制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陈海明仲霞
关键词:协商一致原则
权利视野中的对一切义务法律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国际社会利益对国际法体系的渗入使得当代国际法律义务越来越具有多边性,并导致了对一切义务法律关系的诞生。ICJ在巴塞罗那牵引公司案中最终确认了对一切义务法律关系,标志着国际法取得了重要发展。然而对于这一法律关系内涵的认识尚未取得多大进展。本文从权利视角研究对一切义务法律关系,对这一法律关系的不同类型进行了界定,并且对两类受害国在援引国家责任方面的不同权利进行了比较。
陈海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