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760025)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刘丽曹新宇胡星亮胡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安徽文艺出版社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 1篇艺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姚一苇
  • 4篇戏剧
  • 4篇戏剧创作
  • 2篇追寻
  • 2篇存在之思
  • 1篇代人
  • 1篇新论
  • 1篇寻根
  • 1篇身份
  • 1篇身份认同
  • 1篇台湾光复
  • 1篇作家
  • 1篇现代人
  • 1篇现代戏
  • 1篇现代戏剧
  • 1篇现代主义
  • 1篇现实观
  • 1篇现实观照
  • 1篇刘铭传
  • 1篇民族

机构

  • 4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 1篇安徽文艺出版...

作者

  • 4篇刘丽
  • 2篇曹新宇
  • 1篇胡星亮
  • 1篇胡莉

传媒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戏曲研究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闽南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传承与变革:京剧在台湾的现代化走向——以姚一苇的戏剧创作为考察对象
2014年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刘铭传任台湾巡抚时,为给母亲祝寿,特地从北京邀请京剧班来台表演,京剧自此传到台湾,并在台湾落地生根,被称为"平剧"、"国剧"。据吕诉上《台湾电影戏剧·台湾平剧史》所言:"平剧名词之来源,系因清末民初,由西洋回来的留学生,未到过北京,只在上海看过皮黄戏,好脚都北京去的。
刘丽胡莉
关键词:姚一苇戏剧创作台湾光复刘铭传现代戏剧
生命存在的意义追寻——论姚一苇的戏剧创作
2014年
在姚一苇的戏剧创作中,人是独立、有限的存在,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双重夹击之下,背负着苦闷、焦虑、迷惘的现代人,企图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做出恰切的调整,寻找失去的自我,摸索生命的方向,在从物质到精神、从有限到无限的转变过程中,实现生命存在的精神超越,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刘丽
关键词:姚一苇戏剧创作存在之思
“现代人的孤绝感”的现代主义表达——台湾剧作家马森话剧创作新论被引量:1
2015年
马森独幕剧集《脚色》其现实内涵和艺术表现新颖、先锋、独特。学术界普遍以"荒诞剧"("荒谬剧")论其审美创造。然而严格地说,马森的剧作不是荒诞剧。从内容来说,马森戏剧所描写的不是荒诞剧特有的"荒诞感",而是比荒诞感较为宽泛的"现代人的孤绝感";就形式而言,马森戏剧也少有荒诞剧的艺术表现,而着重是在现代主义基础上,摸索出意象呈现、魔幻现实、寓言象征等更适合于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
胡星亮
关键词:现代主义
民族之根的追寻与形塑——论姚一苇的戏剧创作被引量:2
2013年
中国传统文化是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强大根系,他不但在戏剧形式上借鉴传统曲艺,将采茶戏、莲花落、道情、数来宝、快板(书)、木偶戏、皮影戏、相声、京剧、地方戏等中国元素,创造性地糅入自己的戏剧创作,实现了中国传统曲艺/戏曲的现代转型,而且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呈现在舞台上。民族之"根"成就了台湾剧作家姚一苇,而姚一苇对中国民族之根的形塑,则让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民族精神在舞台上鲜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对姚一苇有着吸引力,与他的生命体验及创作的使命感有关。
刘丽曹新宇
关键词:姚一苇戏剧创作寻根身份认同
存在之思:人的失落与发现——论姚一苇的戏剧创作
2014年
1960年代前后的台湾,政治、经济体制急遽变革,多元文化交织、碰撞。在多元话语的众声喧哗中,"入的失落"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在戏剧界,率先冲破这一朦胧地带的,是姚一苇。他主张戏剧"为人而写",体现人生的"大关怀"。在他的笔下,重新"发现"了久已"失落"的人,使台湾剧场在戒严之后第一次真正触及到人的灵魂。在对生命、存在之价值的深刻反思中,其思想得到了超越和升华。
刘丽曹新宇
关键词:姚一苇现实观照创伤记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