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J22B03)

作品数:28 被引量:1,340H指数:16
相关作者:方创琳田莉李广东钮心毅丁亮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天文地球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经济管理
  • 12篇建筑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城镇化
  • 7篇城市
  • 4篇乡村
  • 3篇土地利用
  • 3篇集约利用
  • 3篇城乡
  • 2篇人口
  • 2篇田野调查
  • 2篇县域
  • 2篇景观
  • 2篇集群
  • 2篇建设用地
  • 2篇半城市化
  • 2篇半城市化地区
  • 2篇产业集群
  • 2篇城市化
  • 2篇城市化地区
  • 1篇地城
  • 1篇地理
  • 1篇地理学

机构

  • 17篇同济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北京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2篇济南市规划设...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北京市社会科...
  • 1篇上海建筑设计...
  • 1篇伊利诺伊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方创琳
  • 4篇侯丽
  • 3篇田莉
  • 3篇李广东
  • 2篇丁亮
  • 2篇钮心毅
  • 2篇栾峰
  • 2篇张飞
  • 2篇李永浮
  • 1篇冯健
  • 1篇程鹏
  • 1篇曹广忠
  • 1篇陈洁
  • 1篇宋小冬
  • 1篇张立
  • 1篇柴彦威
  • 1篇潘浩之
  • 1篇陆玉麒
  • 1篇刘刚
  • 1篇周尚意

传媒

  • 5篇上海城市规划
  • 3篇小城镇建设
  • 3篇地理科学进展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城市规划
  • 1篇规划师
  • 1篇地理研究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中国国情国力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土地科学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城市建筑
  • 1篇国际城市规划
  • 1篇2016中国...

年份

  • 2篇2016
  • 8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人口、产业和用地结构关系的城镇化模式类型及演进特征——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被引量:50
2013年
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发现六种关系模式在空间上临近、时间上趋同。从长期均衡结果看,各县市城镇化关系模式的差异主要源于自然条件、行政区设置等固有条件,城镇化模式的多样性并存未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别。从短期时序变动来看,在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主导驱动力形式下的确存在效率差异,现阶段长三角地区用地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高度吻合。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对各维度进程的不匹配现象予以关注,有助于认识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和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边雪陈昊宇曹广忠
关键词:城镇化协调发展
哈夫模型的修正及其在城市商业网点规划中应用——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被引量:11
2014年
以江苏省常州市商业网点规划为例,采用哈夫模型预测常州市和武进区两级商业中心的服务区及潜在顾客数。在下述三方面有所创新:(1)传统哈夫模型只适用于同级点状商业中心的市场区域预测,在划分城市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市场服务区时有很大局限性,提出一种λ取值的理论模式以优化不同等级商业中心的服务区划分;(2)消费者到商业中心的距离D,包括直线距离、路网距离和路网交通时间,以这三类距离划分市场服务区存在很大差异。研究表明,基于路网距离和交通时间的哈夫模型,划定的商业中心服务区较为接近现实情况。(3)日本通产省的修正哈夫模型简单实用,但在分析次级商业中心的服务区时,需要重新调整距离衰减系数λ值,以提高哈夫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若辅之以商业市场调查确定λ值,市场区划分的准确性将显著改善。
李永浮潘浩之田莉吴煜
关键词:商业网点规划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被引量:63
2012年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80年代的发育萌芽阶段、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和21世纪前10 a的持续发展阶段,共三大阶段。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和重点区域发展政策的倾向性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六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作和经济区政策开启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序幕,"七五"计划提出地三级经济区网络政策搭建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初步框架"八五"计划提出地横向联合与城乡统筹政策注入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内容"九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十五"计划实施地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奠定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针对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国家相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无数项差异化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城市群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
方创琳
关键词:城市群实施效果评价
处于十字路口的中国土地城镇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以来的历程回顾及转型展望被引量:60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土地资本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土地出让,政府积累了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但同时,过于依赖土地资本化衍生的土地财政,也导致土地的福利功能大大削弱。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房价飙升超过绝大多数人的购买力及忽视"人的城镇化",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本文回顾了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土地政策和土地市场的变迁,分析了土地城镇化的双刃剑效应,探讨了土地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主体和博弈机制,最后,对未来土地城镇化的转型方向进行了展望。
田莉
关键词:土地城镇化土地有偿使用
中国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特征研究被引量:59
2014年
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地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分析该过程中的城乡人口与土地变化及其关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应用脱钩理论及其相关模型,重点分析2000—2008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及其与城乡人口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25个省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两者协调性欠佳,呈现弱脱钩状态;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而减少,约一半省区呈现强脱钩状态,11个省区呈现衰退脱钩状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关系可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有1/3的省区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关系极不协调。论文认为,财税体制和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管控不力、城乡二元制度根深蒂固是造成前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新时期协调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可持续途径在于,遵循人口、产业、城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进财税/绩效体制改革,科学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有序推进城乡土地统筹置换。
王婧方创琳李裕瑞
关键词:城乡人口城乡建设用地脱钩关系
乡村规划发展探索——基于价值取向到地方实践的互动分析框架
城乡关系的演变推动了乡村规划的发展,促进了城乡规划体系的变革。通过建立'价值取向-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地方实践'的互动分析框架,以历时性的实证来解释和验证乡村规划从价值取向到地方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检验、反馈、调适三...
程鹏
关键词:乡村规划
文献传递
华北乡村地区城镇化途径特征、趋势及影响判断——基于山东张村的田野调查
本文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尤其是民族志的田野调查方法,概括华北乡村城镇化途径的特征、对其发展趋势和影响进行探讨。首先,分析张村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居民城镇化途径——教育城镇...
张飞侯丽
文献传递
意大利城镇化的社会经济与空间历史进程及模式评述被引量:8
2015年
本文回顾了意大利城镇化的历史演进过程,介绍了意大利城镇体系分布概况,并以北部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为例提出意大利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是一个"分散城镇化"发展的典型成功案例,具有多中心和大中小城市相对均衡的城镇体系,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企业也以小规模为主,这种中小企业与中小城市的结合在全球化浪潮中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乡村和农业依然是意大利国家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积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国学者和村镇工作者深入探讨。
侯丽
关键词:产业集群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53
2011年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方创琳周尚意柴彦威陆玉麒朱竑冯健刘云刚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
乡村城镇化的微观视角——基于华北地区张村的田野调查被引量:1
2015年
以山东张村为研究对象,以乡村社会中的微观个体为研究视角,借鉴社会学、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张村乡村城镇化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首先,以张村村民个人评价的总结为主导,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张村的发展历程,观察不同阶段国家与乡村关系的变化,提炼不同阶段农业和农村生活的关键词;其次,分析张村存在的"上大学"和"打工"两种城镇化方式在影响范围、发生时间、城市选择、城镇化程度以及村民感知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概括不同年龄段的乡村人对城镇化意愿的迥异态度;第三,对城镇化引发的乡村社会和空间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展望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发展前景和面临问题。
张飞侯丽
关键词:乡村城镇化乡村社会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