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河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2008111)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程东娟费良军王海峰高然赵新宇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南昌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膜孔灌
  • 2篇氮素
  • 2篇入渗
  • 1篇氮肥
  • 1篇氮素转化
  • 1篇运移
  • 1篇入渗量
  • 1篇入渗特性
  • 1篇施肥
  • 1篇施肥方式
  • 1篇施肥量
  • 1篇数学模型
  • 1篇水分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氮
  • 1篇土壤氮素
  • 1篇尿素
  • 1篇农田
  • 1篇农田水分
  • 1篇迁移

机构

  • 5篇河北工程大学
  • 5篇西安理工大学
  • 1篇南昌工程学院

作者

  • 5篇费良军
  • 5篇程东娟
  • 3篇王海峰
  • 2篇高然
  • 1篇赵新宇
  • 1篇孙红
  • 1篇赵雪婷

传媒

  • 2篇人民黄河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施肥方式和肥量对膜孔自由入渗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和肥量对膜孔自由入渗累计入渗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方式对膜孔自由入渗量有影响,在相同时间内入渗量表现为灌施>深施>表施;施肥量对膜孔自由入渗量也有影响,在不同施肥方式下,随着肥量的增加,相同时间内膜孔自由入渗量增大,且不同施肥方式下不同肥量的膜孔自由入渗量与时间之间均符合Kostiakov入渗模型。
程东娟高然王海峰费良军
关键词:膜孔灌施肥方式施肥量入渗量
膜孔灌灌施氯化铵条件下土壤氮素迁移分布规律研究
2009年
湿润锋随灌施时间延长不断迁移,含水率分布曲线由比较陡直逐渐变为相对平缓;灌施氯化铵对土壤中原有硝态氮具有明显的淋洗作用,灌施时间越长,淋洗深度越大,浓度峰迁移距离越大,浓度峰值越大;不同灌施时间,铵离子主要吸附在表层,表现出土壤对铵离子有截留作用,当灌施时间足够长后,多余的铵离子再向下运移,表现为铵离子在土壤中以"活塞"方式运移,铵离子随水分运移存在显著的滞后作用。
孙红赵雪婷程东娟费良军
关键词:膜孔灌土壤氮素迁移
膜孔直径对膜孔灌自由入渗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2009年
通过室内不同膜孔直径的膜孔灌自由入渗试验,分析了膜孔直径对膜孔灌自由入渗量和入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膜孔直径的入渗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相同入渗时间时,膜孔直径越大入渗量越大;不同膜孔直径的入渗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相同入渗时间时,随着膜孔直径的增大而入渗率减小。建立了膜孔灌自由入渗率与入渗时间和膜孔直径的关系,推导了膜孔灌自由入渗量模型,分析了入渗率随膜孔直径变化的原因等。
王海峰程东娟费良军
关键词:膜孔灌入渗特性数学模型
膜孔灌灌施尿素条件下氮素转化和分布室内模拟试验被引量:13
2009年
为了提高膜孔灌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通过室内膜孔灌灌施尿素模拟试验,研究了膜孔灌灌施尿素条件下氮素转化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灌施600mg/L尿素溶液后,转化生成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膜孔中心附近,随着距离膜孔中心的增大而减小,0~5d时铵态氮含量逐渐增大,5d后逐渐减小。在7d前,硝化作用微弱,上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低于本底值,7d后,硝化作用增强,上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大,远高于本底值,且水平方向转化生成的硝态氮含量大于垂直方向。在尿素转化过程中,铵态氮减少量远大于硝态氮增加量,表明尿素转化过程中氮素损失较大。以上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膜孔灌灌溉施肥技术提供了参考。
程东娟赵新宇费良军
关键词:灌溉肥料尿素氮肥
灌水量对膜孔灌农田水分运移分布和动态变化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通过室外测坑灌溉试验,分析了灌水量对膜孔灌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水分运移分布和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灌水后第1天,土壤含水率以膜孔为中心呈等值线分布,土壤水分在再分布过程中出现交汇情况,交汇后土壤水分向更深度方向运移;随着生育时期的递进,膜孔中心附近的土壤含水率逐渐减小,土壤含水率在膜孔中心处最小,随着距离膜孔中心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不同灌水量对作物吸收水分后水分分布影响明显,相同深度处,灌水量越大,土壤含水率越大;玉米耗水量随灌水量增大而增大,耗水量和灌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幂函数关系。
程东娟高然王海峰费良军
关键词:膜孔灌水分运移
共1页<1>
聚类工具0