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S2002A142)

作品数:2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许琛琛余野王勤美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术后
  • 2篇近视
  • 2篇近视患者
  • 2篇LASIK术
  • 2篇LASIK术...
  • 1篇原位
  • 1篇原位角膜磨镶...
  • 1篇准分子
  • 1篇准分子激光
  • 1篇准分子激光原...
  • 1篇准分子激光原...
  • 1篇准分子激光原...
  • 1篇磨镶术
  • 1篇激光
  • 1篇激光原位
  • 1篇激光原位角膜...
  • 1篇激光原位角膜...
  • 1篇角膜
  • 1篇角膜磨镶术
  • 1篇分子

机构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2篇王勤美
  • 2篇余野
  • 2篇许琛琛

传媒

  • 1篇眼视光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眼科...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相对性调节的变化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檄后相对性调节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58只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只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只眼),于术前、术后10d、1月和3月测定正负相对调节。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后10d和1月的负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月比术前有所增加(P=0.019),框架眼镜组术后各期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0d正相对调节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月、3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术前角膜接触镜组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28),但是术后10d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5)。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出现的暂时性正相对调节量的下降是术后早期出现视疲劳的原因之一。
许琛琛王勤美余野
关键词: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探讨老视前期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单眼调节幅度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接受LASIK手术治疗的老视前期近视患者29例(58眼),按平时戴镜情况分为两组:角膜接触镜组(13例26眼)和框架眼镜组(16例32眼),比较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单眼调节幅度(负镜片法),并将第10天的调节幅度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角膜接触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7.15±1.02)D、(6.14±1.32)D、(6.69±1.43)D和(7.17±1.15)D;框架眼镜组术前、术后第10天、第1个月和第3个月的调节幅度分别为(6.32±1.07)D、(5.49±1.06)D、(5.90±1.33)D和(6.31±1.19)D。术后第10天、第1个月的调节幅度与术前相比,两组均有显著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到术后第3个月时已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接触镜组的调节幅度明显高于框架眼镜组(P=0.004),但是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4)。术后第10天调节幅度的下降程度与术前屈光度数呈正相关(r=0.52,P<0.01)。结论老视前期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单眼调节幅度的降低是暂时性的,不会引起患者老视的提早出现。
许琛琛王勤美余野
关键词:近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